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冠山寺又名西隱庵。位於長河鎮西南,因其形似“冠”而得名。唐朝乾寧年間(894—897),冠山是鎮東軍刑葬“囚犯”的地方。
南宋鹹淳元年(1265)的夏天,淨法禪師化緣在冠山造了一座簡易的庵廟,取名為“西隱庵”,以示自己隱居於蕭山之西的意思。後西隱庵擴建,改稱“雲岩寺”。
當時,寺西有“西方殿”,寺前有“雪心池”。北宋詩詞大家秦觀(秦少游)曾經攀著“丹梯”,上到冠山上的蓬萊閣題了一首詩:“路隔西興三二水,門臨南鎮一千峰。”
據清朝來禹志《冠山志》稱:舊時冠山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還有藏經閣、蓬萊閣、天鳳閣、議法部、鼓樓、鐘樓、普濟亭、白雲堂、客堂等建築。尤其是經過宋、元、明、清歷代修繕,這裡更是殿閣宏偉,僧侶雲集,香火、遊客不絕。冠山寺在清晚期達到鼎盛,有僧人300餘人。
寺區內古木參天,松翠竹秀,山青水綠,風景秀麗,還有乳泉、龍頭滴水、雪心池、三友軒、涵虛亭、分翠亭、淨山茶莊等名勝古蹟,寺周圍岩壁上現有蕭山僅存的摩崖石刻7處,歷代精刻的“鵝”、“洗心池”、“洞天一品”、“對奕”、“清可(天台國農題)”和“黃道人畫”的畫像石等,為佛教十三法相地之一。冠山禪寺之所以興盛,主要得益於明清長河做官人的鼎力相助,並留詩作。
重建
冠山禪寺毀於20世紀60年代。現存建築為20世紀80年代後新建。1984年10月,被蕭山市人民政府確定為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立有碑記一座。1988年起,在方丈覺和禪師的主持化緣下,在當地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先後重建了三聖寶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蓬萊閣等殿宇,又重建了雪心池、半洞橋、別有洞天、龍頭滴水、白馬亭、分翠亭、曠遠亭、佛堂、僧樓等建築。現已形成具有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和430級登山台階的開放寺院,成為錢塘江南岸、白馬湖邊的一處名勝古蹟。成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瀏覽、拜訪進香的首選地。
據規劃,以後還要重建天王殿、鐘樓和鼓樓等。冠山禪寺雖重建於當代,但仿古建築卻十分成功,簡直可以以假亂真,其殿宇高大雄偉,佛像莊嚴逼真。大雄寶殿為寺內最高建築,系重檐歇山頂、九脊翹角,瑞禽祥獸、黃牆紅瓦、金碧輝煌;殿內金身釋迦牟尼高大、莊嚴、慈祥,左文殊、右普賢,十八尊羅漢栩栩如生。釋迦牟尼佛龕背後,有“三十三天”大屏雕像,其規模不亞於杭州靈隱禪寺的“三十三天。”屏上雕塑人物,佛像、飛禽、走獸等,大小不一,神態各異,形象逼真。殿柱上有聯曰:“如來慈悲盡灑三江甘霖潤吳越,眾生覺悟可采苦海宏航至極樂”和“錢江迥寶寺寺中梵經比葉,冠山藏古佛佛前燈盡蓮花。”觀音殿內金身大士手捧淨瓶,輕拂楊枝,向大千世界普施甘露滋潤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