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子重耳對秦客
(檀弓下 《禮記》)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
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說之?孺子其辭焉!”
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使於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注釋:
①喪:去世。
②吊:慰問。
③吾子:對人相親愛的稱呼。儼然:莊重的樣子。
④喪:失位流亡。
⑤孺子:年輕人。圖:考慮。
①舅犯:即狐偃,重耳的舅父。
②因:乘機。利:私利,指父死時回國即位。說:解說,說明。
③亡臣:逃亡在外的臣。
④與:參與。
⑤他志:指回國即位的野心。
⑥稽顙:古代拜客時的一種禮節,叩拜直至額觸地。拜:拜客受吊。不拜:不敢以繼承人身份完成拜謝。
①子顯:使者。致命:回報。
②後:繼承人。
③遠:避開,遠離。
譯文
晉獻公死了,秦穆公派人慰問晉公子重耳,並且對他說:“寡人聽說過這樣的話:‘失去君位常常在這個時候,得到君位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雖然您還處於為父王服喪的悲痛之中,但是喪失地位,逃亡在外也不要太久了,這個時機不要輕易丟掉,孺子您可要好好考慮考慮。”重耳把這話對舅舅狐偃說了。舅舅狐偃說:“孺子您還是辭謝秦君的好意吧。逃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寶物,仁慈的父母才是寶貴的。父親的死何等重大?卻想乘機謀取利益,那普天之下還有誰能夠替您辯白呢?孺子您還是辭謝秦君的好意吧。”
公子重耳對秦穆公派來的使者說:“蒙君王惠愛,來慰問逃亡之臣重耳,我自己逃亡在外,又遭遇父親死去的厄運,無法參與為父親哭泣的哀悼之禮,而成為君王您憂心的事。父親死去何等重大?我怎么敢另有所圖,以辱沒君王您的高義?”說完,對使者只行了稽顙之禮而不行拜禮。哭著站起來,起來後對使者也不再私下說話。
秦國使者子顯向穆公復命。穆公說:“仁厚啊公子重耳!這光稽顙而不拜的禮節,表示自己還不是繼承人,所以不成拜禮;哭著站起來,表示愛父親;起來而不再私下交談,表示他遠避私利。”
解析
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十九年,以舅舅狐偃為首的幾位老臣時時給以輔佐、匡正,使他日漸成熟。晉獻公死時秦穆公勸重耳藉此機會回國繼位,但狐偃認為時機不成熟,所以讓重耳謝絕了秦穆公的好意。此後重耳在外又過了十幾年的流亡生活,最終在秦穆公的有力支持下返回國內登上君位,並在日後成為一代霸主。
本文寫作重點是突出重耳的“孝”,但實際上秦穆公、狐偃、重耳等人都是在利用晉獻公的死這件事做文章,居父喪不過是重耳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文章通過對話,寫出了秦穆公的試探與狡詐、狐偃的老謀深算以及重耳“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的有義、有利、有節,人物形象在對話中鮮明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