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團玉溪市委員會

玉溪地區青年團組織自1950年8月建立後,始終圍繞黨的中心,照顧青年特點,開展團的活動,發揮了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1950年8月至1951年底,全區各級團組織,以青代會、團員訓練班等形式,宣傳黨的政策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團章,充分發動農村青年參加“減租退押”、“土地改革”等民眾活動,吸收運動中湧現出來的青年積極分子入團,建立和鞏固團的組織。

概 述

1952年黨的中心工作全面轉向生產後,全區各級團組織又帶領團員青年投入“愛國增產,互助合作”運動,帶頭學習農業生產技術,宣傳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帶頭加入互助組、合作社;1954年12月底,全區98.9%的農村團員加入了互助組或合作社。為保證合作社增產,做好合作社的工作,1955年11月後,全區各級團組織,以黨的“開荒,積肥,掃盲”為中心,組織青年突擊隊、青年志願墾荒隊,開展技術革新,植樹造林和掃盲活動,培養民師4244人,全區掀起學文化高潮。

1963年6月,全區團組織參加黨委統一部署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同時,組織試點,在團內推行。1964年全區5000多名團員青年投入民眾性的學習毛主席著作運動,到1965年9月止,發展到20000多人。

1966年8月,全區團組織捲入“文化大革命”。1969年3月,全區團的系統領導自然中止。

1973年4月,全區團的系統領導恢復,共青團的活動開始在恢復中前進。

1978年,全區共青團組織,以揭批“四人幫”,傳達貫徹全國第十次團代會精神為主要內容,開展了“一隊”(青年突擊隊)、二組(科學試驗小組、技術革新小組)、三田(試驗田、籽種田、豐產田)活動,掀起了一場比,學、趕、幫、超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

1980年,全區團組織緊密配合黨在農村的改革工作,開展了“創先”活動,“青年學科學、用科學”、“學雷鋒、樹新風”、“五講四美”活動,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活動。10月始,在全區少年兒童中,開展了“人人爭戴新風尚小紅花”活動。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決議”發表後,全區團組織圍繞《決議》開展“三史”(黨史、中國近代史和社會發展史),“三熱愛”(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教育活動。

1982年又集中一年時間,開展“做一名合格共青團員”教育活動和“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7個紅領巾讀書讀報集體受團省委表彰。

1983年,在全區進行體制改革的同時,對全區農村194個鬆懈團支部進行了整頓。同時,在少年兒童中,繼續開展“紅領巾讀書讀報獎章”活動,5個先進集體,6名先進個人受團省委表彰,7個先進個人受團中央表彰。

1984年2月至1985年11月,全區地縣機關普遍進行整黨,全區團組織開展了“以學習整黨檔案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活動”。全區少年兒童開展“學英雄、建豐碑”活動,“創造杯”活動,26個活動獲全國“創造杯”獎,160個活動榮獲全省“創造杯”,奪杯數名列全省第二。

1986年全區農村鋪開整黨,農村團組織在團中央“打、抓、重、求”(打基礎、抓落實、重實效、求發展)的號召下,展開整黨團建(在整黨的同時,加強團的建設)活動。同時,開展“兩面紅旗一座杯”(青年實用技術培訓,基層團組織整頓,植樹造林、綠化杯)競賽活動。

機構沿革

團地委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玉溪地區委員會(簡稱“共青團玉溪地委”或“團地委”),是共青團雲南省委的派出機構,隸屬於玉溪地委領導,是領導和指導全區共青團工作和團結教育全區青年的民眾組織。

共青團玉溪地委成立於1950年8月,原名對外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簡稱:“青年團玉溪地工委”或“團地工委”),對內稱中共玉溪地委青年工作委員會(簡稱地青委),8月18日,正式任命玉溪地委宣傳部部長(地委委員)楊一堂兼任團地工委書記和地青委書記。10月5日,設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組織部和宣傳部兩個職能部門。1951年9月,團地工委專職幹部編制數7人,1952年1月25日編制數增為15人。12月,團地工委有委員3人,後補委員1人,轄玉溪、江川、呈貢、晉寧、昆陽、新平、易門、澄江、通海、河西、華寧、峨山等十二個縣團委(團工委)和地直各團總支、支部。1953年1月,增設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學校少年兒童部和秘書室。

1954年7月增轄元江縣團委。1955年2月團地工委秘書室改設辦公室。1956年5月成立玉溪地專機關團委管理地專直屬機關團總支、支部。

1957年5月24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同年6月又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委員會。7月團地委機關由所屬各部室也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委員會組織部、宣傳部、學校少年兒童部和辦公室。1961年11月,轄玉溪、江川、通海、華寧、澄江、峨山、新平、易門、元江等九縣團委。1962年6月,團地委幹部編制減為4人,1964年12月4日,團地委有委員9人,常委7人。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團地委癱瘓。1969年3月,團地委全體幹部下放元江“五·七”幹校勞動,團地委自然中止。

1973年4月27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玉溪地區委員會成立,團地委恢復工作,有委員48名,常委15名,方光文任書記,高德仁、張玉芬任副書記,幹部編制數增為8人。1981年11月,設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玉溪地區委員會組織部、宣傳部、少兒部和辦公室。12月3日,團地委委員減為6人,免設常委。恢復成立玉溪地區直屬機關團委會,馬碧芬兼任書記。1983年團地委幹部編制7人,機關所設組織部、宣傳部、少兒部和辦公室撤消。1985年5月17日,團地委機關內設中國少年先鋒隊雲南省玉溪地區工作委員會(簡稱“地區少工委”),少工委委員9人,劉德俊任名譽主任,周延平任主任,趙鵬任第一副主任,張強、董達任副主任。1986年6月團地委有委員7人,馬碧芬、周延平任副書記。

附:團地委組織沿革圖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

1950年8月成立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

1957年5月24日改名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委員會

(1957年6月成立至1969年3月中止)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玉溪地區委員會

(1973年4月27日恢復至1998年12月)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玉溪市委員會

(1998年12月至今)

組織沿革

一、民主青年同盟、新民主主義者聯盟

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建立了青年的組織,同時也是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民青),新民主主義者聯盟(新聯)。在滇中地區,由共產黨組織直接發展了一批“民青”、“新聯”成員。在開始階段,採取黨組織一樣的組織形式,實行單線聯繫。後來,建立了一部分基層組織,但始終沒有建立起區、縣、地三級的領導機構。1949年10月以後,首先將游擊根據地和武裝部隊里的部分“民青”成員轉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新青團)團員。全區解放以後,符合加入新青團條件的“民青”成員都轉為新青團,“民青”組織隨之消失。

二、青年工作委員會(1950.3~1958.5)

1950年3月,地委設青年工作委員會,1958年撤銷。

書 記 楊一堂(兼任,1950.3~1952.3)

陳伯文(兼任,1952.9~1953.8)

副書記 張 平(1952.9~1954.3)

王 明(1954.3~1958.5)

三、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1950.8~1957.5)

1950年8月,中共玉溪地委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同時成立專、縣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組織。1957年5月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50年8月,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簡稱新青團玉溪地工委),由中共玉溪地委青年工作委員會書記兼任其正職,1952年2月任命了專職副書記。1950年8月至1952年5月,新青團玉溪地工委與地委青年工作委員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

書 記 楊一堂(兼任,1950.8~1952.3)

陳伯文(兼任,1952.9~1953.1)

普貴忠(兼任,1956.3~1957.1)

副書記 張 平(1952.2~1954.12)

王明(1953.3~1957.5)

張家泰(1956.10~1957.5)

四、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1957.5~1957.7)

1957年5月,新青團玉溪地工委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工作委員會(簡稱共青團玉溪地工委)

書 記 (缺)

副書記 王明(1957.5~1957.7)

張家泰(1957.5~1957.7)

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委員會(1957.7~1966.5)

1957年5月,共青團玉溪地工委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雲南省玉溪地方委員會(簡稱共青團玉溪地委)。

書 記 鮮富文(兼任,1960.3~1964.7)

副書記 王 明(1957.7~1958.5)

張家泰(1957.7~1961.4)

田 寅(1961.8~1961.12)

段陽春(1961.12~1964.7)

段文富(1964.6任職)

六、共青團玉溪地委(1966.5~1968.9)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各級共青團組織受衝擊,逐漸停止了組織活動。專革委會及各縣革委會成立後,相繼被革委會政工組下設群工組取代。

“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團地委受衝擊,逐漸癱瘓。1968年9月被專革委會政工組下設群工組取代。

副書記 段文富(續任~)

七、共青團玉溪地委(1973.4~1976.10)

1972年12月至1973年4月,各縣及地區相繼恢復了共青團組織。1973年4月,召開玉溪地區團代表大會,恢復共青團組織,成立共青團玉溪地區委員會(簡稱共青團玉溪地委)

書 記 方光文(彝族,1973.4任職)

副書記 高德仁(1973.4任職)

張玉芬 (彝族,女,1973.4任職)

八、共青團玉溪地委(1976.10~1983.8)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共青團玉溪地委工作逐步走上正軌。

書 記 方光文(彝族,續任~1980.11)

副書記 高德仁(續任~1980.9)

張玉芬(彝族,女,續任~1981.10)

趙秉富(1978.10~1981.12)

馬碧芬(回族,女,1980.9~1983.8)

莫能光(1981.9~1983.9)

九、共青團玉溪地委(1983.9~1984.7)

書 記 楊世華(傣族,1983.9~1984.2)

副書記 馬碧芬(續任~1984.7離職讀書)

周延平(1984.2任職)

十、共青團玉溪地委(1984.8~1986.6)

副書記 周延平(1984.8~1986.6)

十一、共青團玉溪地委(1986.7~1988.8)

副書記 馬碧芬(回族,女,1986.7~1988.8)

周延平(續任~)

十二、共青團玉溪地委(1988.8~1992.6)

共青團玉溪地委隸屬中共玉溪地委直接領導,是玉溪地區青年聯合會的團體會員,並在其中起核心作用。根據《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章程》的規定,領導中國少年先鋒隊雲南省玉溪地區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主管玉溪地區青少年宮(1992年9月成立)。內部未設科室,設專職秘書管理日常事務,轄一市八縣團委及地直機關、廠礦、學校18個團委。團結和帶領全區團員青年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中建功立業,發揮了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用,為我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1992年10月,成立玉溪地區青年聯合會,范志華任主席,李貴鴻、姚慶艷、張躍力任副主席,設秘書處管理日常事務。

副書記 范志華(1988.8~1992.6)

周延平(續任~1992.3)

十三、共青團玉溪地委(1992.7~1995.1)

書 記 范志華(1992.7~1995.1)

副書記 董文獻(傣族,1994.11~1995.1)

李貴鴻(彝族,1992.7~1995.1)

十四、共青團玉溪地委(1995.2~1996.5)

副書記 董文獻(傣族,1995.2~1996.5)

李貴鴻(彝族,續任~)

十五、共青團玉溪地委(1996.6~1998.6)

書 記 董文獻(傣族,1996.6~1998.6)

副書記 李貴鴻(彝族,續任~)

十六、共青團玉溪地委(1998.7~1998.11)

副書記 李貴鴻(彝族,續任~1998.11)

十七、共青團玉溪市委(1998.12~2000.11)

共青團玉溪市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98年12月13日至16日在玉溪會堂召開,來自全市八縣一區的269名代表出席大會。中共玉溪市委副書記孫學明代表市委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旗幟,緊跟黨邁向新的世紀》的講話,大會選舉產生了共青團玉溪市第一屆委員會委員41名,常委十名,李貴鴻當選為書記,孔施祥、楊金瑩當選為副書記,大會聽取並審議通過了團市委書記李貴鴻所作《奮力開拓進取,再創新的業績》的工作報告。

書 記 李貴鴻(彝族,1998.12~2000.11)

副書記 孔施祥(1998.12~2000.11)

楊金瑩(1998.12~2000.11)

十八、共青團玉溪市委(2000.12~2002.2)

副書記(主持工作):楊金瑩(2000.12~2002.2)

孔施祥(續任~2001.10)

張艷華(2001.11~2002.2)

十九、共青團玉溪市委(2002.3~2005.7)

書 記 楊金瑩(2002.3~2005.9)

副書記 張艷華(續任~2002.9)

二十、共青團玉溪市委(2002.~2005.7)

書 記 楊金瑩(續任~2005.7)

副書記 馬利興(2002.8~)

副書記 方誌鳴(200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