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山自治會

八重山自治會(日文∶-八重山自治會-;羅馬拼音∶Yaeyama-Jichikai),是日本沖繩縣轄下八重山群島民眾於1945年建立的自治組織。「八重山共和國」是事後一部份人自行給予的名稱,並非當時的正式名稱。

成立背景

八重山群島位於琉球(日本稱沖繩縣)那霸市西南。1945年春,隨著太平洋戰爭日本本土逼近,八重山所在的沖繩島成了掩護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南部屏障,也是美軍進攻日本本土最理想的跳板。
慘烈的沖繩戰役於3月底打響,共歷時3個多月,日軍以傷亡11萬人的結果敗北。其間,管轄八重山群島的八重山支廳因沖繩縣廳的停止運作而失去機能,八重山地區孤立無援,和其他島嶼的聯繫中斷,加上瘧疾流行,日本軍隊對此又視若無睹,當地因此陷入動盪之中。另外,日軍的過度徵用也導致居民缺糧,營養失調狀況嚴重惡化。
這時,東京已自顧不暇,更不會去理會偏僻落後的八重山,八重山因此處於混亂的無政府狀態。危急關頭,八重山地區的居民、22歲的“青年團”團長宮城光雄和豐川善亮自發組織成立警備團,維持社會治安。一段時間內,八重山秩序有所好轉,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減少。但是,警備團的職能決定了它只能履行社會治安的責任,而無法進行更為複雜的行政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行政職能更為全面的機構勢在必行。

自治會成立

1945年11月,八重山當地居民召開籌備會,打算成立“自治會”以維持地方行政的正常運轉。12月15日,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到了,在當地一個電影院中,自治組織“八重山自治會”正式成立。這就是後來所稱的“八重山共和國”。
“八重山自治會”推出醫生宮良長詳擔任會長,吉野高善和宮城信范擔任副會長,施政方針和成立的目的包括:“食品安全供給”、“穩定人心”、“確保治安”、“協助歸國者返鄉”、“處理瘧疾”和“處理走私”,為此設立總務、文化、衛生、治安等部門。
根據“八重山由八重山人管理”的原則,當選會長也就是“總統”宮良長詳就是八重山人。沖繩之役後,原日本政府治理八重山地區所設定的八重山支廳已喪失治理機能,為了穩定局勢,他與當地誌願者共同籌建“八重山自治會”,由於德高望重,被推選為會長。
“八重山自治會”成立後,雖然沒有國歌、國旗、國徽,但是也像模像樣,馬上張貼告示安民,組織人力維持社會治安,實行糧食的有效供給,給八重山帶來了寧靜和祥和,也贏得了老百姓的讚譽。

一周壽命

好景不長,一周后,美國海軍進入八重山群島。宮良長詳等人判斷,與美軍對抗無濟於事,於是,自治會與美軍設定的八重山軍政府聯合發布“海軍軍政府布告第1號”公告。就這樣,僅僅存在一周時間的“八重山共和國”滅亡了。
5日後的12月28日,當地在軍政府下延續“八重山支廳”的設定,宮良長詳被任命為第一任支廳長,其餘自治會幹部亦有不少參與支廳工作。八重山支廳還設有總務部長、經濟部長、氣象台長等職務,相比於“共和國”時期,機構勤口完善。
作為“八重山共和國”的元老,宮良長詳在1948年後組織創建了“八重山人民黨”,與執政的“八重山民主黨”對立,1950年又改名為“八重山自由黨”。宮良長詳晚年皈依佛教,於1965年去世。自此,“八重山共和國”和其最關鍵的“開國元勛”徹底歸於歷史。由於在一段短暫的時間內,日本和美軍都未能對八重山群島進行有效控制,以致該地出現了自治的事實,但實際上,八重山並沒有達到建國的程度,“八重山共和國”僅僅是事後一部分人的說法,當時的“自治會”成員並沒有使用過這一名稱。之所以叫“八重山共和國”,是對應於因抵抗日本明治政府而於1868年12月成立於北海道函館、僅存活125天的“蝦夷共和國”。不過相比“蝦夷共和國”,“八重山共和國”並沒有完整的政府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