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供給與建設和諧社會

公共產品供給與建設和諧社會

《公共產品供給與建設和諧社會》一書,共五章,包括:構建和諧社會與公平分享公共產品、和諧社會的公共需求增長、社會再分配與社會保障、改進公共產品供給的路徑、公共服務制度創新與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等內容。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公共產品供給與建設和諧社會

作 者: 李強傅治平 編著

出 版 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5-1

頁 數: 188

開 本: 16開

I S B N : 9787508725499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經濟>>經濟理論

定價:¥20.00

內容簡介

建構有效優質的公共產品供給體系,將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理想的路徑選擇。從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來看,就是要讓公共社會變得得和諧起來。讓公共社會變得和諧,就要滿足公共社會不斷增長的列公共產品的需要,使社會每一個成員都能各得所需,各得其所。

目錄

導言 公共產品,維繫和諧社會的綱繩

第一章 構建和諧社會與公平分享公共產品

一、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公共產品供給

二、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無法迴避的現實

三、擺脫政府失靈,走出公共產品供給困境

第二章 和諧社會的公共需求增長

一、公共產品需求上升與政府公共服務理念創新

二、在公共產品需求上升情況下的政府作為

三、擺正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第三章 社會再分配與社會保障

一、社會再分配的重點: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

二、優先解決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

三、努力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

第四章 改進公共產品供給的路徑

一、政府對公共產品供給責無旁貸

二、拓寬公共產品供給的途徑

三、公共產品供給新模式

四、擴大公共產品供給的原則

第五章 公共服務制度創新與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

一、深化改革,如箭在弦

二、全面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三、加快事業單位改革

參考文獻《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書摘

第一章 構建和諧社會與公平分享公共產品

構建和諧社會有一個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解決社會失衡,加大公共產品供給的力度。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可以說,構建和諧社會,既抓住了社會失衡的主要矛盾,也找到了解決公共產品短缺問題的關鍵。由於公平分享公共產品對於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對實現和諧社會目標具有重要的影響,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明顯推進”作為農村改革2020年的基本目標任務之一,實際上是對農村的公共產品供給作出了鄭重承諾。而這一目標任務的確立,必將有助於增加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從而使全社會長期、直接受益。

一、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公共產品供給

在中國的經濟發展跨越GDP人均1000美元大關時,有專家根據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發出預警。他們認為,一國的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既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機遇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因為,這一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是由社會公共需求迅速擴張而拉動的,如果滿足公共需求的公共產品供給滯後,或者未能公平提供公共產品,就有可能導致社會矛盾凸顯,矛盾積累多了,就有可能因一個小小的事件成為社會失衡的導火線。

1.中國步入社會公共需求快速增長期

當前,中國正處於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挺進、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已開始形成全社會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局面。遲福林撰文闡述了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幾點特徵:①公共需求以超常的速度增長,並將逐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市場需求的主流。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的十多年間,中國城鎮居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公共需求的比重大幅上升。據估計,十多年城鎮居民的總需求中,個人公共需求年均提高的比重,相當於過去5年公共需求比重的總體增幅。②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公共需求的結構變化相當快,並逐漸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十多年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人們衣食支出的年均增長普遍低於總消費的增長,而醫療、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年均增幅則大大高於總消費的增幅。③收入差距擴大,社會結構和公共需求的主體進一步分化,並由此使社會矛盾複雜化。④隨著中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快速變化,就業、人口、資源、環境等矛盾和問題顯現,並使公共需求的供給面臨不足。⑤農民在義務教育、醫療、養老保障等方面潛在的公共需求開始轉化為現實需求。尤其是上億農民工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儘快採取措施妥善解決。

各個方面的徵兆顯示,在中國社會公共需求增長時期,人們的公共需求,已開始由滿足溫飽需求轉為對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性公共服務的需求。但是,面對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公共產品供給卻大大滯後。與此同時,由於市場競爭在刺激公民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快速拉大了公民的收入差距,並造成社會公平缺失——造成對新的公共產品的享有的不公平。例如,有的人能夠享受最好的醫療、教育與文化娛樂,而有的人在這些方面則連最基本的要求都難以滿足。一些富裕家庭的子女可以漂洋過海去當留學生,而一些貧困家庭的子女卻因湊不夠學費而無可奈何地放棄已經到手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公共需求增長與公共產品提供滯後,已經引發了一些新的問題。當前中國社會面臨著各種社會問題,諸如就業問題、收入差距拉大、教育問題、衛生問題,等等。而據專家預測,在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如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不夠完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基礎設施薄弱、城鄉發展和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會持續地困擾著全社會。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於不同群體享有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的基本需要,不利於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關係,影響社會公平公正的實現。特別是在中國處於經濟社會轉型加快的關鍵時期,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就容易引起部分社會成員心理失衡,甚至導致社會衝突,進而影響社會和諧。

應該承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一定社會差距下的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直接和平相處也是可能的。這種可能性,就是收入差距不能過大——不能超過社會成員心理承受限度,而縮小收入差距則是實現這種可能性的基本手段。也就是說,解決社會公平缺失,要求政府儘快從追求經濟成長轉向提供公共服務,通過提供公共產品這種再分配的方式,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近年來,儘管中國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上加大了投入,但由於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公共服務、公共產品供給重視不夠,遺留下來大量歷史欠賬,一時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而這已經開始影響社會穩定,並給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障礙。

加大加快公共產品提供的呼聲,在社會變得越來越響亮起來!

資料連結

新時期我國發展所呈現的階段性特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已開發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摘自《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2007年10月24日新華社)

2.SARS在公共領域亮起紅燈

坦率地講,我們對社會建設的高度重視,對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新認識,是從迎戰SARS危機開始的。

2003年春季突如其來暴發的SARS疫情,一度成為了人類在新世紀遭遇的最嚴重的來自公共衛生領域的挑戰。這一場挑戰,促使人們認識到公共衛生形勢的嚴峻性和建立完善應急機制的迫切性。以往,我們似乎只沉醉於GDP的高歌猛進,只看到經濟領域的捷報頻傳,卻沒有太多地意識到公共產品提供的不足,也沒有更深層次地考慮到社會建設的跛腿會成為導致社會失衡的直接原因。SARS的突然暴發,暴露出公共衛生體系的嚴重缺陷,也給我們敲響了公共產品失衡的警鐘。

當時,有權威人士就事論事地總結了因SARS而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的五大缺陷:一是衛生投入結構不合理,公共衛生投入不足:二是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機制不健全,臨陣磨槍難免迎戰倉皇;三是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應對挑戰顯得捉襟見肘;四是公共衛生執法監督工作不到位,不能把危機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五是農村衛生工作相對薄弱,政府對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不足,農村衛生條件相對落後,大多數鄉鎮衛生院尤其是村衛生室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基本醫療設備,這些使得農村有可能成為公共衛生危機最容易突破的防線。

經歷了那一次SARS危機之後,人們也開始審視除衛生之外的其他方面。其他公共產品供給上存在的問題也進入公眾的視線,如遼寧海城豆奶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火車相撞事故、各種煤礦災難和突發性安全事故……社會所承擔的太多的“血的教訓”,讓社會多了一種憂患意識;公共危機意識已成為各級政府的行政底線,公共危機中的信息公開逐漸成為社會常態。

公共領域出現的事件為什麼會演變成危機呢?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應對公共危機的公共產品不夠,或者是公共產品提供滯後,最後導致公共危機蔓延擴大,造成更大的社會恐慌與損失。例如,出現SARS疫情之後,一些預防與治療的藥物不能及時到位,就導致了預防與治療藥物的價格猛漲,一些地方就出現抬高藥價和哄搶藥物的情況。

從SARS對公共領域發出的警示,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公共產品短缺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障礙。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