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年,西漢建立,劉邦二年,以下為本年發生的大事。
棗只
棗只,原為曹操御林軍指揮官,他建議曹操改用屯田政策,被任命為屯田都尉,推動屯田事務工作,效績很好,徹底解決曹操陣營之糧秣及財經問題。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棗只積勞成疾去世,曹操非常傷心,為感激他的貢獻,特別追封為陳留太守,並賜其子爵位。
曲周侯·酈商
據《曲周縣誌》記載: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劉邦封酈商為曲周侯,曲周之始見於此。由此可見曲周之保的來源與酈商相關。
《漢書》 《史記》等史書對酈商均有記載:酈商出生於秦始皇中年(約公元前226年左右,具體年代不詳),碭郡高陽(今河南省杞縣)人,原為望門世族,但到他那一代,家貧落魄,他的哥哥酈食其號狂生,能言善辯,極具謀略,是漢朝的開國元勛,封廣野君。酈商生得身材高大,力氣過人,性格開朗,氣度非凡,有勇有謀,文武全才。他和他的哥哥酈食其不滿秦二世的暴政,在陳勝、吳廣大澤鄉首義後,當即召聚四千餘眾與秦權對抗。不久,率眾加入劉邦部隊,在攻打長社(今河南省長葛縣東北)的戰鬥中,酈商驍勇異常,身先士卒,第一個登上城垣,軍心大振,初戰告捷。隨後攻克緱氏(今河南登封市西北)、河津(在山西省南部)、襄(河南鄧縣)、宛(河南南陽)等十七縣,戰功卓著。劉邦稱漢王后,封酈商為信成君,相繼參加了與秦將章邯、楚王項羽,及楚將鍾離昧的決戰,均獲大勝。
劉邦稱帝後,藏荼、黥布相繼叛亂,酈商奉旨平叛,再建勛功,晉封為右丞相,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戶(食地在今曲周一帶)病故於漢文帝劉恆元年(公元前179年)諡號為“景”。
糜竺
糜竺(生卒年不詳),字子仲,東海郡朐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吏,與孫乾、簡雍同為蜀漢最高待遇的老臣子。
徐州富商,先祖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僕、食客近萬人,資產上億。根據《搜神記》的記載,說曾遇過火神,並受其指點而免於大火。後來徐州牧陶謙辟他為別駕從事。
194年,陶謙病死,糜竺奉陶謙遺命,迎接在小沛的劉備入主徐州,並輔佐劉備。不久,呂布東來投靠劉備,但在196年,呂布乘劉備與袁術發生戰爭,偷襲下邳,並虜獲劉備的妻子。劉備惟有駐於廣陵海西。糜竺特意將妹妹嫁給劉備,又送二千下人和金銀貨帛以支助軍隊,對於面對危難的劉備重新振作。後來曹操想表糜竺為嬴郡太守,但糜竺與其弟糜芳都不接受,決意跟隨劉備。
劉備兵敗給曹操,向南投靠劉表,劉備先遣糜竺與劉表見面,與糜竺、孫乾同為從事中郎。214年,劉備入主益州,被拜為安漢將軍,地位在軍師將軍諸葛亮之上,其待遇為蜀漢眾臣中最高。可惜,其弟在關羽北伐時,叛蜀歸吳,令關羽被擒殺。糜竺自縛向劉備請罪,劉備反過來安慰他,認為弟之罪,兄不該相連,對他禮待如初。但糜竺反覺內疚而郁病,一年多後就去世。
糜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善於騎馬、射箭。但軍事不是其所長,未試過統御軍隊。但劉備一直待他以上賓之禮,對他十分尊敬。
新野臊子
南陽市新野縣有一種飲譽海內外的地方風味食品——“三國臊子”(新野臊子)。這一小小的地方名吃據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特殊的工藝、獨特的風味,贏得古今消費者的喜愛。
據史書記載,公元201年到208年,劉備雄踞新野,與諸葛亮、關羽、張飛共圖大業。諸葛亮深感軍隊要行軍打仗,朝比暮彼,居無定所,置飲困難,便潛心研究試驗發明了臊子,作為戰時應急食品被軍兵交口稱讚,後來傳入了民間。而新野鄉民把孔明先生髮明的臊子代代相傳,工藝不斷提高,使“三國臊子”久盛不衰。曾先後在河南省地方風味小吃展覽會上獲得金獎,受到海內外人士的讚譽。
新野“三國臊子”以牛羊肉為原料,其作法是:精選肥瘦適中的嫩牛羊肉,切成葡萄大小的方丁;將乾紅辣椒入油脂中炸至焦黃,色味被收入油中時,撈出控油,晾脆,以刀拍碎備用;將切好之肉丁入油脂,反覆炒動,至肉塊定形後,將拍過的辣椒及精鹽、大料、花椒、良姜、桂皮、砂仁、豆蔻、草果等調味品適時兌入,以溫火煎熟肉中水分。待肉丁著色均勻呈棗紅色時,離火降溫,精在工藝,巧在火候,成品臊子香而不膩,辣而不辛,鹹而不澀,色如瑪瑙,晶瑩悅目,味道鮮美。食用時,取臊子適量,加入蔬菜中同炒,素菜葷味,口感甚佳,澆於麵食中十分出味。
新野“三國臊子”的另一個奇特之處是保鮮期長,不需冷藏可存放一年以上,經夏不腐,味道不變。包裝分為盆裝、小袋裝、禮品裝,並有各種不同口味,成為居家食用和饋贈親朋的禮物。
為了開發新野“三國臊子”這一寶貴的旅遊資源,新野縣飲食服務公司建起了“三國臊子”加工廠,除用傳統工藝炒制臊子外,又採用先進消毒技術和真空袋包裝。隨著三國旅遊線的開發,新野成為遊人必至的主要景點。各地遊客來到諸葛亮初出茅廬、劉皇叔三分天下的發祥地,除了尋勝訪古外,必然要嘗一嘗諸葛亮發明的“三國臊子”,並買上幾袋饋贈親友。這些經過註冊商標、精美包裝的新野“三國臊子”,成了海內外許多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通城
通城縣,周為楚地秦屬南郡,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置下雋縣,故簡稱“雋”。武帝時屬長沙國。建武十三年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下雋隸之。三國時屬吳,為周瑜封邑。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雋縣為上雋縣,設錫山市(今雋水鎮)。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廢上雋縣,分立樂化縣、下雋縣,隸屬上雋郡。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樂化、下雋併入蒲圻縣,屬荊州夏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縣(今通城、崇陽境),隸屬鄂州。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錫山市為鎮。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為通城鎮。五代楊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縣為宗陽縣,南唐又改宗陽縣為唐年縣。北宋太祖開寶八年(公元975年),改為崇陽縣,屬鄂州。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陽縣南上雋、樂化、天寶3鄉置通城縣。元屬武昌路,明、清屬武昌府。民國21年後,屬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通城解放後,屬湖北省大冶專員公署 。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1960年1月屬武漢市。1960年12月,恢復通城縣,乃屬孝感專員公署。1965年8月屬鹹寧專員公署,今屬鹹寧市。
新野漢桑城
在我國“三國旅遊景點線上”,有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新野。而在新野境內有兩座千年漢桑城。而這稱“城”的地方,實際是兩處長寬不過3米的古蹟建築。建築內有兩棵千年漢桑,一棵名曰“關植桑”,一棵名曰“關宿桑”。這兩棵歷經千年滄桑且富有傳奇色彩的漢桑,被當地人奉為“神樹”,加以保護。因為它傳頌著三國名將壯穆候關羽樹下愛民、助民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公元201年至206年(建安六至十三年)劉備、關羽、張飛雄踞新野,築城練兵,運籌帷幄,三請諸葛亮,決策《草廬對》 ,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和魏、蜀、吳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關植桑”著落在新野縣城西邊,漢桑國小院內。這棵已有1800多年的漢桑樹周圍,磚砌著一圈圍牆,牆頭砌著一個一個城垛,城廓前壁鑲嵌著石碑。千年古桑,發出鮮綠的嫩芽,顯得生氣蓬勃。 是什麼原因使得這處小小的建築如此出名?原來,我國歷史上一個很動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東漢末年,劉備、關雲長、張飛駐軍新野,運籌帷幄以圖大業,後劉備集納方方面面的意見,三顧茅廬,在隆中請出了諸葛亮。自從諸葛亮當軍師後,採取了很重要的兩項舉措,一是寬仁愛民;二是抓軍中紀律。就是這兩條,贏得了百姓讚頌。一天,關雲長從操場歸來,將自己的坐騎赤兔馬拴在門口一棵桑樹上,隨後進屋一門心思研讀兵書去了,不料,因為這匹馬餓了,把樹葉、樹枝、樹皮啃了個淨光,沒幾天,桑樹幹枯而死。這棵桑樹的主人,正是關雲長所住的房東--張老漢。諸葛亮得知這一訊息後,找到關雲長,重申了愛民紀律,要關雲長自覺補栽一棵桑樹,以示對張老漢的賠償。關雲長開始想不通,認為這是諸葛亮給他難堪,進而仔細思考,覺得諸葛亮的話十分有道理,寬仁愛民,抓軍中紀律,就得將兵一視同仁,己不正,焉能正人?於是親自從市井上買來一棵桑樹,高高興興地栽到了原處,並再三向張老漢賠禮。
為了不讓這棵桑樹再遭損失,關雲長又帶領官兵,圍著桑樹,建造了一座磚築護桑城池。久負盛名的“漢桑城”便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