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教義名數。《瑜伽師地論》卷一零零所說。
六種假有
(1)“聚集假有”:指由語言表達的和合物或集合名詞。“謂於隨順世言說易解了故,於五蘊等總相建立我及有情補特伽羅、眾生等想。此想唯能顯了此聚,是故說名聚集假有。”此中的“想”,相當於觀念、概念。意謂“我”、“有情”等只是在“五蘊”等聚合而成的總相上建立的一種語言概念,而非真實。
(2)“因假有”:指未來可以生成的因素:“謂未來世可生法行。由未生故,雖非實有而有其因,當可生故,名因假有。”從其尚未現生而說“因”非實有。
(3)“果假有”:特指“擇滅無為”而言:“所謂擇滅,是道果故,不可說無,然非實有;唯約已斷一切煩惱,於當來世畢竟不生而假立故。”以“擇滅”為“道果”,故是非無;僅就其斷滅一切煩惱而立名,故亦非實。
(4)“所行假有”:指過去已作的諸行:“謂過去世已滅諸行,唯作現前念所行境,是故說名所行假有;已謝滅故,而非實有。”已過去諸行作為心念所行的對象,此對象並非現實的存在,故曰非實。
(5)“分位假有”:特指生住異滅等表示運動變化的概念:“謂生等諸心不相應行……即於諸行,由依前後,有及非有,同類異類,相續分位,假立生等;非此生等離諸行外有真實體而別可得。”意謂生住異滅只是諸行無常相續過程的一種分位假說,離開“諸行”別無實體。
(6)“觀待假有”:特指虛空、非擇滅等。“謂虛空、非擇滅等虛空無為,待諸色趣而假建立。若於是處,色趣非有,假說虛空;非離色無所顯法外,別有虛空實體可得,非無所顯得名實有。觀待諸行不俱生起,於未來世不生法中立非擇滅;無生所顯,假說為有。非無生所顯,可說為實有。”“虛空”相對“色趣”而言。“色趣”泛指一切有質礙物。此處若無質礙物,即名虛空,並非別有虛空實體。“非擇滅”指由缺生緣而不生的現象;從其無須乎智慧力即成“無生”上說為“非擇滅”,故亦為假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