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說禪

八戒說禪

《八戒說禪》由著名作家熊逸執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8-8-1出版,字數165000,定價:¥25.00。本書從《壇經》人手,在梳理禪宗思想淵源的時候難免會由禪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學理紛爭與中國佛教的傳承演變,連帶對一些許多人都只知其然的東西——比如“風動幡動“、“空即是色”,也會儘量講出個所以然來,畢竟這些說法既不是故弄玄虛的文字遊戲,也不是不合邏輯的信口空談,而是有著一些比較複雜的佛學背景的。

基本信息

八戒說禪——《六祖壇經》新釋

作 者: 熊逸 著
出 版 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 數: 165000
版 次: 1
頁 數: 310
印刷時間: 2008/08/01
開 本: 大32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3375783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宗教 >> 佛教
定價:¥25.00

編輯推薦

讀書新知
因緣
何謂因緣?一切事物、一切現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糾纏在因果關係的鏈條里,受著因果規律的制約,此生而彼生,此滅而彼滅。
無常
於是,宇宙萬物,既然“此生而彼生,此滅而彼滅”,哪裡還有什麼事物是恆常存在的呢?剎那之間生滅相續,是謂“無常”。
菩提樹
菩提樹是什麼樹?
這種樹原本不叫菩提樹,叫做缽蘿樹,因為佛陀當年坐在一棵缽蘿樹悟了道,所以樹的身份也不一樣了,改叫菩提樹了。唐僧當年去西天取經,親眼見過菩提樹,他在筆記里對菩提樹還有過描寫,說這樹又粗又高,冬夏不凋,漂亮極了。
方丈
《維摩經》是大乘經典,主角叫做維摩詰,這個名字也許對很多人來說比較陌生,但他的臥室卻是人人都知道的。維摩詰有一間神奇的臥室,雖然只有一丈見方,卻無論多少人都坐得下——“一丈見方”就是“方丈”,後來禪宗寺院裡住持的臥室就從《維摩經》取意,叫做方丈,再後來大家又用方丈一詞來稱呼住持(也就是住在方丈里的人)。
地獄
地獄的意思是焦慮(泰文字義為“灼熱的心”),當人經歷像被火燒烤一樣的焦慮時,當下就化生為地獄眾生,這是“心靈的投生”。身體雖然仍居留人道,但焦慮一生起,心就墜入地獄,如因怕犯錯,或因怕被處罰,或因擔憂威望受損,或由於其他種種原因而產生焦慮,這就是地獄。
——這倒很像薩特當年那句著名的“他人即地獄”中的地獄的性質,地獄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實實在在的宇宙中的一個具體場所。
三寶太監
三歸依戒是佛教裡邊一個很重要的戒律,基本上凡是信佛的就得接受這個三歸依戒。所謂三歸依,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佛、法、僧是佛教的所謂“三寶”。鄭和叫三寶太監,聽上去是個很俗氣的名氣,其實是有佛源的。
世尊
很多人都知道世尊就是佛陀,可是,叫佛陀不就完了,為什麼還要叫世尊呢?世尊的意思是“為世人所尊”,這是佛陀的一個尊號。佛陀一共有十大尊號,像我們熟悉的“如來”和“佛”就是其中之二,另外還有八個大家不太熟悉的: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
真諦
佛教早有所謂“二諦”的說法,龍樹在他著名的《中論》里以新的眼光審查舊說,說佛陀講的話分為兩類,一類是“俗諦”,一類是“真諦”(真諦這個常用詞就是從這兒來的)。這一對概念各宗各派都有很複雜的解釋,掛一漏萬而言,所謂俗諦,就是可以用語言表達的知識,是普通人可以靠著常識來理解的,是世俗真理;所謂真諦,是終極真理,更多地要依靠“現觀”才能獲得。
一花開五葉
“一花開五葉”是禪宗很著名的一句話,是說在慧能之後弟子們分頭弘法,到了唐朝末年,先後創立臨濟宗、溈仰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慧能禪法分為五家,是為“一花開五葉”,五家的源頭全在曹溪,所以還有個“曹源一滴水”的說法。
熊逸語錄
一、從心理而言,人們需要的精神食糧往往既不是深刻的,也不是淺薄的——深刻了就容易曲高和寡,淺薄了就容易遭人鄙夷,最合適的東西是貌似深刻而實則淺薄的,坐在捷運里看不會怕被周圍的人笑話,拿回家裡也不會被束之高閣。
二、如果說“南慕容,北喬峰”,這是南北雙雄,誰也不會說“南慕容,北阿紫”,因為實在懸殊太大。而且,終慧能和神秀一世,兩人也沒有過什麼水火之爭,相反,神秀似乎還曾向皇帝推薦過慧能,甚至親自發出過邀請。
三、越是深邃的思想越難抵禦現實主義的狂潮。追求真理還是迎合大眾,這兩者之間很難取得一個妥善的平衡。
唐僧是第一流的高知,慧能卻是第一流的文盲;唐僧精通梵文,慧能卻連漢語也沒多高的水平;唐僧是海龜,慧能是土鱉;唐僧精通當時一切宗派的經典與教義,慧能只聽人念過很少的幾部經書而已;唐僧搞的是最複雜的東西,慧能提供了最簡捷的成佛法門;唐僧的佛學研究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慧能走的是大眾路線,把佛學的概念與理論任意解釋。結果,慧能禪宗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來禪幾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詞。
四、歷史經常呈現為觀念的歷史,而不是事實的歷史。別說這些佛門記載,就算正史也是一樣。許多作為事實的歷史其實都只是經由一時一地之觀念所塑造出來的,或者,或多或少地帶有這種塑造的痕跡。事實史是一種真相,觀念史也是一種真相,所以我們沒必要對許多貌似事實的事實史過於當真,更不該忽略許多觀念史中所謂的虛假成分——發生真實影響力的東西往往是假貨。
五、流行只能說明符合大眾口味,並不意味著流行的觀念就是真知,流行的東西就是貨真價實的好東西,但在宗教領域裡,究竟什麼才是真知卻是說不清的。
六、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說話的藝術,尤其在面對很多聽眾的時候,說話越武斷、越極端,就越容易煽動情緒、引起信任。而講話者的一般情況是:學問越大,說話越保守;學問越少,說話越武斷。武斷可以喚起激情和信任,而保守則反之。而領袖人物,無論是政治領袖還是宗教領袖,喚起大家的激情和信任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具有這類素質的領袖也就是韋伯所謂的卡里斯瑪型的領袖,火上澆油的是,當大眾聚合為群體的時候,很容易被感染,卻很難被說服。
七、慧能是以草根英雄的姿態走出了一條平民路線,又在深奧的佛學世界裡打出了速成的旗號,確實是件激動人心的事。
八、如果把大乘、小乘的這一分歧比作軍事集團的招兵買馬,大乘軍團的招兵政策是:有腿的就收,輕度殘疾也行;小乘軍團則是:輕功考核要勝過楚留香,劍法考核要勝過西門吹雪,意志考核要勝過郭靖,五官相貌要勝過小龍女?。但教派發展絕不同於行軍打仗,從來是貴多不貴精的,象牙塔里的東西永遠會被人民民眾拋棄,而越是烏合之眾就越有滾雪球效應。所以,大乘在聲勢上終於大大壓過小乘也是情理之中的。
《六祖壇經》“常伴毛澤東身邊的書。
唐們說禪,艱深敏復,枯燥無味,八戒說禪,妙趣橫生,讓人捧腹的《壇經》趣談,深刻通透的佛學解析,領悟六祖慧能的超然智慧,擺脫無盡的人生煩惱。
唐代出了一個唯心主義哲學家六祖慧能,被視為禪宗的真正創始人。他的《六祖壇經》是非常深刻的,是人民民眾的佛經。
——毛澤東

內容簡介

請八戒來說禪有些格外的好處,首先是通俗有趣,其次是可以站在高老莊的立場來觀察佛學,比唐僧講經要人性化得多,說的也都是能讓普通人一聽就懂的話,而最重要的是;敢於追問到底一對一些別人都不好意思繼續追問的問題,只有八戒才會鼓足臉皮窮追猛打,非要把砂鍋打破不可。
本書從《壇經》人手,在梳理禪宗思想淵源的時候難免會由禪及佛,涉及印度佛教的學理紛爭與中國佛教的傳承演變(許多人認為禪宗是完全中國本土化的佛教,其實並不盡然,禪宗的許多思想都可以在印度佛教乃至印度外道那裡找到源頭的),連帶對一些許多人都只知其然的東西——比如“風動幡動“、“空即是色”,也會儘量講出個所以然來,畢竟這些說法既不是故弄玄虛的文字遊戲,也不是不合邏輯的信口空談,而是有著一些比較複雜的佛學背景的。
書中也會澄清一些對佛教的常見誤解,比如善惡有報,靈魂不滅,轉世投胎,天堂地獄等等,還會用到一些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分析,但大家可別以為作者能猜出那些古人的心思一不但作者做不到,所有嚴肅的心理學家都做不到。是的,形式上通俗有趣確實不假,但嚴謹的核心才是最重要的。

圖書目錄

序之一:八戒說禪,勝似唐僧
序之二:《壇經》面目:既不勵志也不小資更沒文化的禪
序之三:從幾個常見的誤區說起
第一篇 行歷
一、不立文字,用什麼來立《壇經》?
舉一反三,旁敲側擊
說法·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受戒·無相戒,
二、靈魂不滅是不是歪門邪道?
自道家世·樵夫的前世因緣
三、慧能說:我想成佛!
有些人有佛性,人人都有佛性,石頭也有佛性
四、佛法拗不過人心·求解脫還是求福報?
禪宗傳法·競爭上崗
默默無聞的慧能和眾望所歸的神秀
神秀思前想後、顧慮重重
神秀法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人門太難
天才出語驚四座
佛門也似鱷魚潭
逃亡與追捕
風動還是幡動?
第二篇 說法
一、說法第一義:佛性
毛孔大還是城市大?
二、戒定慧
三、一行三昧·大款的成佛之路
坐禪無用論
欺師滅祖,天理也容
磨磚做鏡,坐禪成佛
四、燈和光
頓悟和漸悟,相容還是不容?
五、“三無”真諦
神秀的鏡子和慧能的垃圾桶
借詩說禪·借儒說禪
為什麼“沒有”就是“有”?
六、你想親眼看見佛祖嗎?有辦法!
老鼠心理學
七、唯物主義的佛和唯心主義的佛
了義和不了義
八、四弘大願
九、講頓悟也需要講懺悔,
十、怎樣到彼岸,逝者如斯夫
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什麼事都無所謂
十一、新的傳法憑據
第三篇 答問
一、梁武帝對,還是達摩對?
二、把天堂和菩薩拿給你看
三、出家也行,在家也行
第四篇 曹溪
一、南能北秀
二、佛門奸細
三、不立戒、定、慧
四、法華真義
五、挨了打,疼還是不疼,這是個哲學問題
六、三科三十六對
七、神會不哭
八、預言身後事
九、西天譜系·風雲失色
後記

媒體評論

越是深邃的思想越難抵禦現實主義的狂潮。追求真理還是迎合大眾,這兩者之間很難取得一個妥善的平衡。我們就看同在盛唐時代的兩位高僧,唐僧的佛學修養堪稱舉世無雙,從小就下過苦功,成年以後又有一段豐富的留學經歷,精通梵文,主持譯經無數,而唐僧的唯識宗玄理精妙,充滿著複雜的邏輯思辨和概念辨析,就算用最通俗的語言介紹出來,也足以讓本科以上的讀者大呼頭痛,結果,唯識宗很快就無聲無息了。而慧能處處和唐僧相反:唐僧是第一流的高知,慧能卻是第一流的文盲;唐僧精通梵文,慧能卻連漢語也沒多高的水平:唐僧是海龜,慧能是土鱉;唐僧精通當時一切宗派的經典與教義,慧能只聽人念過很少的幾部經書而已;唐僧搞的是最複雜的東西,慧能提供了最簡捷的成佛法門:唐僧的佛學研究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慧能走的是大眾路線,把佛學的概念與理論任意解釋。結果,慧能禪宗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來禪幾乎成了佛教的代名詞。
歷史經常呈現為觀念的歷史,而不是事實的歷史。別說這些佛門記載,就算正史也是一樣。許多作為事實的歷史其實都只是經由一時一地之觀念所塑造出來的,或者,或多或少地帶有這種塑造的痕跡。事實史是一種真相,觀念史也是一種真相,所以我們沒必要對許多貌似事實的事實史過於當真,更不該忽略許多觀念史中所謂的虛假成分——發生真實影響力的東西往往是假貨。
——熊逸

書摘插圖

第一篇 行歷
慧能大師於大梵寺講堂中,升高座,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授無相戒。其時,座下僧尼、道俗一萬餘人,韶州刺史韋據及諸官寮三十餘人,儒士三十餘人,同請大師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刺史遂令門人僧法海集記,流行後代,與學道者承此宗旨,遞相傳授,有所依約,以為秉承,說此《壇經》。不立文字,用什麼來立《壇經》?
開篇是講《壇經》的緣起。慧能大師在韶州大梵寺講法受戒,韶州市長韋據讓慧能的學生法海整理聽講筆記,以使慧能的宗旨可以在以後代代相傳的時候有個依據。
但是,事情才一開始,就難免令人起疑:許多人都知道,禪宗不是講究“不立文字”么?為什麼韋據和法海他們還要如此大張旗鼓地搞一個會議紀要呢?——這事情越想就越讓人覺得矛盾:如果我要學禪,該不該去讀《壇經》呢?如果讀了,那么,按照“不立文字”的標準來衡量,我顯然是在緣木求魚,可如果不讀《壇經》,只是找個老師來接受口傳心授,我又怎么知道老師教的就是正確的呢?
確實,在慧能之後,尤其到了宋代,禪宗的文字越來越多,像著名的那些《景德傳燈錄》、《碧岩錄》、《五燈會元》之類的東西真沒少寫。很具諷刺意味的是,如果不是藉助於這些文字,我們又該從哪裡來了解禪宗呢?
鈴木大拙曾經作過一個很詭辯式的調和之論:“不立文字”當然是對的,但是,要理解“不立文字”,就必然需要很多文字。
鈴木前輩這個說法當初真把我給唬住了,後來有一天突然想到,如果按照這個邏輯,是不是還可以說:戒酒當然應該的,但要真正理解戒酒的意義,就需要喝很多酒;或者,戒色當然是應該的,但要真正理解戒色的意義,就需要荒淫無度?!
這道理細想一想倒也不錯:只有酗過酒的人才知道酒的危害,只有縱慾過度的人才更容易體會到“女人不過如此”的真理。是的,對於一個愛吃蘋果的人來說,戒掉蘋果癮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狂吃蘋果以至於吃傷,下半輩子只要一想起蘋果就立刻嘔吐——駭人的是,這個邏輯曾經真的成為某些佛門宗派的修行理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