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自己救自己

我們每個人都在與各種各樣的事情打交道,我們看電視、看書、交朋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傑斯以為:"人基本上是生活在他個人和主觀的世界之中的,即使他在科學領域、數學領域或者其它相似的領域中,具有最客觀的機能,這也是他的主觀目的和主觀選擇的結果。"一位心理治療界人士在談到人在交際中遇到障礙時,曾說過:人在與別人經緯度交往中其實是在與自己交往。

在一次英語講座中,一位聽者問講演者,"現在,《瘋狂英語》雜誌在各高校相當流行,你能談談對《瘋狂英語》的看法嗎?"講演者笑著答道,"《瘋狂英語》我也看過,我並不想具體地評論這本書的優缺點,但是,我想問問大家,你買回的《瘋狂英語》自己本身能瘋狂起來嗎?不,還是靠你自己先瘋狂起來,瘋狂地去學它,這樣你才能有一定的收效。如果你在學習英語時能投入一般瘋狂的勁,用什麼書你都一樣能學好。所以說來說去,歸根結底最終還是得靠你自己。"
聽完這段話以後,觀眾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可人們似乎老是想不通,至此,才覺得恍然大悟--一本書本身的作用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你自己。
我想,大家可以理解我為什麼在寫記憶力及其培養、創造力及其培養之前用大量的篇幅來寫人的重要性,人如何學習,因為這也是一種素質,相對來說,它顯得更為重要。
首先,人與交往對象認識後,經自己分析,對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印象,並對對象進行一些判斷,形成一個他自己認為相信對方"。然後,再與這個他頭腦中的"對象"交往,在交往中不停地修改這個形象。這就像有些畫家畫人體像。畫家們用眼睛看、判斷,用筆、紙畫;而看書、與人交往中是通過各種感官來感覺,用腦來畫。
羅傑斯認為當一個人發怒的時候,總是有所怒而怒,決不是受到腎上腺素的影響;當他愛的時候,也總是所愛而愛,並非盲目地傾向某一客體。一個人總是朝著自我選擇的方向行進。
我曾寫過一篇愛情小說,小說的故事大意如此:
一個男大學生與一個女大學生來自同一個小城市,他們來到大學後,因為是老鄉,而且他們在一起時挺有話說,所以接觸很多。他們有年輕人共同的特點,他們對感情方面的事都特別敏感,他們在心中都在揣摹對方。女孩很善良,男孩也很善良。男孩很關心女孩,女孩很體貼男孩。他們都覺得對方很愛自己,但他們清楚自己都不愛對方。男孩有自己的事業,他無法過分地傾心於此;女孩有自己的想法,她不會喜歡這種男孩。他們都不願打破這種僵局,為了對方,男孩更關心女孩了,女孩更體貼男孩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互相表白了,這是一次緩和的表白。他們都明白這是一場誤會,一場相互的誤會。男孩此時感嘆到:在感情上,欺騙你的不是你身邊的朋友,也不是你的同學,欺騙你的更不是對方,而是你自己。順便說一句,故事的結尾是:表白後男孩鬆了一口氣,他感到輕鬆了許多。但過了幾天,男孩又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深深愛上了那個女孩……
這篇文章,我想表達的就是:男女互相交往中,其實他們都是在與自己心中的對方形象進行交往。這種交往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自己。
對於一本書中的語言的理解,古人早有明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本書真正能否起到它能起到的作用關鍵還在於你自己。
現在,就讓我們重視起自己。一切素質的培養,記憶力的培養、創造力的訓練都應該先從重視自己本身開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