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雞湯

冒名雞湯

冒名雞湯,指的是網路上一些冒用名人身份發布的類似心靈雞湯的名言警句。如借白岩松、莫言、韓寒、李開復等人之口的偽名人名言並非少數,“假語錄滿天飛”,很多名人名言被杜撰、篡改後在網上流行。而這種冒名行為,已構成法律上的侵權。

簡介

冒名雞湯冒名雞湯
網路社交媒體興起後,網友們發現了一片適宜瘋狂生長的新沃土。勵志的人生感悟、犀利的警世之言,在網路上十分流行,一旦加上知名人士的頭銜,更能實現裂變式傳播。所以,類似名人雞湯名言的文本,輕易就能收穫數以百萬、千萬計的點擊瀏覽量。莫言馬雲賈伯斯巴菲特等國內外名人,都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高產作家” 。

原因

賺取眼球

冒名雞湯冒名雞湯
這是一個“眼球”傳播幾近泛濫的時代,相較於“內容為王”時代的最大不同在於,“眼球”時代特別講究包裝賣點,就像今天我們接觸的許多微信,是否點讚或者點開,往往只是基於旁邊小圖片和一句字數極為有限的標題。

網上偽名人名言滿天飛的背後,本質上仍舊是名人名言統領話語權的折射。同樣的話,出自普通民眾還是名人往往有天壤之別。更深層次的因素則在於,社會對這類心靈雞湯式的名言有著“天量”需求。事實上,大多數閱讀者並不真正在乎名言出處是否真實,這類名言之所以得以大量轉發,根本一點在於心靈雞湯的天然正確內涵對任何人具有“無害”性。

比如,在微信風生水起的時代,心靈雞湯式微信已經在悄無聲息中實現了社會角色功能的角色代入。雖然微信起初定位為私密空間,但技術發展並未真正有效捍衛這種私密初衷。一般人發微信,表面只是信息共享,實際心底越來越有種渴望被點讚與被轉發的衝動,似乎唯此才能證明自己在“微友”中的存在價值。正因如此,見人而非見“信”點讚轉發現象愈來愈普遍。加之,隨著“領導”加入微信圈,微信的傳統定位在權力面前顯得束手無策,越來越多的“微友”不敢再在微信中肆無忌憚地大曬工作、學習特別是業餘生活,“言多必失”對國人的教訓尤為深刻。相比之下,“無害”化的心靈雞湯無論轉發還是點讚,越來越具有對友情和權力尊重的現實意義。當心靈雞湯需求量越來越大時,不可能總是炒冷飯,如是你添一言我加一醋的心靈雞湯濫竽充數自然再正常不過,而為了博取更多“眼球”,名人代言便成為更加便利的選擇。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商家藉此贏利的企圖。

利益驅使

在這些或溫馨或激昂的冒名文章後面,有的還躲閃著利益的影子。據媒體調查,網路上的一些行銷公司或個人,為了吸引冬粉,提高點擊率,進而獲取商業利益,更是大力推波助瀾,代替大師“煲雞湯”,甚至直接冒名建立名人微信號。操作手法就是,以名人開路,聚集人氣,用警世格言或勵志故事吸引注意,最後推出推銷產品甚至欺詐傳銷的廣告。如此“冒名雞湯”,不得不警惕。

危害

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冒名之作並非一無是處,但言之有物更需光明磊落。被署名的知名人士,一定既不願“掠人之美”,更不願“為人代言”。深究起來,這種冒名行為,已構成法律上的侵權

因為被屢屢冒名所困擾,不堪其擾,學者資中筠被迫發表公開聲明,強調相關網傳文章並非她所寫,“敬希網上君子自重,並尊重他人。”企業家王健林則因某微信公眾號冒用其名義發表批評電商的文章,擅用他的肖像致其名譽受損,起訴至法院,要求該公眾號所有者刪除侵權文章、公開道歉並索賠經濟損失1000餘萬元。

事件

屠呦呦屠呦呦
2015年12月,伴隨著屠呦呦教授在瑞典領取2015年諾貝爾獎,一篇名為《感謝青蒿,感謝四個人》的“屠呦呦諾貝爾獎獲獎致辭”,也在微信等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文辭優美、情感真摯、經典勵志”,網友紛紛點讚。可是,這篇文稿很快被證實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冒名偽作。

赴瑞典領獎期間,屠呦呦的確在卡羅林斯卡學院有一場演講,名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這篇演講的主要內容是回顧青蒿素的發現歷程和研究方法,闡釋其在生理學和醫學領域的歷史價值。從各大媒體公布的講稿看,演講文辭樸實,宛若一份學術報告,甚至連演示圖上的顏色含義也要仔細說明。這正符合她低調、理性、嚴謹的科學家形象。

儘管真實演講文稿早已公布,偽作的行文經不起推敲,真相併不難查證,但很多人還是不假思索地在第一時間點讚、轉發偽作,甚至摘取其中的“經典名句”讚嘆不已。即使是在偽作被媒體明確證偽後,還有人略帶遺憾地點評“比原作寫得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