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

1991年:國際會議 1992年:國際公約 1996年:中國的資源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4月1日)
平裝: 46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12400276, 9787512400276
條形碼: 9787512400276
尺寸: 23 x 16.4 x 3.6 cm
重量: 699 g

作者簡介

吳季松,滿族,1944年生,博士,博士生導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會長。
1959年,國中畢業獲北京市優良學生金質獎章。
1962年,高中畢業獲北京市優良學生銀質獎章。
1968年,清華大學工程數學力學系畢業。
1970年,新疆呼圖壁芳草湖國營農場四分場辦公室負責人。
1972年,烏魯木齊新疆儀表廠技術組組長。
1973年,中國科學院合肥電漿物理所總體組成員。
1979年,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訪問學者,在歐洲原子能聯營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芳特諾核研究中心工作。
1982年,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國際組織與國際會議處副處長(主持工作)。
1990年,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參贊、副代表(對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門高技術與環境顧問。
1993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際局副局長(主持工作)。
1998年,全國節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
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著有百國遊記《看世界》20集,共407萬字;《知識經濟》,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行銷27萬餘冊:以及《新循環經濟學》(中、英文版)、《中國可以不缺水》、《百國考察廿省實踐生態修復——兼論生態工業園建設》等。主持的項目“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研究”、“北京奧運前水資源保障對策及關鍵技術措施研究”分別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曾獲國際科技園區協會“榮譽會員獎”,是該組織成立25年來世界上第七位獲獎者,也是中國第一位獲獎者。

內容簡介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內容簡介:從一名出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嬰兒,成長為一名國內外知名學者,並當選為目前大陸僅有的九位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一。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多少祖國和世界的巨變;在他多彩的人生旅途上,遇到過多少工作中的困難與人生的機遇,有過多少創新;在他聯合國工作期間和百國之旅的傳奇道路上,遭遇過多少險境,引入了多少新的理念,又留下了多少對世界各地人文風貌、自然環境和歷史發展的記述與思考……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他所經歷的六十六年變遷,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人民對自由與幸福、民主與法制、公平與正義、博愛與人性,以及對科學、技術、環境、生態追求的視窗。

目錄

第七章 巴黎三年:走向世界
1979年:住在巴黎
第一次踏出國門
玫瑰泉——我的家
在芳特諾核研究中心
我的同事漢堡
“和法語結親”——別致的校名
1980年:認識巴黎
很像北京的巴黎
衣食住行在巴黎
地上一個巴黎,地下一個巴黎
我的研究工作
招待來自世界的中國留學生
1981年:歐洲漫遊
巴黎研究生活拾零
聖·米歇爾山與泰山
馬賽與《基督山伯爵》
阿爾卑斯山上的青年英雄
德國於利希核物理研究所
第11次遇險——橫渡英吉利海峽
義大利弗拉斯卡蒂核研究所
1982年:大洋兩岸
從國際組織引入“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
大蘋果——紐約
在普林斯頓電漿物理實驗室
水牛城大瀑布與遺棄的城市
“沒上過美國高速公路就等於沒到過美國”
見甘迺迪家族成員,還是了解華盛頓
回國改行
1983年:科技外事
話當年環保
參與組織我國首次國際古陶瓷會議
縱貫蒙古
橫穿西伯利亞
進世界上最貴的一餐
楊執委與曹處長
促成出國報銷制度改革
1984年:可持續發展
派專家參加研究“可持續發展”與聽“大家”授課
不喝酒的人講法國酒
1984年首訪香港
爭辦奧運,與澳前總理惠特拉姆共進午餐
分東、中、西三部發展經濟的建議
第八章 獨住皇宮:世間冷暖
1985年:郊外別墅
四喜臨門——最年輕的副處長
瑞典的社會民主主義
門前見首相的啟示
獨住皇宮三星期
沒有黑夜的夏天
1986年:煙臺歲月
波濤洶湧的波羅的海
在矽谷當“牛仔”
七國考察創意“知識經濟”
中央講師團煙臺團副團長
1987年:面晤黑手黨
在中央講師團辦公室
遊歷天堂西藏
在中共中央智力引進辦
義大利的黑手黨
創《人民日報》連載紀錄
我的第一本書——《一個中國人看世界》
1988年:古往今來
進入勞動部
維納斯的傳說與實證
在國外的第一次傷病
喀拉蚩的大篷車
我知道吉薩大金字塔是誰造的
1989年:貧富之間
調進國家教委
又是四喜臨門
雅加達的中國城
東方五大奇蹟之一——婆羅浮屠
東方五大奇蹟比較
第九章 遊歷世界(一):世界大同
1990年:駐外使團
參加世界全民教育大會
著名的泰國芭堤雅海灘
派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克羅地亞喀斯特溶洞
1991年:國際會議
“大廟會”——國際會議
陳章良摘取達烏德獎
張藝謀從坎城電影節鎩羽而歸
成功的競選“失利”
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東、西兩德游
1992年:國際公約
參與簽署《國際濕地公約》
承德避暑山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門高技術與環境顧問
我的外國助手、男秘書和女秘書
扶持國際科技園區協會
蜿蜒上下庇里牛斯
1993年:國際標準
在聯合國制定水資源標準
在國際組織工作
參與第一次申奧
開車漫遊荷蘭
第十章 遊歷世界(二):經濟全球化
1994年:網際網路與人
去《人民日報》(海外版)工作?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我的12分鐘跑
周恩來與鄧小平在巴黎的舊居
劉少奇同支部的黨員和左宗棠曾孫
1995年:科技園區——21世紀的新細胞
在人大環資委研究室
我任副主席的國際科技園區世界大會上“核彈”爆炸
遊歷布拉格
我的朋友拉巴諾斯子爵
我所知道的歐洲貴族
1996年:中國的資源
告別母親
在全國人大編制《中國資源研究》
里約熱內盧的海和山
神秘的伊瓜蘇市
1997年:世界環境
鄧小平逝世
在印度調研國際環境法遇賤民
在肯亞調研國際環境法遇險
贛南環境考察
1998年:知識經濟——21世紀社會新趨勢
青海湖為什麼萎縮了
我參與創意的“知識經濟”熱遍中國
一本書“救”一個出版社
任珀斯國際科技園區世界大會組委會副主席
進入水利部
我的外交界的外國朋友
第十一章 水利六年:治水新理念
1999年:洪水之後思缺水,修復黃河斷流
為北京的水跑遍京西北山區
引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制定的水資源標準
對新名詞“生態環境”的研究
在美國國務院做首席發言
解決黃河斷流
參加北海環境會議
作為德國政府的客人在德國遇奇人
2000年:以新理念制定水規劃
在西雙版納的密林中
在黑河考察遇沙塵暴
主持制定創新的《首都水資源規劃》
任奧申委主席特別助理
參加歐洲奧委會年會,薩馬蘭奇請我赴早餐會
華沙王宮城堡中的歐洲奧委會,晚宴後夜遊華沙老城
2001年:一曲綠色的頌歌
國務院批准三個規劃
水利部機關優秀黨員及其他
激戰前夜的莫斯科
申奧成功一瞬
申奧不能忘記的兩位國際友人
參加波恩國際淡水資源大會
2002年:水務體制改革
主持水務體制改革
登上亞斯文水壩
見世界最古老的民族——努比亞人
走遍南北疆
沿三江而下,接近金三角
生態水與提水價
2003年:晉水進京解渴
SARS與《循環經濟》
手機沒有信號——東北濕地考察
修復扎龍濕地
參加大阪第三屆世界水論壇
五千萬噸晉水是怎樣進京的
天涯海角南非行
申報院士
2004年:水生態系統修復
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成立
世界上的最宜居城市——溫哥華
水可解開墨西哥印第安文化衰落之謎
衝進亞馬遜
灕江生態補水,全年上溯陽朔
作為觀察員參加雅典奧運會
作為國際水協大獎兩名候選人之一在卡薩布蘭卡
水的感悟
二十二年做清官
第十二章 北航六年:科學發展觀
2005年:任經管學院院長
任經管學院院長,參與編制國家科技發展規劃
參加“世界思想者節日論壇”
與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一起五天
住在七星級賓館
獲國際科技園區協會榮譽會員獎
去台灣太魯閣
2006年:調研生態工業園
遼寧溝幫子遇險
神秘的吳哥王宮比故宮還大
在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調研
在奈及利亞的拉各斯鬧市
出版《中國可以不缺水》
我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的交往
2007年:參加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
雅魯藏布江流域考察——恆河口
參加“2007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
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朋友魯比亞
撰寫市長作序的奧運旅遊介紹——《我愛北京》
農民工的流動
世界第六大奇蹟——秘魯納斯卡地畫
完成保障奧運水源的項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親歷北京奧運
“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成立
菲律賓塔爾火山顯“神槍”
紐西蘭與我國北方生態變遷的比較
最北的國家——冰島
親歷北京奧運
走遍五嶽四山
2009年:六十年大慶觀禮
五次重大預測與現實
20國集團的預測與現實
《看世界》20本系列叢書完成出版
六十年大慶在觀禮台上的一天
作為當選外籍院士由瑞典國王接見
我的學風與教風
2010年:人類未來
我與上海世博會
2010年寒潮席捲歐亞美,氣候是在變暖嗎?
在杜拜預言危機
要不要得諾貝爾獎
“您有什麼養生之道?”
我的朋友遍天下
人類走遍世界去找太陽
人類的歸宿
中國向外國學習什麼?
我對幸福和尊嚴的理解
不結束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