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姓[姓氏]

1.漢語詞語。指上古八姓。 2.中華姓氏之一。 八[捌、叭、仈,讀音作bā(ㄅㄚ)]。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太原、運城、臨汾,廣東新會,雲南通海等地有分布。漢族、蒙古族、傈僳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明代有八通,江寧人,正德中任禮部主事。《中國姓氏大全》注云:"又寫為'仈'、'叭'、或'捌'。"

簡介

八姓[姓氏] 八姓[姓氏]

八[捌、叭、仈,讀音作bā(ㄅㄚ)]。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太原、運城、臨汾,廣東新會,雲南通海等地有分布。漢族、蒙古族、傈僳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明代有八通,江寧人,正德中任禮部主事。《中國姓氏大全》注云:“又寫為‘仈’、‘叭’、或‘捌’。”

起源

八

單一淵源:源於姜姓,出自古羌族分支党項族捌氏部族,屬於以氏族部落名稱為氏。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漢族形成、漢族與各民族共同創建統一的多民族祖國的時期。漢族基本形成後,在與中國北方的匈奴族與羌族,東北方的夫余與烏桓、鮮卑,西北方的西域諸族與柔然,南方的西南夷諸族與百越的長期相處中,通過經濟、文化交流,和平往來,兵戎相見,和戰相間,錯居雜處,互通婚媾等等方式,把眾多的散布四方的各民族揉合統一於一個國家——中國。其羌族中有捌氏部族,屬於土方人群體,後與漢族、匈奴族、鮮卑族等各民族交融,取漢字“捌”為姓氏,稱捌氏。後有簡文為八氏者。漢朝滅亡後,捌氏族人在胡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國中多有為將、臣者。後羌族在北魏時期遷入天水郡地區(今甘肅天水),其中的捌氏族人在西晉以後大量內遷。在其後的羌族一支即党項族於北宋仁宗趙禎天聖十年(西夏景宗李元昊顯道元年,公元1032年)建立了西夏國,疆域包括今寧夏、陝北、甘肅西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一部分地區,與遼國和宋朝鼎立,捌氏族人亦有在西夏國中為官者。到明朝時期,捌氏族人也多有在朝為官者。

隨著歷史演進,古羌族人的党項族分支絕大多數均逐漸融合入漢族,少部分融入藏族,余極少數流傳至今,為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羌族。

始祖

李元昊

遷徙

八

八氏(捌氏)是一個典型的源出少數民族的姓氏,在《續百家姓》中排第九百六十五位,在明朝吳沈所著的《千家姓》中收錄了一千九百六十八個姓氏,其中就有捌氏(八氏),排在第四百九十九位,今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五十九位,以河南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寧陵縣,廣東省的封開縣,台灣省等地,均有八氏(捌氏)族人分布。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楚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名人

八滑(生卒年待考):西域人,在《後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

八通(生卒年待考):明朝正統年間禮部主事(正六品)。

捌忠(生卒年待考):明朝宣德年間利港巡檢(從九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