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佛教的重大節日有那些?

有關佛教的重大節日有那些?佛誕日即釋迦牟尼誕生日、佛成道日等。

佛教重要節日

①佛誕日即釋迦牟尼誕生日。由於說法不一,世界各國佛涎日期也不相同,中國漢族地區和日本均以農曆四月初八為佛誕日;蒙、藏族地區為四月十五日;傣族地區為清明節後十天。佛誕日各佛寺一般都舉行誦經法會,並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教徒要以香水洗釋迦佛像,故又稱為浴佛日。

②佛成道日;即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口子。一般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屆時佛寺要舉行紀念儀式,並煮“臘八粥”以供佛。為什麼要供“臘八粥”呢?相傳釋迦牟尼在成佛前,曾苦行多年,餓得幾乎死去,後遇一牧女送他乳糜,得免於死。釋迦牟尼成佛後,人們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後來民間也逐漸形成吃“臘八粥”的習俗,用以慶賀五穀豐登,驅逐鬼邪瘟疫。

③佛涅架日;即釋迦牟尼逝世的日子。一般在農曆二月十五日。但是釋迦牟尼逝世的年代,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相差59年,南傳佛教認為是公元前545年;北傳佛教認為是公元前486年,後者是我國公認的年代。

④世界佛陀日;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把佛誕、成道、涅盤三個節日合併起來,稱作“維莎迦節”,時間是五月中旬的月圓日。1954年在緬甸仰光召開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三次大會規定為“世界佛陀日”。在東南亞一些佛教國家,這是一個全國性傳統節日,舉行規模盛大的慶祝活動。

⑤觀音的紀念日。在中國有三個:

農曆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日;

農曆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日;

農曆九月十九為觀音涅盤日。

屆時善男信女便舉行盛大的廟會,被看作觀音道場的浙江普陀山,更是摩肩接踵,香火旺盛。

⑥其他佛或菩薩的紀念日;農曆正月初一是彌勒佛的誕生日。

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的誕生日。

農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誕生日。農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涅架日。

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的誕生日。

農曆七月十五是僧自恣日,即:孟蘭盆會。

自恣

何謂自恣:就是佛教徒每年安居期滿之日舉行檢舉懺悔集會,請別人盡情(恣)揭發自己的過失,自己進行懺悔,同時也檢舉揭發別人的過失。此日稱“僧自恣日”屆時以百味飲食供養自恣僧,據說如此能使現生父母和七世父母都度脫苦厄。 在藏傳佛教盛行的我國藏蒙地區,除了以四月十五日為佛的誕生日、成道日、涅盤日外,西藏拉薩“三大寺”僧眾及各地佛教徒,還在藏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舉辦“傳大召”(意為大祈願)法會。法會期間進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並於二月下旬舉辦規模略小的“傳小召”法會,選拔二等格西。此外,還有曬佛節、浴佛節、燃燈節等。 漢傳佛教最大的節日,在一年之中有兩個,一是四月初八佛誕日的“浴佛法會”,一是七月十五自恣日的“盂蘭盆會”。這兩天都叫做“佛歡喜日”。此外,還有諸佛菩薩的聖誕及紀念日。遇到以上節日,僧人將在有關殿堂作法事,念佛號或舉行其它紀念儀式。現將諸佛菩薩聖誕及紀念日(陰曆)列舉如下: 正月 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 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 十六日:準提菩薩聖誕 四月 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五月 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 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 七月 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 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 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 十月 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 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 初八日: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以上諸佛菩薩聖誕及紀念日,還有幾點須得說明: 1.根據佛經中說,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出家、成道、涅盤同是四月八日,故南傳佛教國家將四月十五日定成“衛塞節”,作為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的佛吉祥日,而漢佛教的習慣是以四月初八為佛誕日,二月初八為佛出家日,臘月初八為佛成道日,二月十五為佛涅盤日。佛誕日舉行浴佛法會,其它三日也要在寺院中舉行各種紀念儀式。特別是臘月初八,煮臘八粥以供眾,已成為民間的傳統習俗。 2.諸佛菩薩的聖誕及紀念日,大多不見於佛教經典,乃是漢地佛教根據傳說而相沿成習的,很難考定;這些佛菩薩中,除彌勒佛、文殊菩薩是和佛陀同時的印度人外(其生卒年月也不可考),其餘佛菩薩都是佛所稱讚過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根本不可能用當今世界的歲月時日來推算其誕日,何況那時也無歲月的記載。或有傳說,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生,而以布袋和尚為彌勒佛化身,就以這天為彌勒佛聖誕;冬月十七日為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而以永明為阿彌陀佛化身,就以這天為阿彌陀佛的聖誕了。 3.佛菩薩的聖誕和紀念日,寺院中都要舉行各種紀念儀式。按照佛教的慣例,這裡特別指出的是,釋迎牟尼佛聖誕宜放生念佛,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釋迦牟尼出家日、成道日、涅盤日誦經一卷,比常日有百千萬功德;觀音菩薩聖誕念《普門品》一卷,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地藏菩薩聖誕念《地藏經》一部,勝造恆沙七寶塔之功德;阿彌陀佛聖誕念佛一句,罪滅河沙…… 4.此外,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日,“北斗星君下降”。漢化佛教認為,此星君管人間生死善惡之事,雖屬道教玉皇大帝駕下,有什麼事也會通知佛門,所以提醒七眾,特別是在家二眾:於是日宜持齋念佛,誦經禮拜,勝如日常有百千萬億功德也。

佛教節日

諸佛菩薩聖誕(陰曆)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準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無遮會 意思是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七世紀戒日邀請玄奘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印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大會進行75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國無遮大會始於大通元年(529),梁武帝於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復幸同泰寺,設四部(四眾)地遮大會,披法衣行清淨大會,素床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為眾開涅盤經題,皇帝設道俗大齋五萬人。 藏傳佛教節日 傳大召 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願”法會。法會從藏曆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和康區各地信眾(多至數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法會上舉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後以送鬼儀式結束。 傳小召 藏曆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選拔二等格西,由於規模小於傳大召法會,故名。 浴佛節 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浴佛節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淨。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雲集佛寺準備參加於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叢中的几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製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讚誦經,隨後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人太多,則採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淨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莊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 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願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願,或禮佛誦經,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貿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由於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 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曆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驗,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那么這一天怎么又成了盂蘭盆節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說起。該經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飢餓倒懸之苦,於是向佛哭述。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這裡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於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後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於這一佛事活動,並不斷豐富其內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不妨稱之為“孝親節”。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並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後,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云:“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云:“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後與前說法有別,儀式內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著僧人素質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恢復了宣講《佛說盂蘭盆經》的法會。至於廣大信眾總願在這一天打齋供眾,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布施還願,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十分感人,文嗣牆男次∷擔踔簾喑傘賭苛饒浮返認肪綈嶸狹宋杼āR虼耍謨劾寂杞誶昂笊涎蕁賭苛饒浮返染縋浚統晌艘醞略漢兔竇淶囊幌鈧匾疃4送猓夜劾寂杞詰姆縊諄勾サ餃氈荊殉晌霉囊桓齪苡杏跋斕慕諶鍘?br> 臘八節 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曆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他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盤都在5月的月圓日並於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日風俗。 佛教的教旗 我們在許多寺院的法會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蘭人奧爾高特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的六種光色設計的,並在1952年舉行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次大會上得到確認。 六種光色為藍、黃、紅、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構圖,縱橫均為藍、黃、紅、白、橙等色,象徵人類的各種膚色。其中,橫的表示全世界人類的和睦相處,縱的表示世界的和平。從佛教立場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徵佛陀的莊嚴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藍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黃色寓示中道了義;紅色象徵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淨解脫;橙色象徵佛法的根本——智慧圓滿;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義。 因此,佛教教旗是佛教的象徵,是智慧、平等、慈悲、和平的象徵,一切佛教徒乃至全人類都應團結在這一神聖、偉大的旗幟之下。 中國佛教的宗派思源 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到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達到極盛時期。這時期,大乘各宗派先後興起,呈現著百花爭艷的景象。現將主要的幾個宗派簡介如下: 三論宗依據鳩摩羅什(343—413)傳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研究講習而形成的學派名叫“三論宗”。它的宗義,是以真俗二諦為總綱,從真空的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五蘊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三毒(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無所得的中道正觀。隋末的吉藏大師系統地闡發了這一理論。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中觀系統的流派,龍樹、提婆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依彌勒講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時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600—664)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解釋世親《唯識三十頌》之作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宗旨是廣泛分別萬有性相皆不離識。闡述諸法因緣體用,修唯識觀行以轉識成智(轉依)。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天台宗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華嚴宗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又名賢首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中心思想,著重闡明法界緣起的道理和觀行的方法。 天台、華嚴的宗義雖說導源於《法華》、《華嚴》,而實際上為中國所獨創。天台的一心三觀圓融三諦的學說和華嚴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都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展現了中國獨創的大乘精神。 禪宗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相傳此宗的禪法是五世紀初的菩提達磨由印度傳來。雖有單傳心印,不立文字之說,實際上禪宗是以《楞伽》、《金剛》和以後出現的《六祖壇經》以及許多的“語錄”為依據的。在八世紀,它又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至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臨濟下又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稱為七派,都曾盛極一時,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尤為興盛。 淨土宗淨土宗是依據《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淨土宗。五世紀的慧遠是它的創始者,六世紀的曇鸞和七世紀的善導是它的重要的弘揚者。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只要信願具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由於簡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攝受廣大民眾,因而使淨土在中國得到特別廣泛的流行。 律宗在戒律方面,依據曇無德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義的解釋,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律宗”的學派。它的重要人物是與玄奘同時的道宣。由於這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習大乘三學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密宗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774)等傳入中國,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剛頂經》、《大日經》建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這便是中國漢語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還有專宗俱舍論的俱舍宗,專宗成實論的成實宗,以及專宗攝論、地論、涅盤經的各宗派,於東晉南北朝時期興起,盛行一時,便不久便失去傳承,或併入他宗了。 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844)後,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有天台、賢首的復興和禪宗的大發展,這可算是佛教復興的時代,但也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間,而漢地原有佛教則不及宋時興盛。有清一代,漢地佛教沒有什麼起色,僅可保持原有的餘緒。清末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學,有復甦的趨勢。這便是從公元一世紀佛教初傳到清末我國佛教宗派的大致脈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