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位於黃岐山上潮州八賢館依山臨水而建,由大門牌樓、崇賢坊、弘德閣、八賢閣等建築物組成。在山道中遠遠就看到八賢館的牌樓,上面幾個鏤金大字“潮州八賢紀念館”,是潮汕一代學者饒宗頤教授的手筆。兩旁的對聯寫道:“高揚嶺表英才氣,廣積海濱鄒魯風”,正是遍布海內外千萬潮人的心聲。過了牌樓和崇賢坊後,就是“弘德閣”,也就是盧夫人墓,其墓修整一新,配有先賢盧侗和二位夫人的畫像,旁邊則是書法家盧桂城先生書寫的有關盧先賢的詩詞,還在兩旁的柱上刻了不少頌揚先賢的對聯,沒有一般墓葬的煙火迷信俗氣,而多了文化底蘊。
弘德閣的后座就是八賢館,館壁嵌有“潮州八賢”諸人的石刻像和簡介。按照學術界的習慣排列從左到右分別是:趙德、許申、吳復古、林巽、盧侗、劉允、張夔、王大寶。刻像之下有簡介,這樣使人一目了然,讓遊客幾分鐘就了解了這些先賢。靜立於先賢像前,細讀他們的介紹,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份崇仰的心情,在這些先賢的鞭策下,我們不能不力爭貢獻,為我們的家鄉增添更多的光彩。
潮州八賢
素有“吾邦文獻”、“嶺南名邦”、“海濱鄒魯”美譽得潮州,是一個人才輩出、英才薈萃得地方。其中以下面八者為突出,稱之“潮州八賢”。
1、趙德唐朝人,中進士以後就回到潮州隱居,不願作官。韓愈刺潮時要興學育才,發現此人“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宗孔氏……”便邀請他出來主持辦教育之事。在交往中,兩人由於志同道合,逐步建立了友誼。當韓愈將離潮時,還邀請他同行。臨別處,韓愈將自己所有的著作贈於了他,趙將其編成了《昌黎文錄》,可惜此集現已流失。
2、許申宋人,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進士,曾任韶州、吉州、柳州、建州等地知府,在任期間,“具有治跡”,“士民至今思焉”。後官累刑部郎中。曾向宋真宗“獻賦頌以陳災異,極詆時弊”。宋神宗時,他“因上書極言新法不便”,結果遭貶。
3、張夔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在廉州時,“卻豪富賄,黜髒黷吏”,被大家認為是最廉潔的官。後任新州知府,政績更顯著,興學修堤,發展農業,當地人他所主持修築的堤為“張侯坡”。
4、劉允以“通經史,博極群書”著稱。紹聖四年(1097年)進士,遺文甚豐,有200餘篇。他的長子劉[日方],官至龍圖閣學士,曾著《幼幼新書》,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與影響的兒科醫學著作。
5、林巽宋仁宗時參加科舉,在對策中,因直言不諱,忤犯了權貴,毅然回到潮州,埋頭研究《易經》。著有《易范》八篇,曾經記道:“五百年後,當有演繹吾書者。”可惜此書已散佚!王大寶6、王大寶建炎二年(1128年)得中進士第一甲第二名,官累禮部尚書。此人性格剛直,極力主張廢除苛捐雜稅,當金兵南侵,他極力主戰,與投降派作針鋒相對的鬥爭。頗具文采,名作有散文《韓木贊》等。
7、盧侗“事親至孝,為鄉里所推重”。他曾在潮州西湖山上蓋了一間小屋,每天在那裡讀書,所以學識非常豐富,“博習經術,尤粹於《易》”。後授國子監直講。
8、吳復古字子野,怪人也。他向來任俠樂道,不願做官。李天章任登州太守時,他到登州旅遊,得到可十二塊“秀色燦然”的石頭,船載以歸。有一次,他到京都去,遇見一個叫藍喬的道者,便跟他遊蕩了6年。後來,他回到家中,對其妻曰:“黃卷塵中非吾業,白雲深處是我家。”別妻棄家,在麻田山上築庵隱居。蘇軾把此庵名為“遠遊庵”。他與蘇軾兄弟交情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