冬棗文化

冬棗文化

冬棗文化是明永樂二年(1404 年)劉氏家族遷移落戶現太平鎮崔莊村,以種植及捕魚為生,為其生計,在娘娘河灘種植了很多的冬棗樹而沿襲下來的民間文學.

由來

冬棗文化冬棗文化

明永樂二年(1404年)劉氏家族遷移落戶現太平鎮崔莊村,以種植及捕魚為生,為其生計,在娘娘河灘種植了很多的冬棗樹。

娘娘河灘是弘治元年(1487年)朱佑樘(當時太子)原配滄州興濟都督同知張巒之女,因姿出眾,知書達理被選為太子妃。當年太子繼位(孝宗),冊立為後,人稱張娘娘。張娘娘為眷顧家鄉,幫助其兩胞弟從事販運私鹽,命人以從南運河連線處(興濟)由西向東開挖出一條河,途經太平鎮崔莊等村,流入渤海,人稱娘娘河。

因河上游為黃河水,每年淤積大量黃沙淤泥。為疏浚河床,將黃土挖至河岸,年長日久形成娘娘河灘。該河灘土質為中性土,所產冬棗皮薄、肉厚、味甜、晚熟、個大。為取得皇帝皇后歡心,兩國舅命人採摘一部分送給皇帝皇后品嘗,皇帝皇后品嘗後,甚事青昧,當即稱為“棗中極品,百果之王”並被欽定“貢品”。年年來朝,此制沿襲至清。

現我鎮還存有200—400年的冬棗樹156棵,可稱謂歷史悠久。千年古鎮傳續非物質文化

新安冬棗文化節

節會介紹:

通過節會搭台進一步挖掘農業資源,打響江南冬棗品牌,推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的發展,加快建設中國和美家園;努力把新安建設為縣域東部的工業重鎮、農業基地和休閒新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