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鏡類編

《兵鏡類編》是中國清代漢族軍事著作。全書40卷,約60萬字。清末李蕊編,有光緒刻本存世。採摘可靠史料1471條,上自春秋,下迄明末。分為68類,涉及選將、練兵、設謀、鈄敵以及攻防戰術等軍事的各個方面,只有兵器、陣法除外。每剛史料之後,編者都寫有按語,評論得失,抒發自己的感情,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兵鏡類編》是中國清代軍事類書。40卷,約60萬字。清末李蕊編,有光緒刻本存世。
該書於正史中輯錄春秋至明代軍事史料,以類相從,包括將本、卓識、智術、選兵、練兵、料敵、戰守等68類,共1471條。每類史料以朝代為序,每條皆有評語,唯第40卷《臆說十種》及《補遺》為編者手撰。
李蕊,廣州人,曾從軍於秦隴,遊歷於東南沿海間,因感憤於時事,特輯此書。其主旨在於“考古成法,變而通之”(《兵鏡類編》原刊本,下同),便於“隨事隨時抽查,以資謀略”,對時務有所裨益。其評語對古代兵家名言闡發,也不乏精要之處。
《臆說十種》則反映古代兵法與近代軍事學結合的產物。他以時事立論,針對西方殖民國家侵掠中國沿海的形勢及其船堅炮利的特點,在設防、守城、練兵、攻戰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張和措施。他認為,“兵事爭短不如避長”,“竭天下之精華以防于海,是極力以爭所短”,因敵之長在海,爭奪目標卻在陸,所以“防水不如防陸”。只要人心一致,憑險固守,兵精糧足,即能達到“避之正所以破之” 的目的。這是揚長避短、避敵于海、誘殲於陸的思想。為此,他還提出:多建海岸炮台,海口水道多置障礙,立足於以陸戰勝敵;陸戰需練精兵,練兵以練軍官為重點,且注重練技,多練避炮、用炮之法;陸上以守城為主,以戰為守。這些主張,在外敵海軍占優勢的情況下,對於沿海的設防戰守,是有一定價值的,反映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