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2年

公元982年,遼太后攝政,遼景宗耶律賢卒,耶律喜隱被誅,太宋封王治為高麗國王。

歷史紀事

遼太后攝政
遼乾亨四年(982)九月,遼景宗耶律賢在焦山去世,其長子梁王耶律隆緒即位,即聖宗,其母承天皇太后攝政。承天皇太后是遼景宗的皇后,姓蕭,名綽,小字燕燕,通常稱為燕燕太后,是遼國著名的有才略、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遼景宗在即位後不久便冊立燕燕為皇后,景宗體弱多病,常不視朝,朝中軍政大事,多由燕燕決定。遼景宗死後,燕燕被尊為皇太后,即位的聖宗耶律隆緒年12歲。燕燕面臨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的局面,她以超人的膽略攝政,直到統和二十七年(1009)去世,共掌理朝政27年,使遼國步入鼎盛階段。燕燕太后當政期間,一方面大力提拔有經國之才的契丹官員,一方面也重用漢族官吏,特別倚重以漢人宰相韓德讓為首的漢官集團,對遼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扭轉了穆宗朝以來的中衰之勢。燕燕太后善於駕馭左右大臣,群臣竭忠盡職。同時她自己也習知軍事,親自率軍馳騁疆場。在澶淵之役中指揮三軍,賞罰分明,為遼國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遼聖宗對母親燕燕太后評價極高,認為遼軍之所向披靡,是太后有教訓之功。燕燕太后死後謚為聖神宣獻皇后,遼興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更號為睿智皇后

遼景宗耶律賢卒
耶律賢字賢寧,小字明戶扆,為遼世宗次子。穆宗應歷十九年(969),穆宗遇弒,即皇帝位,尊稱天贊皇帝,改元保寧。在位十三年,重用漢人,任而不疑。保寧二年(970),南院樞密使高勛派人刺殺北院樞密使蕭思溫。八年(976),罷高勛。十年,起用漢臣韓匡嗣、韓德讓父子。屢次挫敗耶律喜隱的謀叛。乾亨四年(982),誅殺喜隱。在位初年,支援北漢抵禦宋軍。宋滅北漢後,於乾亨二年(980)親率大軍討伐宋軍,在瓦橋關大敗宋軍。四年,病卒於雲州行在,享年三十五歲。諡號孝成皇帝,廟號景宗。
耶律喜隱被誅
耶律喜隱字完德,遼皇族李胡之長子,封趙王。遼穆宗應歷十年(960),謀反,皇帝親自審問,將他釋放。不久,又謀反,被捕下獄。遼景宗保寧元年(969),赦其罪,改封宋王。六年(975),因被告謀反而廢。九年(978),召為西南面招討使。乾亨二年(980),復謀叛,被囚於祖州。三年,宋降卒二百人慾劫立喜隱而不得,遂立其子留禮壽,事敗,留禮壽被處死。四年(982),喜隱被賜死。
滿城之戰
太平興國七年(982)四月,遼景宗耶律賢親自率將士越境南侵,雙方戰於滿城(今河北塔院村),遼軍大敗;宋太尉希達里中流矢死,統軍使耶律善布被伏兵所圍,樞密使色珍率兵營救,才免於全軍覆沒。五月遼景宗班師回京。
太宋封王治為高麗國王
太平興國七年 (982),高麗國王王伯去世,其弟王治總攬朝政,他遣金全攜金銀線罽錦袍褥、金銀飾刀劍弓矢、名馬、香藥朝貢宋朝,並要求承襲王位。太宗乃授王治為檢校太保、玄菟州都督,充大順軍使,封高麗國王。並特派監察御史李巨源、札記博士孔維奉使齎詔宜諭。

文化紀事

宋置譯經院
太平興國七年(982),置譯經院,後改為傳法院,隸屬鴻臚寺,掌翻譯佛經,以大臣為譯經潤文官,潤色所譯經文。設譯主、證梵文、筆受。綴文、參詳、證義、譯經使翻譯佛經,參加譯經的有法天、天息災、施護等人;天禧五年(1021),以宰相丁謂譯經潤文使,此後皆由宰相統領。從成立到天聖五年(1027),共譯百餘卷。
王薄卒
王薄宇齊物,并州祁縣(今山西祁縣)人。後漢乾祐進士。從周太祖郭威征伐,有功,授左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太祖末,遷中書侍郎、平章事。世宗即位後,加兼禮部尚書、監修國史。顯德六年 (959),參知樞密院事。恭帝即位後,加右僕射。宋初,進位司位,罷參知樞密院。乾德二年(964),罷為太子太保。五年(967),加太子太傅。開寶二年(969),遷太子太師。太平興國初,封祁國公。七年(982)八月卒,年六十一歲。贈侍中,諡文獻。重要著作有《唐會要》、《五代會要》。
王文罕兄弟修雙塔
太平興國七年(982),王文罕兄弟於吳縣修雙塔,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雙塔的結構、規模完全相同。其形制為八角七層樓閣式塔,通高三十餘米。塔身各層四面辟門,另四面隱刻直欞窗。各層腰檐上面是平座,下面有斗拱承托。塔內除第二層為八角形外,餘六層為正方形,塔剎為鐵制。

雜譚逸事

王仁贍卒
王仁贍,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人。宋初,歷任武德使,知秦州、左飛龍使。建隆二年 (961),任右領軍衛將軍,充樞密承旨,後出為荊南巡檢使。乾德元年(963)遷左千牛衛大將軍,加內客省使。次年,擢為樞密副使,加左衛大將軍。同年,以鳳州路行營前軍都監隨王全斌討蜀,因私納李廷矽妓女、竊豐德庫金錢,黜為右衛大將軍。後以王仁贍為判留守司、三司兼知開封府事、東京留守兼大內都部署、判三司、權宜徽北院事。太平興國初,拜為北院使兼判三司,加檢校太保。四年(979),充大內部署,仍判留守司、三司,總轄里外巡檢司公事。王仁贍掌國家計司近十年,特恩擅權,縱吏為奸。七年(982)為陳恕告發,遂失寵,數月後卒,年三十六歲。
韓匡嗣卒
韓匡嗣遼薊州玉田(今河北)人。中書令韓知右子。韓匡嗣醫術高明,經常為太祖及述律皇后看病,遂得厚遇。應歷十年(960),為太祖廟詳穩。景宗即位,拜上京留守。不久,封燕王,改南京留守。保寧末,以留守攝樞密使。乾亨元年(979),宋滅北漢,乘勝謀取燕雲,匡嗣慌忙應戰失利。遼發兵大敗宋軍後,與耶律休哥乘勝侵宋,在滿城為宋軍所敗。景宗大怒,欲斬匡嗣,因皇后求情,遂降封秦王,遙授晉昌軍節度使。乾亨三年(981),改為西南面招討使。次年卒,追贈尚書令。
侯仁寶捐軀
侯仁寶,汾州平遙(今山西平遙)人,父齊國公侯益,妻趙普之妹。仁寶以父蔭遷太子中充。盧多遜與趙普有隙,趙普罷相,仁寶出為知邕州。太平興國五年(980),太宗以交州大將黎桓廢黜丁璿而興師討伐,仁寶上書陳取交州之策。太宗令馳驛召歸;然為盧多遜所阻,太宗遂以仁寶為交州水陸計度轉運使隨軍征討。次年,大軍在白藤江口大破敵軍,斬首千餘級,獲戰艦二百艘,甲冑數萬計。仁寶率前鋒長驅直入,援兵不繼,黎桓以詐降計獲仁寶,遂為所害。特贈工部侍郎。
盧多遜失寵
太平興國六年(981),太宗用趙普為相,盧多遜因與趙普政見不和,惴惴不安,趙普多次令他引退。然盧多遜貪戀權勢,不能激流勇退。七年(982),秦王廷美謀反獲罪,趙普得盧多遜與秦王廷美交結事,上書彈劾。太宗大怒,數其不忠之罪,削奪其官爵,並家屬配流崖州(今海南南部)。

李繼捧朝宋
太平興國四年(979),夏主李繼筠死,其弟李繼捧繼位,因不能解決家族內部矛盾,於太平興國七年(982),親率族落首領二百七十餘人,民戶五萬餘帳投附宋朝,並獻夏、銀、綏、宥四州之地,自己表示願居京師。宋太宗大喜,授繼捧為彰德軍節度使。
李繼遷叛宋
太平興國七年(982),夏主李繼捧率族豪二百七十餘人入朝太宗時,其族弟定難軍管內都知蓍落使李繼遷表示反對,他認為李氏居州列郡,獨霸一方逾三百年,今宗族盡入京師,生死將操於別人手中,因此詐言乳母死,借出葬之機,率其心腹數十人逃入地斤澤(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巴彥淖爾),在族人面前展示其祖李思忠像,族人歸服,李繼遷組織武裝,不斷侵擾宋邊。
高懷德卒
高懷德宇藏用,冀定常山(今河北正定)人。其父為後周太平節度齊王郭行周。後周時,多次隨父出征,屢建奇功;歷任忠州刺史、東西班都指揮使。領吉州刺史、鐵騎都指揮使、鐵騎右廂都指揮使、果州團練使、知廬州行府事、充招安使、龍捷左廂都指揮使。周恭帝即位後,遷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領江寧軍節度、北面行營馬軍都指揮使。宋太祖即位後,拜為殿前副都點檢。同年率軍平定李筠之亂,以功遷忠武軍節度、檢校太尉,又率軍平定李重進之亂。次年,改歸德節度。開寶六年(973),加同乾章事。太宗即位後,加侍中、檢校太師。太平興國四年 (979),隨太宗平北漢,改鎮曹州,封冀國公。七年 (982),改任武勝軍節度。同年七月卒,時年五十七歲。贈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謚武穆。
竇偁卒
竇偁字日章,薊州漁陽(今天津市薊縣)人。後漢乾祐進士。仕後周,歷任單州軍事判官、秘書郎、絳州防禦判官。宋初,歷任武寧軍掌書記、西京留守判官、天雄歸德軍節度判官。開寶六年(973),拜右補闕,知宋州。趙光義領開封尹,選為判官,因在太宗宴請諸王的宴會上斥責賈琰而罷為彰義軍節度判官。太平興國五年(980),拜禮部郎中、樞密直學士。六年,遷左諫議大夫。七年,參知政事。同年卒,時年五十八歲,贈工部尚書。
楚昭輔卒
楚昭輔字拱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後周時,隸趙匡胤麾下,有才幹,頗得趙匡胤信任。宋初,為軍器庫使。太祖親征澤、潞及淮揚時,以昭輔為京城巡檢。建隆四年(963),權知揚州。開寶四年(971),拜左驍衛大將軍、權判三司。六年 (973),遷樞密副使。九年(976),權宜徽南院事。太平興國初,拜樞密使。三年(978),加檢校太傅。從太宗征北漢,加檢校太尉。後以被疾罷為驍騎衛上將軍七年(982)卒,時年六十九歲,贈侍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