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門

八極門

據孟村丁氏家族的世代口傳和丁發祥之墓碑碑文,以及遍及全國範圍的八極門重要譜志《八極拳精要》、《滄縣誌》等典籍記載:丁發祥,字瑞羽,生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卒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初練家傳查拳、彈腿、和戳腳,後幸遇並受業於綽號為“邋遢道人”的黃絕道長,學得絕技八極拳。當時,八極拳包括八極長拳和八極短打兩種練法。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夏,他在北京值我中華武林豪傑被傷亡多人而不敵之危急情勢下,勇揭招武賢皇榜,登神州第一擂台,一舉打死來華立“國擂”的兩名號稱“打遍全球無敵手”的技擊家、大力士“大牤牛”和“二牤牛”,保住了大清在世界上的榮譽和地位,被親自觀擂後的康熙帝敕封為“鐵壯士武俠”。

基本信息

簡介

康熙帝還被丁發祥的八極神拳所嘆服,稱其為“奇拳異術也”,並御筆題寫“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盛讚其人其藝,從此八極拳名揚天下(不時河南溫縣陳家溝之陳王廷還沒有編創太極拳,此句中的“太極”是指康熙運用他所倍加遵崇的儒家學說中的太極之哲理治理天下之意)。

詳情

康熙又以親題“笑龍匾”——“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上殿不下拜,見官大一級”和黃馬褂等物賜之,並應丁發祥之請求,免去孟村農民種地所上繳的錢糧賦稅,這種“皇恩”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朝廷六部及眾王公大臣當時也紛紛贈匾送詩以褒讚之,六部贈給丁發祥的六塊匾額分別為“威鎮華夷”、“神州壯士”、“尚武世家”、“年高德劭”、“樂善好施”、“唯善最樂”,可惜的是這些珍貴文物盡毀於十年文革浩劫之中。武林高手、當朝名將重臣“神力王”達嘛肅王爺當時也甘拜丁發祥為師學藝。此後,丁發祥捐出了朝廷賞賜的金銀重資修建成了北京得勝門、山東濟寧、河北孟村及孟村丁莊子等地的清真寺;並手持康熙帝賜的尚方寶劍雲遊各地,治貪官、斬污吏,行俠仗義,懲惡揚善,為回漢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實事。

據八極宗師“神槍”李書文之徒孫、八極拳名家齊德昭所主持編著的《八極拳譜》所載(同時也是齊德昭秉承師爺李書文的八極拳之源流觀點):雍正五年(1727年),丁發祥在京所收另一高徒、清皇宮善撲營(訓練大內侍衛的教育機構)總教頭張四成(四川人,回族,1646—1739年,絕非於1354年元末在高郵起義自稱誠王建國號大周的張士誠),因遭誣陷被降旨捉拿,他遂扮成僧人逃出京城,因回民不佛教無出家之說,他便不願穿袈裟,所以人稱“懶披裟”和尚(《滄縣誌》和個別八極拳譜將其綽號訛傳為“癩”或“癖”)。他為遵師之遺命“將八極拳傳回故鄉孟村”而來到孟村鎮,但孟村也張貼著通緝他的畫像告示,他不敢在此停留,便又向東南雲遊至山東海豐縣(現為慶雲縣)后庄科村,有幸結識莊主吳天順(回族),便收其15歲愛子吳鍾為徒,傳其八極拳術。“懶披裟”從此養發還俗,蔽居吳俯,援藝十二載。吳鍾成為一代武學宗師後,又將八極拳創為八極門派,使其發揚光大,且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時值44歲)始遵師命為完成師爺丁發祥之遺囑,來到滄州孟村鎮丁府少六院傳援八極豢(少六院即丁發祥之嫡系子孫),對八極拳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惜的是,因八極長拳術在丁家秘不外傳至今已鮮有人練,瀕臨絕跡)。當時孟村人拜在吳鍾站下為徒的有丁孝武、吳永、王長錫等人,後丁孝武和吳永又將八極拳傳給羅疃村人李大仲、張克明。從此八極拳又重新回到孟村一帶開始盛行和流傳。張四成93歲高齡逝於后庄科村並葬於該村吳氏墳塋,吳鍾遵師如父,為其養老送終,並於70歲還鄉養老,逝後亦葬於恩師墓旁。吳鍾與其師張四成的故事至今還在后庄科村流傳。譜中說,“八極拳的故鄉,是河北滄州孟村,據查無疑。但吳鐘不是八極的始祖,更不孟村鎮人”,所以,該譜(即李樹文之支脈)將“邋遢真人”尊為八極拳一世,將丁發祥尊為二世,將張四成和“神力王”達嘛肅尊為三世,將吳鍾尊為四世。

當代極具權威的著名武術理論文化研究家及武術家、武術專業教育學碩士學位獲得者、國家體育總局武館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在對丁發祥和八極拳有歷史經過艱苦的精心考證後,在其暢銷名著《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一書中披露研究成果如下:“據《滄縣誌》載,近代八極拳傳自清代康熙間人吳鍾,初盛於河北滄州孟村,吳鍾得自一名‘癩’的雲遊道人。近年發現的材料證明,吳鍾本山東海豐人(現山東慶雲縣),得傳於化名‘懶披裟’的僧人,僧本名張四成,張之師為孟村人丁發祥,丁得傳於雲遊道人黃絕道長。吳鍾僅是遵師囑將此拳傳回滄州孟村者”(該書210頁“八極拳”一節)。滄州著名作家周寶忠也在其名篇《“神州壯士”丁發祥》中寫到:“明末清初,民間盜賊蜂起,滄州一帶兵痞土匪更是多如牛毛。為保身家性命財產,丁發祥開始習練八極拳和鐵砂拳。苦練三年,功夫學成”。成為可喜的是,康戈武先生中以代表官方的論斷,一是證明了八極拳確係發祥於滄州孟村,是名副其實的“孟村八極”,而非山東后庄科村為其發祥地;二是至少可以將孟村八極拳的歷史再上推近百年,即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實為中國傳統武術寶庫中一珍貴而燦爛的文化瑰寶。一首勝擂後兵部官員讚頌並贈給丁發祥的七絕,足以讓發祥公和丁氏家族乃至所有中國人豪氣雲天:“龐眉碧目有光輝,玉骨宛然體若飛。鏌鋣兼程多造化,夷狄曾聞丁令威。”

自丁發祥後,丁氏八極門人英才輩出,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了一批批身懷絕技、行俠仗義、桃李天下之人,清代至現代曾出現了丁梧鳳(丁發祥五子,武舉,官封五品貴州守府)、丁孝武(有“搶挑黃河兩岸,棍打南北二京”之稱)、丁懷德、丁萬合、丁占田、丁福田、丁志升、丁志田、丁玉林(字文通)、丁志義、丁清成、丁清甫、丁文玉等武林名師與八極大家;當代武壇丁氏俊傑更是舉不勝舉,他們均比較全面地繼承、掌握並發展了八極等門派武學之精華,傳承了丁氏家族祖輩之尚武遺風,為弘揚、傳播八極拳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

時值丁氏先祖遷徙定居於滄州600年之際,僅以此文緬懷先人,銘其功績,警醒丁氏後輩,勉勵習武同仁,知我中華人文歷史,興我中華武術文化,團結武林八極門人,乃作者之大幸矣。

作者簡介:均為滄州丁氏回族歷史及八極拳歷史研究者。其中丁文儒、丁明孝為離、退休老幹部;丁潤華為孟村武協主席,著名八極拳家。

註:丁玉林先生在孟村故鄉亦有眾多弟子,其中尤以張寶增、邢墨亭、劉鳳桐、馬英亮、丁潤華(現孟村縣武術協會主席)、丁清星(丁玉林之子)為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