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初期,六馬就是北上安順貴陽,南下望謨廣西的一個重要驛站,是典型的商貿活動聚集點,也是鎮寧縣南片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2年貴州省調整縣域時,將原屬關嶺縣管轄的六馬劃撥為鎮寧縣管轄,成立六馬區人民政府,並將區政府設在板樂集鎮,轄10個小鄉, 轄區面積620平方公里,總人口達5萬多人,設有區郵電所、醫院、電站、營業所、糧管所、供銷社、派出所、財政所、林業站、農推站、獸醫站、中學、國小等單位部門。1991年建並撤以後,撤六馬區建立六馬鄉,鄉政府設在板樂。
行政區劃
全鄉轄1個集鎮,19個村民委員會,93個自然寨,112個村民小組,鄉域面積171.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112人/平方公里,總人口3520戶,19002人。其中非農人口:580人,非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3.1%,耕地面積11519畝,其中田5792畝,地57276戶,境內降水量偏少, 山巒疊障,溝壑縱橫,地面崎嶇。
民族風情
歷史上的六馬由於交通、經濟的相對閉塞,較好地保留著濃郁的民族風情,遍布各地的民族村寨。依山傍水,環抱古老的風水樹和茂密的竹林,與周圍的山水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古樸而清新。奇異獨特的服飾、頭飾,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無一不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與鄉土氣息。“跳花坡”、“三月三”、“六月六”等傳統民族節日,可謂原汁源味,鬥牛、鬥雞、丟花包、跳蘆笙舞等, 充滿了古樸和原始魅力。習慣用板、那、岜、侗、打、這、落等稱呼地名、村名。左手拎芭蕉、右戶挎黃橙,相逢無須問、十九布依人。
紅色旅遊
弄染是鎮寧六馬區樂紀鄉一個布依族農民聚居的寨村,1920年至1936年,這裡出了一個人民愛戴,敵人害怕的布依族首領。他就是帶領六馬山槽各族人民,高舉反官府反軍閥義旗的陸瑞光。根據安順地下黨提供的資料,紅軍得知陸瑞光舉義旗、抗官府的情況,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過了岜鮮坡,進入板樂。這裡有布依族另一首領王仲芳,王仲芳沿途對紅軍不加阻攔,使紅軍順利地通過了管轄地界。紅軍過板袍時張貼的“紅軍布告”一直保存到解放。紅軍的足跡遍及鎮寧的四個區,十六個鄉,五十五個大隊,一百四十九個自然寨,紅軍主力在搶渡北盤江的壩草渡口後,進入貞豐縣境內。
紅色旅遊線路為:江龍――沙子溝――弄染――板樂――樂浪--板袍――良田――壩草
區位優勢
由於鎮寧縣版圖呈倒葫蘆型,六馬鄉位於倒葫蘆的頸部,鎮壩公路途經打罕、黃泥堡、板樂、納井田、傍路、板陽等地穿過鄉域,樂運河流域經老凹岩、八大、岜解、喜要溝、上板罵、大坪、納蠻、下板罵,越過鄉域東南角匯入北盤江。
特色產品
桐油:系油桐樹種子榨出的油,早在1200年以前該地就有種植,以該區加工的“中國六馬桐油”享受出口的優惠,遠銷國內外。近幾年由於受自然災害的原因,桐子產量出現了蕭條的影響,但還是有較大的潛力。目前安順油脂公司已與該鄉農戶簽定了上千畝的油桐種植基地契約,為油桐加工奠定了發展基礎。
六馬狗肉、六馬雞:以其肉鮮味美,滋陰補腎,迎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目前,在鎮寧縣城鎮壩路一帶形成“六馬狗肉”飲食一條街,省內外久聞盛名。
六馬豬:品牌已初具雛形。六馬養豬場已被中國牲畜醫學養豬協會接納的會員,發展潛力較大。
六馬黃牛:與聞名遐邇的花江黃牛同種,年銷售六馬黃牛1800多頭。目前已作為鎮寧品牌“牛來香”的商品牛養殖基地。
楠竹:2004年種植面積已達1200多畝,預計2008年可以採用加工,前景十分可觀。
生態資源:鄉域內氣候炎熱、適宜發展亞熱帶經濟作物、水果、早熟蔬菜和多種林草。境內林業資源有用材林、松、杉、楓杏、杏梓、白楊、青槓、泡桐、楠竹,苦竹、綿竹、金竹等。經濟林以柚桐、桃、梨、李、杏、板栗、黃果、桔子、甘蔗等,同時有300多種藥用野生植物、微生物資源。
集市貿易
市場設在板樂街,面積約3000㎡。集市規模1.5萬人次/場,高峰期人數達2萬多人,交易額平均每場20萬元,年成交總額1600萬元。按十二生肖排定場次,每6天趕一場,服務範圍有:本縣城關鎮、打邦鄉、沙子鄉、簡嘎鄉,鄉及紫雲縣、關嶺縣等附近鄉鎮的客戶,輻射範圍較廣。主要交易的品種有油桐、糧食、牲畜、甘蔗、芝麻、水果、辣椒、菸葉、油菜籽、早熟蔬菜、家電、農用物資、服裝鞋帽等小商品,商品種類繁多,交易十分活躍。是典型的集市貿易趕場集鎮,但由於設施、交通等條件的限制,第二產業發展緩慢,嚴重製約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影響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
綠色戰略
在鎮寧自治縣六馬鄉看到一幅振奮人心的情景:近20輛大大小小的貨車駛進風景如畫的山鄉,貴陽、六盤水等外地老闆向當地農民收購李子。該鄉黨委書記王虎舟一臉喜悅地說,六馬鄉總面積177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不足12000畝,其餘的多數是荒山,我們鄉便立足鄉情,推行“靠山吃山”的綠色強鄉戰略,把荒山綠化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既保護環境,又能助農增收,今年的李子產量已達百萬斤。 六馬鄉抓住退耕還林的機遇,把環境保護作為新的農村經濟成長點來抓,通過多次外出考察,決定引進能在惡劣環境中茁壯成長的楠竹來種植。楠竹的優點是能把“不毛之地”變作“搖錢樹地帶”,受到了老百姓的鐘愛,於2000年順利種植500畝示範地。到2003年,樂號、弄袍等四村就擴種了200畝。目前,楠竹面積已達2500畝,還建立有楠竹苗圃基地,不僅滿足本鄉的需求,還為近鄰的沙子、簡嘎等鄉鎮提供種子。 六馬鄉的綠化種植避開一刀切,在環境惡劣地段栽種成活率高但見效較慢的楠竹,條件稍好的荒山則主張優先考慮果樹。六馬鄉村村寨寨都有李子樹,因海拔低,氣候溫熱,出產的李子歷來口感不錯,為了做強做大這一產業,便通過嫁接的方式,改良傳統品種,極力打造“六馬六月李”的品牌。由於該品種成熟較晚,贏得“物以稀為貴”的時機,很有市場前景。通過政府出資訂製包裝盒,鄉黨政一把手帶頭到鎮寧縣城推介的方式,初步“打出了名氣效應”。炳壩村新院組楊興全種了1500餘棵,自己的土地不夠栽,還租了別的農戶的土地來種。他說,嫁接改良的方式,讓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去年掛果的才有百餘棵,收入就上萬元。目前,“六馬六月李”面積已達500畝。 為了“綠”喀斯特地貌,“大”綠色產業,“鼓”農民腰包,六馬鄉從省外引進公司,修建了面積為50畝的優質果樹示範園,品種多達53種,目的是探索適合當地種植的果樹,以及提高農民栽種果樹的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