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湖北省荊州市縣名]

公安[湖北省荊州市縣名]
公安[湖北省荊州市縣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公安縣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南部,隸屬荊州市,位處長江中游南岸,東聯漢滬,西接巴蜀,南控湘粵,北通陝豫,有“七省孔道”之稱,與洞庭湖平原一衣帶水,與荊州古城一橋相連。著名作家碧野先生曾冠以“銀公安”的美名。 公安縣轄16個鄉鎮,版土面積2258平方公里,人口107萬,是全國重點糧、棉、油生產基地,聞名全國的魚米之鄉。

基本信息

主要領導

縣委書記  劉潤長 縣委書記 劉潤長
縣長楊運春 縣長楊運春

簡介

公安縣位於中國湖北省中南部邊緣,距今2200多年歷史,公安始建於公元前202年,時稱孱陵。三國時期,因左將軍劉備(人稱左公)屯兵油江口(今縣城所在地),取“左公安營紮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全縣版土面積2258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321個行政村,總人口107萬人。公安歷史悠久,文化淵遠深厚,是東晉車胤、明末袁氏三兄弟、當代著名物理學家王竹溪等一批歷史名人的誕生地,更是楚文化的發源地。

公認的安居樂業寶地 公認的安居樂業寶地

公安縣有著厚實的農業基礎。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畜禽、水產品生產基地。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10萬畝左右,年總產量64萬噸;棉花播種面積36萬左右,年總產量4萬噸左右;油料播種面積52萬畝左右,年總產量超過10萬噸;淡水養殖面積達到27萬畝,水產品年產量12萬噸;葡萄種植面積達到7.2萬畝,年產葡萄10萬噸以上;家禽飼養量和 禽蛋收購量均居全國縣市前列。擁有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5家,專業合作社527家,“公安牛肉”、章田寺鄉大米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公安縣有著較大的工業潛力。開發區建成面積達到13平方公里,已形成“一區四園”(開發區、青吉工業園、孱陵工業園、藕池工業園、南平工業園)發展格局。全縣現有年產值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140家,其中年產值過億元的規模企業58家,已形成汽車零部件、生物化工、紡織服裝、塑膠新材、包裝造紙、農副產品加工六大支柱產業。擁有湖北車橋、凱樂科技兩家公司上市,凱樂科技、新生源入庫稅金超億元,是湖北省經濟成長最快的縣市之一。

公安縣南北閘工程 公安縣南北閘工程

公安縣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省級風景名勝區”黃山頭森林公園風光宜人,著名的荊江分洪主體工程南閘、北閘雄偉壯 觀,飲譽鄂南湘北的卷橋風景區四季長青,三袁故里、“雞鳴”古城、南平文廟等古蹟和遺址均向世人展示著公安豐厚的文化底蘊。

近年來,公安縣先後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十二五首批最佳投資價值(環境)縣”、“全省農村工作先進縣”、“全省水產大縣”、“全省節約集約用地模範縣”等榮譽稱號;連續七次被評為“全省金融信用縣”,成功創建湖北省省級文明縣城、全省平安縣、省級衛生城市和雙擁模範縣、全省園林縣城等。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194.89億元,同比增長10.1%;財政總收入12.34億元,同比增長2.8%;地方公共預算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2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12.53億元,同比增長13.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990元,同比增長9.8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181元,同比增長11.78%;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0.4:43:26.6。

公安城市精神

包容理性,開放開明,重信尚德,創新創造

歷史沿革

公安,昔稱七省孔道,最早叫“梅園”。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即建孱陵縣(公安縣的前身)。縣域憑臨長江天塹之險,又當南北皇華驛道(現為207國道)要衝。東聯漢滬,西接巴蜀,南控湘粵,北通陝豫,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至209年,劉備領荊州牧,紮營油江口,取“左公安營紮寨”之意,改孱陵為公安,圖謀霸業。公安縣名始於這時。219年,孫權趁劉備進川之時,進而親駐公安奪回了荊州,又復縣名為孱陵。280年,分孱陵立江安縣,縣邑設二聖洲;548年,改江安縣為公安縣;589年,將孱陵縣和永安縣併入公安,改名公安鎮屬荊州總管府南郡;742年,公安屬荊南節度使管轄;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割據荊、歸、峽三州,稱南平王,國都設江陵,公安為南平國屬縣;北宋初年,公安屬荊州湖北路江陵府,後又名為荊南府;1130年,公安縣升為公安軍,置鎮撫使;1135年,撤銷公安軍,恢復公安縣建置,屬荊南府,1364年,公安屬湖廣行省荊州府;1376年,公安屬湖廣布政司為第二縣;1912年,公安屬湖北省荊南道;1932 年,公安屬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49年7 月公安解放,屬荊州專員公署領導;1968年,公安屬荊州地區革命委員會領導;1978年,公安屬荊州地區行政公署領導,1995年,公安屬荊沙市人民政府領導;1997年,公安縣屬荊州市人民政府領導至今。

首建孱陵縣時,縣城設在柴林街,又名孱陵街,280年,縣城設二聖州,南北朝末年,二聖洲被江水沖毀,縣城遷至油江口,取名梅園,並砌磚石城牆。“周圍三里有奇”,城門四座,上有城樓,東為蒙城門,西為孱陵門,南為崇明門,北為大昕門;1628年,梅園失火,焚燒一晝夜,致使城內外官署、民間、祠廟、城樓焚毀,燒死700多人。公安藉御史毛羽健向朝延上疏,請求遷城椒園,建土成一座,城門四座;163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迫近荊州,公安籍錦衣衛掌衛事都督同知鄒之有向朝庭上疏驚呼“時流賊遍滿”,“足為寒心”,請求遷城於祝家崗,1643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將新城全部燒毀,縣城復遷椒園;1648年,縣城遷斗湖堤,只建官署,未築城牆,1651年縣城遷祝家崗,復建官署城門,1717年縣城重加修建,“周圍計五里三分”,四門建有城樓;1873年,松滋江堤潰口,洪水浸及公安,縣城被水沖毀後即遷唐家崗,越明年築土城,“城周圍五百五十丈”,四座城門建有城樓,東為朝陽門,西為寶城門,南為文星門,北為迎恩門;辛亥革命後,民國縣署仍設城內;1926年改名為縣政府,駐地未變;1938年11月11日,日本侵華飛機9架首次轟炸南平,縣署城牆全部摧毀,縣政府遷駐獅子口;1943年3月遷王家廠,6月遷支蘇堡;1944年1月遷駐申津渡;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10月縣政府遷回南平;1949年7月公安縣解放,縣人民政府駐地南平;1952年新設荊江縣,人民政府駐斗湖堤;1955年公安縣與荊江縣合併,人民政府遷駐斗湖堤。

星移斗轉,歷史步入新的世紀,為了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縣政府開闢了孱陵新區,擴建縣城,一座新型現代化中等城市初見雛形,新的公安縣城必將以新的雄姿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先鋒象徵,屹立在荊江南岸。

1996年,公安縣面積2258平方千米,人口約102.4萬人,轄16個鎮、5個鄉:斗湖堤鎮、埠河鎮、楊家廠鎮、麻豪口鎮、夾竹園鎮、閘口鎮、藕池鎮、黃山頭鎮、章莊鋪鎮、獅子口鎮、申津渡鎮、斑竹當鎮、孟家溪鎮、南平鎮、鄭公渡鎮、毛家港鎮、曾埠頭鄉、裕公鄉、甘家廠鄉、章田寺鄉、胡家場鄉。縣政府駐斗湖堤鎮。?年,撤銷鄭公渡鎮,併入章莊鋪鎮。1999年冬,撤銷申津渡鎮,併入獅子口鎮。至此,公安縣轄14個鎮、5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安縣總人口1009690人,其中:埠河鎮95460人,斗湖堤鎮114723人,夾竹園鎮55821人,閘口鎮38336人,楊家廠鎮54049人,麻豪口鎮28894人,藕池鎮46169人,黃山頭鎮35919人,孟家溪鎮48705人,南平鎮55879人,章莊鋪鎮66275人,獅子口鎮66385人,斑竹當鎮36720人,毛家港鎮73213人,曾埠頭鄉36058人,裕公鄉32101人,甘家廠鄉42092人,章田寺鄉45661人,胡家場鄉34062人,黃山林場3168人。

行政區劃

1949年7月,公安縣人民政府建立,全縣行政區劃分為7個區。

1951年8月,全縣增設為10個區、176個鄉。

1952年,荊江分洪區建成後,11月劃公安、江陵、石首3縣部分區域(公安縣所轄之虎渡河以東地區全部劃歸荊江縣,江陵縣義和垸、金城垸和石首縣裕公垸、黃山大垸同時劃歸荊江縣。1953年,公安縣所轄大美垸、六合垸和虎渡河西北起大至崗南至黃山頭之崗堤以東地方又劃歸荊江縣。公安縣域縮小為1240.4平方千米,比原有面積減少27%)在荊江分洪區成立荊江縣,縣人民政府駐斗湖堤。公安縣區劃分為6區69鄉。荊江縣區劃分7區1鎮(閘口鎮)。1953年,荊江縣調整為5個區,轄71鄉。

1955年4月,荊江縣併入公安縣,縣人民政府設在斗湖堤,屬湖北省荊州地區行政公署領導。全縣劃分為9區1鎮。

1958年10月,實現人民公社化,鎮社合一。全縣成立9個人民公社,3個縣轄鎮。

1959年5月,合併大隊,改名生產管理區。全縣劃為46個管理區。1961年5月,恢復區建制。將大公社改為區,管理區改為公社。全縣為9區3鎮,58個人民公社。

1975年撤區並社,改為24個公社,1鎮4場,54個管理區。

1985年,南平鎮與港關區合併,南閘區與藕池鎮合併,黃山頭鎮由區轄鎮升格為縣轄鎮。1987年10月,撤區並鄉。全縣撤銷11個區、44個鄉,設16個縣轄鎮、5個縣轄鄉。

1994年10月,公安縣屬新設立的荊沙市領導。

1996年12月至2014年12月,公安縣屬新建立的荊州市管轄。

1999年11月,鄉鎮行政區劃再次調整,鄭公渡鎮併入章莊鋪鎮,申津渡鎮併入獅子口鎮。

2001年9月,全縣轄區再次發生調整,為16個鄉(鎮),名稱:埠河鎮、斗湖堤鎮、夾竹園鎮、閘口鎮、楊家廠鎮、麻豪口鎮、藕池鎮、黃山頭鎮、甘家廠鄉、孟家溪鎮、章田寺鄉、南平鎮、章莊鋪鎮、獅子口鎮、斑竹壋鎮、毛家港鎮。

2014年末,全縣轄16個鄉鎮,59個居民委員會、321個村民委員會;3337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

公安縣地處東經111°48′~111°25′,北緯29°37′~30°19′,位於湖北省中南部邊緣,長江上荊江南岸。南北最長為75公里,東西最寬51公里。公安北與市府荊州市城區隔江相望,2002年10月1日,荊州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公安與荊州連為一體。公安南臨湖南省安鄉、澧縣。東挽石首,西挽松滋。國土面積2258平方公里,轄14鎮,2鄉,321個村委會,3337個村民小組。

地形

地處洞庭湖平原,地勢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縱橫,屬平原湖濱地區。地面高度一般為海拔36米左右,境內主要為平原湖區,西南部分地方為平崗和丘崗地。虎渡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把公安縣全縣分為虎東、虎西兩片。境內山丘分布在縣境南部,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位於縣境南與湖南省安鄉縣交界處的黃山,頂峰海拔高263.6米。

氣候

公安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長、雨量充沛特點。春季冷暖多變,溫度上升快,雨量遞增;夏季炎熱潮濕,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涼,雨量銳減;冬季寒冷乾燥,低溫少雨。熱量豐富,無霜期長,低溫凍害頻次較少,適宜糧、棉、油、林、特等多種作物生長,有發展亞熱帶果木、特產等多種經濟的水資源。通常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為春季的開始日,大於22℃為夏季的開始日,小於10℃為冬季的開始日,在10-22℃間為春、秋季節。

人口和衛生

2015年底,全縣總戶數33萬戶,總人口107萬,2015年全縣出生9080人,出生政策符合率96.64%。全縣共有醫療衛生計生機構28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計生單位12個,鄉鎮衛生院15個(中心衛生院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有床位3651張,有衛生人員3763人 ,其中在職衛生技術人員 3715人,在編2675人,高級技術職稱167 人(正高23人、副高級144人),中級技術職稱1581 人。村衛生室356個,鄉村醫生725名。先後榮獲“國家衛生應急綜合示範縣”、“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衛生先進單位”“湖北省農村中醫藥工作十強縣”、“湖北省愛國衛生先進集體”“全省人口和計畫生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經濟

概況

2014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4.8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1%。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9.15億元,比上年增長5.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3.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6%;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0.3:43.1:26.6,其中第一產業比重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上升0.7個百分點。

工業

工業發展 工業發展

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62.43億元,同比增長9.6%。增加值增幅9.4%,高於全市增幅2.6個百分點,位居全市第4。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8.07億元,同比增長11.0%。實現利稅26.37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稅金0.91億元,同比增長6.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完成總產值188.00億元,同比增長14.%,比全縣平均高4.5個百分點。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356.33億元,產銷率達98.32%,較去年同期提高1.29個百分點。全縣159家規模企業中虧損企業數7家,同比減少2家,虧損額565萬元,同比下降79.2%,虧損企業虧損情況的好轉,進一步增強了企業的盈利能力。

農業

2014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02.33億元,比上年增長4.3%;實現農業增加值59.15億元,比上年增長

公安“晶涼田”葡萄 公安“晶涼田”葡萄

5.3%。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50.84萬畝,比上年增長5.7%;棉花播種面積38.49萬畝,比上年減少9.9%;油菜籽播種面積59.65萬畝,比上年增長0.2%。全年糧食產量67.12萬噸,比上年增長4.5%;棉花產量2.98萬噸,比上年減少26.0%;油菜籽產量12.44萬噸,比上年減少1.2%。全年造林面積2.20萬畝,比上年增長9.2%。園林水果面積8.44萬畝,比上年增長1.6%。其中葡萄種植面積10萬畝,比上年增長0.7%。園林水果產量21.72萬噸,比上年增長5.1%,其中葡萄產量13.01萬噸,比上年增長2.6%。全年生豬出欄83.35萬頭,比上年減少3.0%;生豬存欄61.44萬頭,比上年減少12.8%;家禽出籠653.00萬隻,比上年增長3.6%;家禽存籠996.47萬隻,比上年增長0.9%。全年水產養殖面積30.00萬畝,比上年增長1.2%;水產品產量14.76萬噸,比上年增長5.4%,全年農業耕地流轉面積30.87萬畝,占年末耕地總資源的19.8%;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38.28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占農業總產值比例135.13%。

第三產業

1-11月,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20億元,同比增長12.5%,增速比上月持平。其中,限額以上法人單位實現銷售額49.79億元,同比增長14.8%。

財政金融

2015年1-11月,全縣實現財政總收入11.96億元,同比增長23.9%。總收入中,縣級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38億元,同比增長18.2%。縣級一般預算支出1.91億元,同比上升81.4%。

11月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268.09億元,比上月增加0.3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210.75億元,比上月增加0.53億元。各項貸款94.85億元,比上月減少0.20億元;其中住戶貸款38.66億元,比上月減少0.15億元。

社會事業

民政事業

2014年,全縣享受城鎮低保有9395戶,16208人,發放金額3760萬元;享受農村低保有22218戶、32724人,發放金額3678萬元;享受農五保有2972人(其中:集中1304人、分散1668人)發放金額857萬元;享受醫療救助25284人次,發放金額1170萬元;享受臨時救助6600人次,發放金額343萬元。

2014年全縣有重點優撫對象7693人,發放撫恤補助金4151萬元。共接收義務兵776人,發放優待金873萬元。

2014年在冊孤兒336人,全年累計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費270.78萬元。

社會保障

2015年公安縣城鎮新增就業人員8026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560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76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全縣新增扶持創業676人,帶動就業2769人;發放小額貸款676筆,貸款總金額4232萬元,培訓人員3752人。

公安縣累計核定參保單位808家,參保總人數41萬人次(五險);累計徵收社會保險費7.5億元。累計支付各項社會保險費10億元。2015年共受理審批參保人員退休2013人。

公安縣專業技術人才達17840人,高技能人才達33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6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政府專項津貼3人、省農村優秀人才3人、市政府津貼6人。

教育事業

新公安一中 新公安一中

公安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94所,其中,國家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1所,省級示範學校4所,市級示範學校10所,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入湖北省先進行列。

近年來,公安縣大力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投入資金6.83億元,統籌實施校安工程、全面改薄等十一大工程建設項目,完成了縣實驗國小拆除重建、縣一中、縣特校遷建等重大建設工程,城鄉辦學條件整體升級,全面改善。

公安縣高考成績連續20年居荊州市第一、共向全國重點一類本科院校輸送本科生近9000人,其中錄取北大、清35人,湖北省領先。

資源

土地資源

公安的土地適宜性廣,種植條件好,生物生長量大,具有較強的生產能力。主要分布在西南紅土丘崗和南部的黃土平崗地帶、沿河的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上。根據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公安縣全縣共有4個土類,7個亞類,12個土屬,99個土種。從河床到崗地,土壤質地從砂質逐漸向粘質過渡,土壤種類也相應具有飛砂土、灰砂土、灰油砂土、灰正土、黃土。

水資源

柳浪湖 柳浪湖

公安縣河網密布、湖泊眾多,人稱“百湖之縣”。全縣境內共有外江河流14條,分別是長江、梓柳河、虎渡河、松東河、松西河、藕池河、安鄉河、洈水河、界溪河、官支河、中和口汊河、蓮支河、蘇支河和瓦窯河,過境長422.84公里,且縱橫串汊,交織過境,將全縣劃分為10個水系相對獨立,排灌自成一體的民垸,總水域面積198.85平方公里,從水繫上劃分屬洞庭湖水網湖區。荊南“四河”有“三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流經公安,是分泄長江洪水入洞庭湖的主要行洪道,對確保荊江防洪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現有湖泊52個,總面積89.27平方公里、容積13846.4萬立方米。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13個(含1平方公里以下城中湖1個),分別是崇湖、淤泥湖、牛浪湖、玉湖、陸遜湖、北湖、湖濱壋、三眼橋、郝家湖、黃天湖、馬尾套、扁擔湖、朱家潭。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3個,分別是崇湖、淤泥湖和牛浪湖。

有中型水庫1座(卷橋水庫),位於章莊鋪鎮,承雨面積16平方公里,總庫容122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4.76萬畝,擔負著湘、鄂兩省9.8萬畝耕地灌溉和8.5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任。小型水庫2座(楊麻水庫和鵝支河水庫)。楊麻水庫位於楊家廠東青河上段,自楊公堤起至麻豪口止,長10公里,正常庫容15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8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000畝。鵝支河水庫位於斑竹壋鎮,屬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水庫系歷史潰口形成,總庫容207萬立方米,壩址以上承雨面積7 平方公里,主河道長度7.2km,平均坡降0.3‰。

物產資源

公安縣特產 公安縣特產

公安縣境內地勢平坦,江河密布,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優質稻、優質棉、優質油菜已納入全國和全省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林業、水產、畜禽養殖進入全省前列。公安縣全縣常年產糧55萬噸、棉花4萬噸、油料10萬噸。公安縣是全國有名的棉產區之一,居全國產棉縣第7位,素有“銀公安”之稱。公安縣全縣森林資源總面積56萬畝,森林覆蓋率17%,林木蓄積量145萬平方米,是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公安是名副其實的“百湖之縣”。大小湖泊102個,水域面積63.4萬畝,其中養殖水面25萬畝,名優水產品占60%以上,盛產的團頭魴、銀魚、河蟹及中華鱉等特種水產品飲譽全國。

交通

公路

公路建設 公路建設

公安縣公路網由2條高速公路(江南高速,荊東高速)、2條國道(G207國道,G351黃金口至斑竹壋)、6條省道和縣鄉村道組成。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3237.07公里。荊州長江大橋、蒙華鐵路公鐵兩用橋等2座長江大橋對外相連。其中:高速公路115.14公里、國道103.8公里、省道152.3公里、縣道181.2公里、鄉道609.4公里、村道1584公里,另有非在冊村級公路491.23公里, 公路橋樑479座。公路密度為143公里/百平方公里。 全縣所有鄉鎮通達二級以上公路,行政村通達瀝青水泥路100%,行政村客車通達率達到100%。

公安縣蒙華鐵路公鐵兩用特大橋 公安縣蒙華鐵路公鐵兩用特大橋

道路運輸

二廣高速與江南高速在公安交匯 二廣高速與江南高速在公安交匯

全縣客運有省際班線30條,市際班線12條,縣內班線43條(其中通村班線23條)。客運車輛524輛、11616座;公汽90輛,3060座;出租客運小汽車260輛、1300座;客運周轉量82400萬人公里左右;貨運車輛4987輛(其中:營運汽車4853輛,含危貨運輸車輛134輛),貨運能力在85000萬噸公里左右。

港航

全縣境內有常年或季節性通航河流15條,湖泊2個,通航里程498.2公里。目前有鄉鎮渡口130道。全縣共有水運企業8家,營運能力達141236總噸。公安港區現有朱家灣碼頭等各類碼頭泊位66個,年吞吐能力300萬噸。

朱家灣碼頭

朱家灣碼頭 朱家灣碼頭

荊州港斗湖堤港區朱家灣綜合碼頭位於公安縣城境內,緊靠青吉工業園區,是一個天然的深水碼頭,常年可停靠3000噸級船舶。朱家灣碼頭所處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好,可通過疏港公路與公石線、207國道、二廣高速、江南高速和建設中的蒙華鐵路公安長江大橋相連,公鐵水聯運便利,可以形成綜合物流集散中心。

朱家灣碼頭二期工程擬新建4個3000噸級泊位,包括3個直立式碼頭(水工結構兼顧5000噸級), 1個斜坡道式的滾裝船碼頭。設計年吞吐量為292.8萬噸,並相應建設港區配套設施。工程投資總概算為4.64億元,於2015年3月15日動工建設,計畫2017年建設完成並投產 。

文化

綜述

公安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人文底蘊深厚。既有距今五千多年歷史的“雞鳴城”遺址這一史前文明,也有反映我國人民與洪水作鬥爭的荊江分洪水利樞紐工程這一得天獨厚的現代水利文化;既有以倡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文學主張為旗幟的三袁文化,也有以囊螢苦讀著稱並被載入“三字經”的車胤文化;既有劉備城、呂蒙營、陸遜湖、孫夫人城等眾多三國文化,又有反映大革命鬥爭史的南平文廟等紅色文化,還有公安人民自已培育的“公安說鼓”、“公安道情”等民間民俗文化。這裡既孕育了公安三袁、車胤、智者大師、宋朝第一名士張景等歷史文化名人,也走出了現代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王竹溪、中科院院士張啟發、舉重世界冠軍田源、著名詞作家王平久等;其中,雞鳴城遺址和荊江分洪南北閘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袁墓、南平文廟等被列入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頭風景區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安說鼓”被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深厚的文化底蘊奠定了公安縣“湖北省文化先進縣”的地位。

公安說鼓

公安說鼓子 公安說鼓子

公安說鼓,又稱“公安說鼓子”,是一種以說為主、說中帶唱、擊鼓說書、嗩吶伴奏的民間曲藝表演形式,流行於湖北省公安縣及其周邊地區。2006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公安說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文學形式角度來看,它是和唐代的變文一脈相承的,因為“敦煌變文是後世各種說唱文學的先驅。”到了宋代,說唱藝術盛極一時,湧現了許多說唱的形式。鼓子詞正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曲藝形式。其形式及特點與公安說鼓的特點一脈相承,直到現在,公安說鼓中仍保留著鼓子詞有說有唱、擊鼓伴奏的一些基本特徵,公安說鼓這一名稱也由鼓子詞逐漸演化而得來。宋代以後,鼓子詞幾番變化,經元明時期“詞話”,大約在明末清初時期逐漸發展衍變為公安說鼓。這一時期,一些民間曲藝形式在漫長的流布過程中,被民間藝人帶到公安。這些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為了適應公安觀眾的需要,在表演、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其他曲藝形式的營養,並結合公安地域和方言的特點,最終演變定型為公安說鼓,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公安縣誌》(清同治)卷四“民政志·風俗”載:“布種,最早花朝後,即行耕種……別有二人,吹喇叭,擊賁鼓,競唱村歌。”由此可見,清朝同治年間,公安說鼓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具體演變形成年代還在進一步考證之中。

公安說鼓的演唱基本上是一個或兩個人擊鼓說書,樂隊伴奏,人們通常用“說鼓說鼓,以說為主,說中帶唱,嗩吶嗚嗚,熱熱鬧鬧,打鼓說書。”這六句話來概括說鼓的基本特徵。說,即在本地方言聲調上加以適度的誇張,有起有伏,帶有韻味,富有節奏感。唱,一般是夾在每個小段落的結尾處。往往是在一段有韻律的說白之後,以兩句唱腔來結尾,收腔後用嗩吶重吹一遍下句的旋律,打一陣鼓,然後再起下一個段落。公安說鼓的唱腔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唱腔曲牌分為主腔、花腔和哭腔三類,可根據不同情緒選用,有的風趣詼諧,有的似說似唱,有的委婉動聽。公安方言聲調加上獨具特色的音樂,也就形成了公安說鼓的獨特風格。公安說鼓是公安地方獨具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它採用鼓和嗩吶配合伴奏,鄉土氣息濃郁,極富表現力,這在全國其他民間曲藝形式中是不多見的,具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民俗學價值和音樂研究價值。保護公安說鼓這一古老的曲藝形式,廣泛開展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對保護研究公安民間文化,見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具有獨特價值。

公安道情

公安道情 公安道情

公安道情,2010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道情藝術的歷史比較悠久,流傳區域也比較廣闊。它屬道教聲腔藝術,源於唐代道教在道觀內所唱的經韻,宋代後吸收詞牌、曲牌,衍變為在民間布道時演唱的新經韻,又稱道歌。用漁鼓、簡板伴奏,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後來被一些民間藝人學習後帶入民間。明代洪楩編印的《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中寫道:“忽見張良漁鼓簡子,口唱道情,仙鶴遶舞,野鹿銜花,前來接駕。”道情在漫長的流布過程中,被民間藝人帶到公安。這些民間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為了適應公安觀眾的需要,在表演、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吸收融合其他曲藝形式的營養,並結合公安地域和方言的特點,最終演變定型為公安道情,並迅速在公安民間流傳,至今大約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公安道情是公安地方獨具特色的民間文藝形式,傳承千百年。公安道情以唱為主,說唱相間。說和唱有嚴格區分,當說的不唱,當唱的不說。由於公安方言音樂性強,抑揚頓挫,起伏較大,因此說白獨具韻味,並富有風趣、詼諧、幽默等特點。

公安道情唱詞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七字句一般為四句一段,若一句多於七字,則在演唱時用“趕字”的方法解決。唱詞講究合轍押韻公安道情韻轍有十三轍、十三個半轍、十四個半轍三種。公安道情唱腔大多為四句一段,一起二伏三平四落。唱腔節奏清晰、平穩,多為一板一眼,有時也會出現一字板和一板兩眼。公安道情的唱腔曲牌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平腔類,為常用曲牌,有[一流板]、[平腔]、[垛子句]、[吞吐腔];一類為悲腔類,有[悲腔]、[哭腔]、[十字調]等。

公安道情的傳統演唱形式是單個行藝,且無管弦伴奏,採用簡板、漁鼓筒、鈴子三種樂器作為伴奏樂器。表演時,左肘托漁鼓筒,手持簡板,同時將鈴子掛在簡板的陰板上,用食指中指夾著;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執一竹籤,另外三指併攏。演奏時,左手搖動手腕,使簡板上下相擊;右手執竹籤擊鈴子,併攏的三指敲打漁鼓筒發出聲響,用以伴奏唱腔。後期,有的道情藝人還借鑑了評書的表演手法,在表演中使用醒木,增強了表現力。

三袁傳說

三袁傳說於2013年被列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三袁故里  人文公安 三袁故里 人文公安

“三袁傳說”是關於晚明著名文學流派“公安派”代表人物——“公安三袁”的傳說故事,是歷代人民民眾根據“三袁”的生平事跡演繹、創造、口頭傳承下來的,並在湖北省公安縣及周邊地區廣為流傳。

“三袁”是指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與兄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號石浦;弟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一作少修,並有才名,時稱三袁,公安縣城西30公里孟溪鎮人。他們深受李贄等人思想的影響,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偽道學對人性的束縛。在文學主張上,“公安三袁”是“公安派”代表人物,他們激烈反對復古、擬古,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推崇民歌,高度讚賞通俗文學,衝破士大夫獨尊傳統文體的偏見。創作上大量寫清靈通脫、新穎別致的小品文,進一步解放了文體。

三袁傳說內容豐富,目前經收集整理到《三袁傳說》已有20多篇,其中既有《智葬鳳凰山》、《桂花台的來歷》、《天仙托生》、《袁家雙樓子的來歷》等對三袁神奇來歷的解讀,也有《淤泥湖應答》、《幫助長工》、《彩石洲學堂的對聯》、《“南北兩天官”的來歷》等對三袁智慧過人、機智聰穎的反映。語言精練而多有細節、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想像奇特而浪漫,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如同一部多稜鏡,從不同側面折射出三袁的出生、治學、修身、勵志、為官、處世、盡孝、交友等生命鏈條中一個個重要環節,並寄託附會了人民民眾的愛憎和美好願望有關三袁的傳說,是我們研究晚明時期相關歷史事件、古代文學思想和理論、當時新文學派系 —公安派的創立於發展、公安等地民風民俗的重要線索和信息,具有史料性價值和文學價值,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智者大師傳說

公安縣毛家港鎮是偉大的思想家、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者大師的聖地。

智者大師(公元538年——598年),俗姓陳,世代為穎川(今河南許昌)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晉元帝遷都揚州,陳氏一族才移往荊州,輾轉漂泊在長江兩岸,達兩百年之久。到智者父親出道之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全家逃難到荊州之華容(今荊州市公安縣)名叫茅穗里的荒湖邊(今為公安縣毛家港鎮)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智者在茅穗里出生,俗名陳德安。

陳德安在茅穗里生活到十八歲,首先,在父親安排下入私塾學習儒家經典。同時在母親的影響下,接觸佛經。十八歲到湘州果願寺學佛,法名智顗。二十歲時到衡州大賢山潛心三年苦讀佛教經典,並開始涉及儒、道、佛的比較研究。二十三歲到河南光州大蘇山拜慧思禪師為師,苦修法華,寂然大悟。三十歲辭師出金陵,居瓦官寺弘法八年。三十八歲入天台山隱修,十年間,農禪結合,置寺度人,降魔於華頂,放生於始豐,講法於幽溪,立宗於天台。四十八歲奉召出金陵,五十四歲赴揚州為晉王楊廣受戒,獲封“智者”。智者五十五歲得往荊湘,五十六歲至荊州當陽,答地恩,造玉泉寺,講摩訶止觀。五十八歲受晉王請下揚州。五十九歲春再還天台。次年冬,六十歲赴晉王召,途至新昌石像前,端坐入滅。

智者大師的傳說內容十分豐富,目前經蒐集整理到《智者大師的傳說》中的已有三十多篇,其中既有《避亂落荊州》、《出生茅穗里》、《從小結佛緣》等對智者出生地的佐證,也有《大賢山讀經》、《千里拜恩師》、《大蘇山妙悟》、《瓦官寺弘法》、《隱修天台山》等對智者潛心學佛刻苦用功的寫照,還有《慈悲救白鵝》、《放生漁碼頭》、《江魚化黃雀》等表現智者大師熱愛生命、大慈大悲、扶危濟困的崇高精神和品格。總之,依照智者生活軌跡排列的三十篇智者大師的傳說,全面地、立體地從各個側面反映智者大師的出生、讀書、學佛、交友、盡孝、處世、苦修、創宗立派等生命鏈條中的一個個重要結點,寄託附會了人民民眾的美好願望。有關智者大師的傳說,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儒、佛、道的融合、研究佛教的哲學思想、研究援佛入儒創製心學講心的轉化等具有史料性的價值和文學價值,由於智者大師創立的天台宗在世界範圍影響了佛教,智者大師的傳說故事成為了我國和世界民間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車胤囊螢苦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公安縣)人,他的祖父車浚,三國時期作過東吳的會稽太守。因災荒請求賑濟百姓,被昏庸的吳主孫皓處死,此後車胤的家境就一貧如洗了。車胤立志苦讀,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太守王胡之曾對他的父親車育說:“此兒當大興卿門,可使專學”。因家中貧寒,晚上看書沒錢點燈。一個夏天的晚上,他正坐在院子裡默默背書,見到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象許多小燈在夜空中閃動,心中不由一亮,他立刻捉上一些螢火蟲,把他們裝在一個絹做的口袋裡,螢光就照射出來。車胤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微弱燈光,夜以繼日地苦讀。在他父親的指導下,車胤終於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一生中做過吳興太守、輔國將軍、戶部尚書等官職。唐朝楊弘貞、楊番、蔣防都著有《螢光照學賦》,均是談車胤之事。

公安花牌

“公安花牌”,公安的一種紙牌,又叫“十七個”。她還有諸如:花葉子、柳葉子、柳畫匠等別稱,但“十七個”這個稱呼也許是讓外人聽來最莫名其妙的叫法。因為花牌以算“胡”(音)為基礎,如同計分一般,至少有十七個“胡”方能胡牌,所以俗稱“十七個”。花牌,清嘉慶年間(公元1760-1820年)始於公安黃金口,為柳氏獨創。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是一種民間傳統娛樂棋牌競技遊戲。這種牌藝以其奇特的文字元號,新穎的玩法吸引了眾多的同趣者,故兩百年來人們對花牌樂此不彼。

花牌呈長條狀,一般長9cm,寬2.2cm,厚約0.2mm。傳統的花牌用硬紙刷清漆繪製而成,共110張。由上、大、人,可、知、禮,孔、已、己,化、三、千,八、九、子,二、四、五、六等組成22個字,每字五張牌。其中,乙、三、五、七、九共五個字為“經”,各有兩張花字三張素字。上、大、人,可、知、禮,三、五、七等九個字為紅字,其餘十三字為黑字。其中字的大意為“上古大人,孔丘一人而已;他叫化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位賢人;八九個得意門生,可知周公之禮。”這其中的“乙”通“一”、“己”通“已”。

花牌的誕生和發展蘊涵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形成並具有了完備的打發、娛樂遊戲規則,它集寓教、啟智、娛樂為一體,熔書法、繪畫、識字於一爐,一百一十張紙牌雖小,張張蘊藏玄機。深入淺出的古訓催人奮發,古樸蒼勁的書法令人賞心悅目,精美絕倫的繪畫使人嘆為觀止,一筆一畫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花牌簡潔的字句里,向人們傳輸了“孔乙己、化三千”的內涵精髓,繼而將古人的教育觀念溶在花牌中,寓教於樂。

人物

古代名人

車胤 (約333~約401)字武子,晉南平(湖北公安)人。曾祖車浚,為三國吳會稽太守,以郡飢求賑,為孫皓以欲樹私恩罪所殺。父名育,是南平太守王胡之的主簿。桓溫主荊州,徵召車胤為從事,甚為器重,相繼提升他為別駕、征西長史。寧康(373-375)初年,車胤被提升為中書侍郎、關內侯。太元(376—396)中期,獲國子監博士。後提升為驃騎長史、太常,領臨湘侯爵位。因病去職,不久又任護軍將軍。隆安元年(397),王國寶任左僕射,威震朝廷內外,王恭疾恨道子、國寶擾亂朝政,舉兵征討。國寶恐慌,其堂弟王緒將軍獻計殺掉車胤,除去眾人之望,討伐諸侯。車胤到來後,國寶終不敢殺,反而向他求教計謀。隆安四年(400),車胤被提升為吏部尚書。會稽郡世家子弟元顯驕矜放蕩,車胤建議遏制他。不料事情泄露,元顯逼令車胤自殺而死,舉國悲哀。

張景 (970—1018) 字晦之,北宋江陵府公安縣人,著名學者。青少年時代與河東大名(今河北大名南)柳開交遊,柳把家中藏書全部交給張景,張更加勤奮攻讀。真宗鹹平三年(1000),考中進士。後來朝廷將全國名士摸底排隊,張景名居首列,遂調館陶(今屬河北省)薄。後因案受牽連,謫貶金州(今陝西安康)。龍圖閣直學士陳堯咨知道他的才學,推薦他為寶應(州名在今江蘇境內)簿,官至大理評事。 於天禧二年去世,著有《洪範》、《王霸論》及《張晦之集》二十卷。後代學者曾對他有過“茫茫兮安究,尚立言不朽”的讚譽[〔宋〕宋企《張景銘》]。

“公安三袁”

三袁雕像 三袁雕像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1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這兩篇論文批駁前後“七子”違反文學發展規律,倡導剽竊蹈襲、復古倒退的謬論,主張作家應“從學生理,從理生文”。萬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發起,在北京西郊崇國寺組織“蒲桃社”,吟詩撰文,抨擊“七子”。為人神清氣秀,穩健平和。居官15年, “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一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餘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曆二十年中進士。萬曆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讚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後,遍游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遊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萬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作於這時。萬曆三十七年,被派往陝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文學要表現個性,道出真情,“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隨著時代前進,文學應不斷創新。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 (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考進士又多次名落孫山,從此更加縱情山水,學禪悟道,以詩酒自娛。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而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性,但未移昔日處世之志。萬曆四十四年考中進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後升國子監博士。此間他系統地整理、校對、出版了兩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萬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

馮習(?—222),字休元,南郡公安縣人。公元208年(東漢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後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升為大將。
221年7月(蜀漢章武元年),劉備親率大軍順江東下,目的是奪回荊州。戰役開始,吳班、馮習領兵四萬,在巫地(今四川巫山縣)打了一次勝仗,蜀軍占領秭歸(今湖北秭歸縣)後,直達猇亭(今湖北宜都北)。次年,劉備任命馮習為大都督,從巫峽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七百里地帶,在深山密林中設立了幾十座大營,擺開與吳軍決戰的陣勢。吳將陸遜採取“以逸待勞”和用火攻的辦法,“以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蜀軍。馮在這次戰役中陣亡(《見三國志》)。後建四川成都武侯祠,劉備殿中武將廊有馮習塑像,石碑上刻有他的生平簡介。

近代名人

王竹溪(1911-~1983)物理學家、教育家。與彭桓武、林家翹、楊振寧並稱為清華四傑。中國熱力學統計物理研究的開拓者。在表面吸附、超點陣統計理論、植物細胞的吸水等方面做過基礎性工作。撰寫了《熱力學》、《統計物理學導論》等中國第一批理論物理優秀教材,為建立中國理論物理教學體系奠定了基礎。發明漢字新部首檢字法,獨力編纂《新部首大字典》。名治淇,號竹溪,1911年6月7日出生於湖北省公安縣麻豪口一書香世家。王竹溪曾任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當選為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1月30日,王竹溪與世長辭,享年71歲。

司馬彥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祖籍湖南澧縣小渡口鎮,生於湖北公安,現任書法藝術學校校長。司馬彥先生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在父親司馬東老先生的指導下,長期進行嚴的臨帖習字訓練,從中國傳統的名家毛筆書法中吸取營養,功底深厚。在國際國內書畫大賽中獲獎三十餘次,作品參加過國內外重大書畫展覽,入選中國書畫百家和多種書畫集,多幅作品鐫刻於全國一些大的碑林。其名已編入《國際硬筆書法家大辭典》。司馬彥先生已編寫出版鋼筆、毛筆字帖、教材、專著1200餘種,遍及全國城鄉,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被譽為“中國字帖之冠”。

張啟發(1953.12~ )男,湖北公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享譽世界著名遺傳學家和水稻育種專家。現任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1976年畢業於華中農學院。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0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袁譽柏(1956.6~ )男,漢族,1956年5月生,湖北省公安縣人,海軍中將、中共黨員。海軍潛艇學院(山東青島)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2008年7月晉升海軍少將軍銜。2010年10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參謀長(接替孫德忠少將)、艦隊黨委常委。2013年7月北海艦隊副司令員。2014年0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北海艦隊司令員(中將)。

萬鄂湘,男,漢族,1956年5月生,湖北公安人。2013年03月1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選舉萬鄂湘為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王平久,男,1971年11月出生,湖北公安人,大型活動專家、詞作家。 代表作有《生死不離》、《國家》、《難說再見》等。

田源,女,1993年出生,湖北公安人,中國女子舉重隊運動員,女子舉重世界冠軍。2011年世界舉重錦標賽,以抓舉90公斤,挺舉117公斤,總成績207公斤的成績包攬三項冠軍。

旅遊

牛浪湖

牛浪湖 牛浪湖

牛浪湖是曾經“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而聲名卓著的“公安派”三袁的中堅袁宏道,死後就安葬在離牛浪湖不遠的法華寺白鶴山一帶。袁宏道一生酷愛山水,飽覽江南名勝,寫下了大量讚美自然的詩文,他死後家人沒有將他歸葬在故里孟家溪荷葉山,而是選擇這裡作為一代文豪的最終安歇地。

在公安縣的歷史文化遺蹟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也是坐落在牛浪湖之濱的鄒文盛墓。據《明史》記載:鄒文盛,公安人,弘治進士,官至戶部尚書。為官清正、政績卓著,還領兵作戰,屢建戰功。他死後,嘉靖皇帝賜以御葬,贈太子少保。當時,連權傾朝野的首輔大臣嚴嵩都對他敬重有加,送他致政歸里時賦詩“力倦風塵屢乞身,都門冠蓋送歸人。”家鄉人更是以他為榮,明公安籍廣東左布政史何珊辭官返鄉後,每每以文盛公的品德為楷模,修身養性,“輔國功成便乞身,錫歸尤荷聖皇仁。崇階要秩鄰三少,全節完名更無人。”

卷橋風景區

卷橋風景 卷橋風景

卷橋水庫水位於公安縣西南部,北鄰長江、南接武陵山脈。北距荊州城90公里,西北距三峽大壩120公里,西南距張家界150公里,地處長江三峽、荊州古城、武陵源三大旅遊區的中心部位。地理坐標:東經110°23ˊ00"—100°36ˊ10",北緯29°55ˊ00"—30°06ˊ30"。規劃控制面積116平方公里。

卷橋水庫風景區區位優勢明顯,從三峽至張家界湘鄂國省級高速公路,長江黃金水道穿過景區,交通十分便捷。水庫始建於1959年,主要工程有攔洪大壩、小壩、溢洪閘、輸水閘、泄洪閘、明槽、滾水壩、進水閘和分水閘等。水庫承雨面積16平方公里,總容量1180萬立方米。自然景觀得天獨厚,同時兼有三國、巴楚歷史文化遺存。

南平文廟

南平文廟 南平文廟

南平文廟始建於明朝初期,位於公安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南平鎮(舊縣城),坐北朝南,現有範圍東西寬80米,南北長120米,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原有黃牆、禮門、義路、半池、大成殿、啟聖典等,現存大成門、大成殿、欞星門半池、二通石碑等。據革命史料記載,1930年7月4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六軍,根據中央的指示,在公安南平會師,兩軍前委在文廟召開聯席會議,合編成立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並在文廟空側地召開民眾大會,賀龍總指揮在會議上講話,因此,南平文廟成了紅二軍團的誕生地。198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兼有古代建築和“革命文物”雙重身份的南平文廟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袁墓

三袁故里 三袁故里

袁宗道、袁中道墓園的修繕,遵循明代有關喪葬禮制,明代喪葬禮制有嚴格的規定,特別是對各級官吏卒後的墓冢大小,墓園進深、面積,墳牆高矮等都有明確而細緻的說明。袁宗道、袁中道的墓園就是參照《明史卷六十.喪葬之制》同時考慮到文物保護和旅遊觀光的實際需要而設計的。

三袁墓是公安縣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護好三袁墓,公安縣人民政府決定分兩期分別對袁宗道、袁中道墓和袁宏道墓進行恢復性修繕。三袁墓園的修繕是由公安縣三袁墓修繕工程領導小組主持完成,公安縣博物館具體負責,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文物保護中心設計,荊州市古建公司承建。

黃山頭風景區

黃山頭風景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南部,為鄂南湘北邊界公安、石首、安鄉三縣市結合部。荊(荊州)東(東嶽廟)高速公路和207國道從北側穿過。距荊州100公里。是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遊覽勝地。突兀千里平川之上的黃山,因“土石皆黃色故名”。

黃山頭風景 黃山頭風景

黃山頭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00平方公里,其中心景區50平方公里。大

小32峰,主峰海拔286米。主峰頂端有建於北宋時的“忠濟廟”、“謝公墓”,南麓有建於唐宋時期的“南禪寺”,二頂有建於宋代的“雲霄宮”,東麓有奇石“犀牛望月”、“仙人掌”,西麓有掘於明朝永樂年間的“白龍井”,北麓有“連理枝”,共譽為黃山八景。黃山多幻神秘,兆晴則光耀紫煙,為“黃山瑞藹”,兆雨則輕雲書軸,若“玉女披衣”,為公安八景之一。解放初期修建的全國最大的水利工程--荊江分洪節制閘就橫臥在黃山腳下的虎渡河上,山麓建有南閘紀念公園,用大理石砌成的紀念碑莊嚴肅穆,上面鐫刻著毛澤東、周恩來為荊江分洪工程建設的題詞。 黃山頭是荊楚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原始社會村落遺址,商、周、戰國遺址,晉、唐古墓葬等古蹟達19處,遍布四周。東漢名將馬援及農民起義軍領袖覃兒健,宋代楊麼,明代李自成農民軍,清代太平軍都曾在此鏖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彭德懷、賀龍亦在此進行過革命活動。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唐代柳宗元,宋代范成大,明代“三袁”,清代陶澍等曾來此遊歷,並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
黃山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動物種類有獾、果子狸、松鼠等。各種植物1000多種,其中水松、金錢松、菩提樹、紅果鐵冬表為珍稀樹種。黃山盛產蜈蚣、骨風、對月草等名貴中藥近百種。

荊江分洪工程

荊江分洪工程 荊江分洪工程

荊江分洪工程位於湖北省公安縣境內,始建於1952年春末夏初之交。參加工程建設的30萬軍民,以75天的驚人速度建成荊江分洪第一期主體工程,包括右岸沙市對面上游15km處的虎渡河太平口進洪閘、黃山頭東麓節制閘和分洪區南線大堤等主體工程。

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建成後的第二年即1954年,汛期天氣反常。長江流域的“梅雨”季節較常年延長了約一個月的時間,造成長江流域雨日增多, 6、7兩個月太平洋副熱帶暖氣流勢力又較弱,最終造成了長江流域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由於上游洪水來量大,而荊江河道安全泄洪又遠遠不相適應,中央防汛總指揮部果斷決定首次運用荊江分洪工程,三次開閘泄洪總量達122.6億立方米,確保了荊江大堤及兩岸人民的安全,發揮了荊江分洪工程的巨大作用。

荊江分洪工程首次運用,不僅使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直接受益,而且對九省通衢的武漢三鎮和沿江城鄉7500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世界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興建後,荊江分洪工程仍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重要水利樞紐,是保護荊江大堤防洪工程系統重要組成部分。

2006年5月25日,荊江分洪閘(北閘)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5年,荊江分洪閘(北閘)被水利部列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雞鳴城遺址

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獅子口鎮龍船嘴村和王家廠村交界處。GPS測定的地理坐標為N29°55′41.6″,E111°59′03.8″。南距洈水河約1KM,東[1] 北距公安縣城約30KM。該遺址為一新石器時代城址,平面略呈圓角梯形,南北長約480米,東西寬330-430米,面積約18萬平方米,距今5000多年。城垣外有城壕。城內高地沈家大山一帶有厚達2米以上的文化層。城東南100米外也發現一處小型遺址,文化層厚1米以上。城址範圍內採集有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文化遺物。

雞鳴城遺址對研究江漢地區遠古時代的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聚落形態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雞鳴城遺址 雞鳴城遺址

傳說有二神夜間在此築城,商定雞叫停工,本方土地在此作祟,假裝雞叫,二神棄城而去,故名雞鳴城。城址呈不規則橢圓形,東南和西南角有明顯的轉折。南北最大距離約500M,東西約400M,城內面積約15萬平方米,總面積約21萬平方米。一條水渠和一條簡易公路橫貫城址的北部,將城址分割成南北兩部分,城垣周長約1100M,頂部寬約15M,底部寬約30M,一般高出內外2-3M,西北部城垣更是高出其他城垣部位1-2M左右。城垣外面的護城河,周長約1300M,寬20-30M,深1-2M左右。

根據城址範圍內採集到的文化遺址推測,雞鳴城年代為屈家嶺文化時期,也不排除有更早或更晚的遺址的可能性。雞鳴城自1996年發現以來,先後有省內外及國外專家前來考古參觀,對雞鳴城保存如此完好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調查勘探表明,雞鳴城是一處大型聚落,文化內涵豐富,年代久遠,城垣、壕溝保存較好,是長江中游較少的一處史前城址,是研究原始社會發展和國家起源的珍貴的實物證據,對於研究長江中游和江漢平原這一地區文明形成過程也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因此,雞鳴城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

特產

公安有幾樣比較有特點的小吃,雖然可能也見於湖北其他縣市,但味道不錯,有一定的特色。

1、豆皮子

湖北有豆皮,那是武漢老通城的“三鮮豆皮”。

2、鍋盔

鍋盔,一種烤制的麵食。一個廢舊油桶,揭去上蓋,裡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間,再配上一塊案板,這就可以開張了。製作鍋盔一般是兩個人,一人稱白案,負責在案板上揉面,不斷將一團團發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覺得滿意後,再放在一旁醒著;另一個則可叫成紅案,根據顧客的需要,甜就加糖,鹹則加鹽,甚至還可以加辣椒,油重油輕,悉聽尊便。得到完整的吩咐,才將醒好的麵團三下兩下,抻寬拉長,有時成海棠葉狀,有時成鞋底樣,最後再搖動一鐵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鑿成了篩狀的孔,盒子裡面裝著芝麻,多幾下少幾下,都可隨意。這一切在三兩分鐘完成,紅案師傅便將麵食迅速貼進了爐膛里。這時候,人們才注意到爐膛里還燃著一盆熊熊的火,或者是木炭,或者是無煙煤,這是烤制鍋盔的唯一能源。

3、牛肉爐子

爐子,在公安方言中跟火鍋的意思相近,類似現在流行的雞煲那種煲。有牛肉一條街,味道堪稱一絕。湖北公安縣的老鄉到北京、武漢,過年給親戚送禮常常送“牛肉火鍋”。這“牛肉火鍋”,一切都被打點整齊,紅的肉,白的油,被凍得硬硬的。放在鍋里化開,很快就還原成一鍋香氣撲鼻的牛肉火鍋。沒法子,這常常是人家點著要的,公安的牛肉火鍋,北到襄樊、南陽,南到常德、衡陽,東過武漢、九江,西到恩施、宜昌,都頗有名氣。

4、魚糕

公安人喜歡吃魚,更會加工魚,不但能用魚做出眾多名菜,還把魚像麵食一樣加工成糕點,這就是“魚糕”。魚糕是宴席上的頭菜,聞名全國的湖北特色全魚宴中,魚糕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壓軸菜。 魚糕做法簡單,魚肉剔骨後剁茸,摻雞蛋、豆粉、白酒等,做糕後蒸熟。切成塊裝碗再澆上調料,一份美味的魚糕就做好了。魚糕雪白晶瑩、芳香撲鼻,嫩滑不膩。 此外,魚肉中的蛋白質,維生素A、D和B1的含量豐富。而魚糕的製作過程中沒經旺火烈油煎炸,所以營養成分不受損失,非常利於人體吸收。

5、柞胡椒

胡椒即指辣椒,是將糯米粉、辣椒、藕等放在一起過油煎炒製成的。

6、灌胡椒

取糯米磨成粉狀,紅辣椒洗淨去辣椒籽,中間掏空。灌糯米粉於辣椒中,置於壇中。放置月余,可蒸或炒食。

7、 米豆腐

選用優質的大米精製而成,色澤金黃或翠綠,因柔嫩如豆腐而得名。

榮譽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