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4年

公元1664年,是農曆甲辰年,是龍年。年號:清康熙三年、明永曆十八年。它的第一天在星期二開始。

概述

公元1664年 農曆甲辰年,康熙三年。

歷史紀事

水西等地苗民抗清

康熙三年(1664),水西、隴納、上下木咱等地的苗民憤起抗清。他們在首領安坤、安如鼎的率領下同清軍展開了多次激戰,雲南總兵劉稱被斬。平西王吳三桂調集雲南、貴州及廣西三省兵會剿。自二月以來,擒殺隴納等地苗民一千餘名、安坤、安如鼎僅以身免。

劃分轄地

康熙三年(1664)二月,清政府以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八府歸湖廣巡撫管轄。以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七府,郴、靖二州歸偏沅巡撫管轄。是月,添設湖廣按察使司按察使、駐紮長沙府。三月十九日,命湖廣右布政,移駐長沙,管轄長沙、寶慶、衡州、永州、辰州、常德、岳州等七府及郴、靖二州。四月,由於明確了管轄範圍,偏沅巡撫周召南疏報,岳州、長沙、寶慶、永州等十二府州共開墾土地一千二百一十二頃三十六畝。湖廣巡撫劉兆麟疏報,安陸、荊州等十府州陸續墾田一千八百零七頃四十五畝。清初墾田的迅速發展,與劃分轄地直接相關。

鄭經退歸台灣

康熙三年(1664)三月,鄭經在接連戰敗後,眾心離散,鎮營多叛,諸軍乏糧,銅山再難堅守,於是,他與陳永華、馮錫范等率餘眾,退歸台灣。鄭經命周全斌斷後。周全斌與兵官洪旭不睦,想藉此時機偷襲,兼併其部。洪旭則預有防範。周全斌慮入台後,恐為其加害,乃率部自漳浦投清,封承恩伯。鄭經的另一戰將黃廷也於雲霄降清,封慕義伯。工官馮澄世另乘一船隨向台灣,途中為其家丁所迫,投海而死。鄭經餘眾士氣沮喪。鄭經抵達台灣後,鼓勵諸鎮將士開墾荒田,栽種五穀,儲備糧草,發展糖業,支持貿易。此後,農業豐收,兵民相安。同時,他還推廣大陸的先進技術,伐木斬竹,燒瓦蓋房;嚴禁賭博,與民休息,修築丘埕,引海水曬鹽,民得其益。並接受陳永華的建議,擇地建造聖廟,設立學校,廣收人才。是時,台灣在農業、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進展。

松江人民反清起義

康熙三年(1664)四月,松月(上海市吳淞江以南地區)人民亡明後裔朱光輔(即朱二官)、朱拱�(即朱日生)起義,稱周王,有封職、寶印、札付、號旗等。園頓教、涅盤教、拜空教、大乘教等江南教徒紛紛參加起義。松江知府張羽明發覺後,逮捕總兵金仲美等八十餘人,全部凌遲處死。復興大獄,株連者不計其數。獨朱光輔、朱拱�嚴緝而未獲。張羽明企圖通過殘酷鎮壓這次起義而得以高升,然而,時過未久,他也被革職。

明確奉天府轄區

康熙三年(1664)五月,清政府設承德、開原、鐵嶺三縣,添設奉天府丞等官,改遼陽為遼州,會同海鹽、蓋平,均屬奉天府。改廣寧為府,添設通判、推官等職,設廣寧縣、寧遠州,屬廣寧府,俱令奉天府府尹管轄。次年元月,又改奉天所屬錦縣為錦州府,廣寧府改為廣寧縣,屬錦州府。

鄭氏官兵棄明投清

自康熙元年(1662)至康熙三年(1664),據管理福建安輯投誠的官員賁岱疏報:鄭氏部眾共投誠文武官三千九百八十五名,食糧兵四萬零九百六十二名,歸農官弁兵民六萬四千三百三十名,眷屬人役六萬三千餘名,大小船隻九百餘艘。其中,有鄭經親屬鄭纘緒、忠明伯周全斌、威遠將軍翁求多、永安候黃廷、副統領何義等文武要員。

文化紀事

文學家錢謙益逝世

錢謙益(1582-1664)。謙益字受之,號牧齋、蒙叟,常熟人。著有《初學集》、《有學集》等,編有《列朝詩集》。有藏書樓名絳雲樓,順治七年失火燒毀。謙益妾柳如是(1618―1664),號河東君、靡蕪君,能詩畫。

雜言軼事

李率泰設“界溝”

福建總督李率泰於康熙三年(1664)三月聞鄭經退歸台灣,即於當月移師銅山,下令沿海與各島嶼的居民,全部遷入內地。逢山之處,開鑿寬、深各二丈之餘的大溝,名曰“界溝”。修築高一丈、厚四尺有餘的高牆,名曰“界牆”。又於登高處建造炮台,二、三十里設大營盤,分兵把守。福建、浙江等沿海設省皆如此。當時,如有人想從這些地方處出入,必先行賄於守界牟兵,否則,稍有怨言則拖出殺死。此令實施後,沿海居民離鄉背井,家破人亡,無以為生。康熙四年六月,李率泰又簽署告示,禁止居住在福建的荷蘭人與中國人之間的一切貿易。康熙五年(1666)二月,李率泰病故。他在遺疏中提出:荷蘭夾板船雖已回國,但仍往來頻繁,他日恐生事端;遷海之民盡失舊業,應將界限略做放寬,使他們有耕漁之獲,從而改變其流離失所的慘狀。

鰲拜絞殺飛揚古

康熙帝親政前,由四輔政大臣輔政,鰲拜是其中的重要一員。內大臣飛揚古與鰲拜等輔臣素有舊怨。康熙三年(1664),鰲拜勢焰日熾。飛揚古之子、侍衛倭赫及侍衛西住、折克圖、塞爾弼四人,同值御前,不敬輔臣,招致鰲拜忌恨。四月初七日,鰲拜等輔臣藉口這些人擅騎皇帝坐馬、私用皇帝弓箭射鹿為理由,將他們論罪斬首。復以飛揚古守陵有埋怨情詞為藉口,將他與其子尼侃及出征之子薩哈連一併絞死。惟色黑以不知情,免死,後發配寧古塔。飛揚古等房屋家產撥歸鰲拜之弟穆里瑪。折克圖之父鄂莫克圖、西住之兄圖爾喀、塞爾弼之兄塔達等都以其明知子弟犯罪重大,不立即請旨治罪,分別革職、鞭責

禮部審訊傳教士

湯若望,字道未,德國人,耶穌會傳教士,原名約翰・亞當・沙爾・封・自爾(Johann Adam Shall Von Bell)。他通曉天文曆法,譯撰了大量的西歐古典天文學論著。順治、康熙年間,掌管欽天監達二十年。順治帝病逝前夕,江南徽州府新安衛官生楊光先即以耶穌會非中國聖人之教,以及湯若望所修的《時憲曆書》封面不應當題寫“依西洋新法”五字,具呈禮部。此外,他還認為湯若望布教的目的是“暗竊正朔之權以予西洋”,禮部不予受理。此後,楊光先發表《辟邪論》,攻擊湯若望及其在華的基督教。康熙三年(1664),西方傳教士利類思、安文思寫出《天學傳概》,據理駁斥。繼而雙方展開筆戰,楊光先有《不得已》,利類思則刊出《不得已辨》。這年七月二十六日,楊光先在鰲拜等輔政大臣的支持下,再向禮部呈《請誅邪教疏》,指控湯若望等傳教士,以修曆法為名,窺伺朝廷秘密,內外勾結,圖謀不軌,已觸犯《大清律》中的謀叛、妖書諸條款。八月初七日,禮部開始傳訊湯若望、南懷仁、利類思、安文思等西方傳教士及欽天監監副李祖白、翰林許之漸、湯若望義子潘盡孝等有關人員。又下令各省傳教士由地方官拘禁待審。審訊達四個月,至康熙四年元月,判處湯若望等革職去銜,潘盡孝因系武職交兵部懲處,余者則由刑部議罪。此後,湯若望等人又經過多次審訊、議決,險遭凌遲。康熙四年五月初五日,康熙帝命將李祖白等五名欽天監官員處斬,利類思、安文思、南懷仁赦出,湯若望及其他同案犯人則在押待處。不久,康熙帝的祖母(即孝莊文皇后)對輔臣如此對待湯若望深表不滿,命令立即釋放。同年八月,其餘各地集中在京的傳教士,均被驅逐出京,限期到達廣州。楊光先因此而升任欽天監監正之職,住進湯若望館所(天主教西堂)。康熙五年(1666)七月十五日,湯若望在京病逝,時年七十四歲。康熙八年(1669)八月,康熙帝為湯若望、李祖白等平冤昭雪。恢復湯若望的“通微教師”稱號、追賜其原官、歸還其教堂建堂基地、按照原品賜予祭恤費用。至於天主教,康熙帝只準南懷仁等照常活動,嚴禁各省立堂傳教,並命嚴行曉諭。

李來亨以死抗清

康熙三年(1664),原明末大順農民起義軍,只有李來亨率部眾堅守茅麓山,奮力抗清。是年,清軍集結二十萬人,三路進兵。大敗後,將滿漢三省兵“分汛連營,樹立木城,挑塹排樁,密匝圍之。”同年六月和閏六月,李來亨兩次親自率將士出擊,力圖衝破清軍的封鎖,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李來亨又孤軍作戰,更無援軍,未能取勝。當雙方相持到九月時,農民軍糧食用盡,清軍重重圍困。李來亨自知不能久存,但他鎮靜自若,大義凜然,在會集了眾將、安排好農民軍的撤離等事後,當月二十四日,舉火焚燒了山寨,並和妻子、親隨等人投火自焚,寧死不屈。李來亨部的三萬餘名戰士,被俘者僅一百五十人。

朱舜水赴日本講學

舜水,是朱氏家鄉浙江紹興府餘姚縣的水名(浙江省餘姚市),本名之瑜,字魯嶼,流寓日本後遂以故鄉水名取為號。朱舜水成長於明末清初,勤奮好學,疾惡如仇,對於官場的腐敗現狀,尤為痛恨。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他意識到決不能與以馬士英等奸佞同黨,免受世人唾罵,於是,力辭做官之命,馬士英等恨他,下令逮捕。朱舜水聞訊,連夜逃往通向日本的海上貿易要道舟山。此後,他堅決支持黃宗羲、王翊、張名振、鄭成功等人的抗清鬥爭。往返日本,乞師發兵,未成。清軍圍其船,他突圍而出。順治十六年冬末(1659),他年屆花甲,孑然一身,來到長崎,度日維艱,以教書為生,日本關西的著名學者安東省庵是朱舜水早年好友,對他的學識與氣節深表敬佩。在安東省庵的倡導下,另外幾位友好人士,為朱舜水連名申請講學,幾經周折,破例獲準。
自此,他開始在日本講學著述,並把中國的許多進步思想家的批准精神和研究成果廣為宣傳,倡議日本注重經世致用的思想,成為中國在日本的著名學者。清康熙三年秋(1664),日本水戶潘主德川光國派儒生小宅生順赴長崎會見朱舜水,相互研討學問。小宅對朱舜水非常尊崇,鼎力舉薦。德川以懿親輔政,禮賢下士,事朱舜水為師,相談非常溶洽。其間,朱舜水不斷提倡改革、興辦學校、培養人才。兩年後,德川在水戶蓋好學宮,請朱舜水主持。在日本的二十餘年間,朱舜水與思想、教育、學術各界和農業、匠作、建築、園藝、醫界等方面的學士進行了廣泛交流,影響深遠,成就卓著,是中日友好往史的突出代表。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他在日本江戶(東京)逝世,年八十三歲,著有《朱舜水集》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