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豆皮子

公安豆皮子

公安豆皮子是湖北公安縣的一種可以像麵條一樣煮著吃的傳統名吃。在當地,村民用大米、綠豆,還有麵粉按一定比例摻合在一起,用石磨磨成漿,再立即放到鍋里,一陣大火過後,米漿成了一張麵皮。麵皮攤涼,再由婦人快刀,將其切成細條,爾後曬乾,這就成了公安的特產豆皮子。

製作工藝

公安豆皮子 公安豆皮子

做豆皮子,是一件很費神的活,豆皮子做成,沒有連續幾個晴天曬乾,其口味和質量就大打折扣。碰上下雨,一旦霉變,則損失就更大了。所以,誰家做豆皮子,很費一番躊躇。一看天上有沒有雲遮霧蓋,二看地下是不是潮氣橫生,三還得看鄰居是否有得閒空。算計好了,這才敢放出話來,自己於某月某日要做豆皮子。

做豆皮子,站在灶頭做麵皮的師傅技術含量最大。試想,在數十秒的時間內,將一碗米漿沿著鍋沿倒入,再迅速用一張自製的木片將緩緩下滑的米漿趕勻攤薄。將一碗米漿變成一張薄皮,不多不少,厚薄正好,這可不是誰都能做的活,一個小組通常只有一兩個。他有權指揮磨漿的調整米漿的粗細,吩咐燒火的注意火候的方位,責罵跑堂的孩子沒有及時將做好的麵皮送出去攤晾。

次要核心人物,就是那些將攤涼麵皮切成細條的村婦。通常是三五人,坐在一起,一邊話家常,一邊運刀如飛,嘴不住,手不停,切出來的豆皮子還得寬窄一致。至於推磨和餵磨,一個需要力氣,一個需要耐心,推磨的要保持用力均勻,餵磨則決定米漿的粗細。這兩項活在做豆皮子中最累,一般會有人替換。

節日習俗

做豆皮子的高潮,就是在尾聲的時候。按照鄉俗,無論是否參與幹活,也無論男女老幼,見者有份。以往,村里人肚裡沒食,誰家做豆皮子,幾乎就是全村人的節日,誰都可以來吃上一份。當然,夜半上門,總得有個由頭,最通常的由頭是找貓。鄉下養貓,一貓管十鄰,貓不見了,主人就得找。於是,約定俗成,誰家做豆皮子,就到誰家捉貓,久而久之,“捉貓子”竟成了人們互吃豆皮子的代名詞。

現在大多農家很少自己做,花點錢在集鎮上隨時可以買回機器製作的豆皮子。但是,鄰裡間互相幫助、不計報酬、和睦相處的融洽氛圍,成為幾代人心中一種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