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七真

全真道七真

全真道七真,又分為北七真和南七真,分別是是全真道南北二宗創派之初的七位創教真。 北七真,指的是全真道北宗的七位創教真人,他們分別是:馬鈺(丹陽子)、譚處端(長真子)、劉處玄(長生子)、丘處機(長春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又稱“全真七子”,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 南七真,指的是全真道南宗的七位創教真人,他們分別是:張伯瑞、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和彭耜等七位全真派南宗祖師,號曰“南七真”。

全真道的發展

全真道也稱全真教和全真派,是 道教重要的宗派,該宗開宗於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王重陽。以全老莊之真為宗旨,從更高的地方向老莊回歸,並逐漸包容合併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 南宗,雖提倡“三教合一”但從未敢離道,開啟了道教濃墨重彩的新篇章。

元朝前期,全真龍門派祖師 丘處機真人以74歲的高齡,自山東崑嵛山西遊35000里,在中亞機遇“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成就了“ 一言止殺”的歷史性創舉與漢蒙佳話,獲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為“神仙”,拜之為國師, 掌管天下道教乃至所有宗教事務,為全真道乃至整個道教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經過尹志平、李志長相繼掌教,全真道進入鼎盛期,道門興旺,宮觀遍地。

元朝統一全國後,全真道南下傳教並與 金丹 南宗交流丹道。兩派有著共同的內丹理論淵源,南宗祖師陳致虛提出的“ 五祖七真”傳承系統得到共識。元惠宗時 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併為一, 真大道 也融入全真道。元代,將併入全真教的 張伯端一系所創立以內丹修煉為主的金丹派(主要是陳致虛)稱 南宗,將王重陽所傳則稱為 北宗。當宋元時期全真道在北方發展時,南宋地區亦有專主內丹修煉的道派,稱作金丹派南宗。該派以張伯端為創始人 ,其特點是修煉時主張先修命,後修性。元朝統一江南後,南宗與全真道(北宗)合併,共尊東華帝君、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五祖,傳 北七真(即全真七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南七真(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 南北宗合併後仍稱全真道,為後世道教的主要宗派。後來全真道內部又衍化出眾多支派,如南宗有清修派和雙修派,北宗全真七子亦各傳一派,其中邱處機所傳 全真龍門派最為昌盛。

王重陽羽化登真後,由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等陸續接任掌教。王處一曾應金世宗的邀請進宮講授道學。邱處機於1219年遠去西域行宮會見成吉思汗,大得推崇。贈給金虎牌、璽書,請他主持天下道教以及所有出家人的教務。邱真人回燕京後駐 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開壇說戒,弟子四處立觀度人,弘道傳教,使全真道組織發展到極盛 。當時全真道宮觀遍布北方各省區,“雖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處機起,歷經尹志平、李志常兩任掌教,大約三十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平定江南,全國統一。此後,原同源異流而分傳於金與南宋的全真道和道教南宗,逐漸認同、融合,至元代中後期,二宗合併的條件漸趨成熟。在南宗大師陳致虛等人的推動下,二宗經過對祖師宗祀的研究,南宗最終併入全真道。合併後的全真道遂成為更大的道派,蓋過江南正一道而統領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對佛、道採取抑制、約束政策,對全真道支持較少,在此情勢下,統一的全真道漸次分解成諸多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即宗祖馬鈺的遇仙派,宗祖譚處端的南無派,宗祖劉處玄的隨山派,宗祖丘處機的龍門派,宗祖王處一的嵛山派,宗祖郝大通的華山派,宗祖孫不二的清靜派等。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別組成“五祖派”,即宗祖王玄甫的少陽派,宗祖鍾離權的正陽派,宗祖呂洞賓的純陽派,宗祖劉海蟾的劉祖派,宗祖王重陽的重陽派以及 張三豐開創的 武當派等。其中的 全真 武當派則得到了明朝以永樂皇帝為代表的大加推崇。它們的形成時間,最早在明代中後期,多數在明後。

全真道至元代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見、崇奉丘處機為契機,在丘處機及其弟子們的推動下,全真道發展至鼎盛。

明末清初的著名道士全真龍門派方丈大律師 王常月祖師,提出了“戒行精嚴”的修道思想,整頓教門,開創“ 龍門 中興”,促進全真道一度復興。全真道在闡發 內丹學方面成績斐然,有閔一得、劉一明、李西月、柳華陽等學者。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 全真龍門派因王常月的闡揚,一度“中興”,而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

全真教始終代表著 道教 正宗。北京西便門外的 白雲觀,就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當今 中國道教協會的所在地。

注另外兩個全真教祖庭:山西永濟的「永樂宮」 ( 呂祖 ); 陝西戶縣的「重陽宮」 ( 王重陽祖師 )

七真的來歷

全真道創教人王喆(王重陽)共收了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七大弟子。這七大弟子成為全真道興旺發展的骨幹,各自形成門派,後稱“北七真”。

王重陽在山東半島創教、傳教的時間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處一、郝大通在崑嵛山修煉,自己攜邱劉譚馬四大弟子返關中,抵開封而逝。王重陽的大弟子馬鈺在其之後,繼任掌教,其餘六真在山東、河北、陝西、河南等地傳教,在民間逐漸擴大了影響。馬鈺掌教期間,教旨以無為為主,離塵去俗,識心見性,以道士的樸素苦行吸引社會人士信向,尚未與統治者結上關係,也未營造宮觀。這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一階段。

公元1187至1219年,是全真道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是全真道進一步發展而漸漸壯大的時期,劉處玄、丘處機先後掌教,以山東半島為活動中心。此時的全真道,特別注意爭取金朝統治者的承認和重視,並開始營造宮觀,建立宗教活動基地。

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處一兩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進了它在民間的流傳。

從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到達鼎盛,促這一局面的關鍵人物是丘處機。邱應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歲高齡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內),勸其戒殺,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稱他為邱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賦稅。丘處機於公元1224年東歸,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極觀(後改名長春宮),該觀從此成為全真道首腦機關所在地。丘處機提出“立觀度人”,此後全真弟子大建宮觀、廣收門徒的活動大為展開,全真道觀逐漸遍布北方。

公元1227年,丘處機卒,葬於長春宮處順堂,即今天的北京白雲觀。丘處機掌教後,全真道有了很大發展。

北七真

北七真為道教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位嫡傳弟子。即馬鈺(丹陽子)、譚處端(長真子)、劉處玄(長生子)、丘處機(長春子)、王處一(玉陽子)、郝大通(太古子)、馬鈺之妻孫不二(清靜散人)。

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在北方廣泛傳播全真教,並且各立支派,即:馬鈺遇仙派、丘處機龍門派、譚處端南無派、劉處玄隨山派、郝大通華山派、王處一全真派、孫不二清靜派。這其中,又以丘處機及其龍門派影響最大。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修養,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馬鈺

馬鈺(1123—1183)原名從義,字宜甫,後更名為鈺,字玄寶,號丹陽子。山東寧海人。家世為地方大族。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到寧海傳布全真道,他拋棄千金家產,皈依其道。自此勵行苦節,潛心修煉。王重陽臨死以前,將全真秘訣傳與丹陽,托為全真傳道事業的直接繼承人。後來歷盡艱辛,矢志宏道,後人贊評他為“啟迪全真,發揮玄教者也”。傳有全真道遇仙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丹陽抱一無為真人”。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燦》、《漸悟集》等,均收入《正統道藏》太平部。另《道藏》太玄部收有《丹陽真人語錄》一卷,題為馬鈺述,金人王頤中集。

譚處端

譚處端( 1123—1185)原名玉,字伯玉。後改名為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寧海人。涉獵經史,尤工草隸,為人慷慨重孝義。素患風痹,藥石不能治。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來山東傳道,便投奔重陽,求其醫治,隔宿而愈。自此誠心皈依全真道,追隨王重陽,朝夕參請,多得玄旨,摒絕思慮,泯滅人我,苦心修煉。王重陽逝世後,隱跡伊、洛之間。

譚處端生於金太宗天會元年(1123年)三月一日。生即仙骨附身,六歲墜井中而浮於水上,後臥于海水中而神情自若。既入學,聰慧敏捷,同齡之人莫能及之。十歲即能賦詩,一日詩興大發,手指葡萄架,頌曰:“一朝行上青龍架,見者人人仰面看。”略見其志向遠大。於世倜儻不事邊幅,以孝義著稱。其為學,於經史百家無不涉躐,尤功於書法。因醉臥風雪中而受風痹,癱臥於榻,四處求醫,毫不見效,遂於室中求於北斗,忽大夢一場,頓悟一心奉道,才是正果,於是決心向道。適逢王重陽自終南山來寧海傳教,時為大定七年(1167年)七月,王重陽居於馬丹陽為其修建的“全真庵”中。譚玉聞訊後,即拄杖求謁,祈求治療仙方。重陽終日閉門不見,譚玉只得苦守門外,晝夜不移,據說門忽自開,重陽大喜,說是“仙緣”所契,乃召之留宿庵中,夜同衾共寢,重陽令之展抱其足。傾到,譚玉頓覺周身梳汗,如臥蒸籠,比及拂曉,下床視之,舊病痊癒。遂求重陽收其為弟子,終身侍奉於左右。重陽欣然允之,授之以四字秘訣,賜法名曰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金大定八年(1168年),處端棄家別妻,開始了他的雲遊生涯。隱居崑嵛,居延真(道觀),抵汴梁(今河南開封),宿王氏旅舍。大定十年(1170年)王重陽羽化於汴梁,處端與馬丹陽守孝三年。十四年(1174年)後,隱遁於河南伊洛問,承師志,弘全真教義,精心布道,一時名振京洛。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馬丹陽飛升後,掌教於全真道。與其徒努力修行,共振道業,繼承並發展了全真教思想,形成全真教中的南無派,擁有楊理信、胡宗玄、馬微善、劉至洞、同妙超、陳仙后、朱立剛、許去乾等一大批傳人。

大定二十五年卒於洛陽朝元宮。傳全真道南無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長真雲水蘊德真人”。有《水雲集》傳世,今存於《道藏》太平部。

劉處玄

劉處玄,(公元1147--1203)字通妙,一說字道妙,號長生子。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自幼喪父,事母謹孝,不慕榮華,清靜自守。大定九年從王重陽學道,游寓齊豫,乞食鍊形,重陽君去世後,與馬譚邱守孝廬墓三年,遵師遺言隨譚長真奔赴洛陽,亦如譚長真以遊方乞食為生,花街柳巷煉性。與譚常有書信往來。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繼任全真掌教,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返回掖縣老家,大弘教法,金章宗聞風征請,待如上賓,官僚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履,無時不盈。承安四年(公元1198)乞歸,賜名“靈虛”。

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仙去。至元六年贈“長生輔化明德真人”,世稱“長生真人”。為“北七真”之一。以修煉、傳承他的教理、思想為主的門人派別稱為全真隨山派. 簡稱隨山派。

丘處機

丘處機(1148—1227)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人。十九歲出家,次年拜王重陽為師。王重陽羽化後,他在陝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後來又隱居在龍門山勵志精修七年。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藉口,下詔禁罷道教,於是東歸棲霞。貞祐二年(1214)秋季,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元太祖聞其名,派使者召請,丘處機率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兩年後抵達西域大雪山。返歸燕京後,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下詔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賦稅差役。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處機羽化於寶玄堂,殯於白雲觀處順堂。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後世稱為“長春真人”。龍門派為全真道傳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另外還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於《正統道藏》;《攝生訊息論》一卷,收入《道藏精華錄》。

王處一

王處一(1142—1217) 號玉陽子,一說號全陽子。寧海人。金大定八年(1168)被王重陽收為弟子。長期隱居文登縣雲光洞,“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鍊形九年,終得大道之要。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應召赴闕主持萬春節醮事。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召問養生之道、性命之理,答以道家清靜無為、內丹造化、不為而成諸說,“所對莫不允合上心”。金宣宗貞韋占五年(1217)羽化於聖水玉虛觀。傳有全真教嵛山派。元代至元六年(1269),贈封“玉陽體玄廣度真人。”撰有《雲光集》四卷,《西嶽華山志》一卷,均收入《正統道藏》中。

郝大通

郝大通(1140—1212)名磷,字太古,號恬然子,又號廣寧子,自稱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寧海人,好讀黃老莊列方外之書,擅長卜卦占筮之術,尤精於《大易》。金大定八年(1168),受王重陽法啟發,皈依全真教。金大定十五年(1175),乞食沃州,突有所悟,遂靜坐於沃州橋下,忘形煉功六年,從不言語,人稱“不語先生”。相傳九轉功成後,杖履北游,在真定間傳教度人。崇慶元年在寧海先天觀羽化。創有全真教華山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贈封為“廣寧通玄太古真人”。著有《太古集》四卷,收存於《正統道藏》。

孫不二

孫不二(1119—1182) 法名不二,號清淨散人,或稱孫仙姑。寧海人。馬丹陽之妻,金大定九(1169),王重陽度化出家,授修道秘訣。她獨處靜室,面壁煉心,七年功成。後遊歷伊、洛,傳道度人。大定二十二年羽化於洛陽。傳有全真教清淨派。元至元六年(i269年),贈封為“清淨淵真順德真人”。《道藏精華錄》收存有《孫不二元君法語》一卷、《孫不二元君傳述丹道秘書》。

南七真

南宗 之“祖”被尊為“ 真人 ,分別為:張伯瑞、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和彭耜等七位全真派南宗祖師,號曰“南七真”。

道教主流全真道內丹學的重要派別。創始於北宋 張伯瑞,流傳於南方廣大地區。該派以“先命後性”修煉方式著稱。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稱紫陽派、天台宗。

張伯瑞

張伯瑞(987—1082),字平叔,號紫陽。浙江天台人。“少業進士”不第,後為胥吏,因觸犯“火焚文書律”“坐累謫嶺南兵籍”。在四川成都遇真人劉海蟾授真訣,於是作《悟真篇》,傳法於石泰,依次傳於薛道光、陳楠、白玉蟾。這五人後被譽為“南宗五祖”。因張伯瑞等人皆不曾出度為道士,自白玉蟾始為道士傳法,且白玉蟾著述最豐,弘揚法門最力,故俞琰《席上腐談》認為南宗形成於白氏。實際上,白氏一系所傳丹法乃是《悟真篇》中清修思想的發揮,此一宗脈下傳夏宗禹、俞琰等,史稱南宗“清修派”。除此以外,南宗還有發揮《悟真篇》陰陽思想的“陰陽派”。

劉永年

劉永年又名廣益,號順理,又號白龍洞道人。北宋道教全真派南宗的重要人物。為張伯端(紫陽真人)的門徒。張伯端化後七年,劉仍晤其師於王屋山,劉永年後在虎丘山成道。劉永年傳道於翁象川(翁葆光)。翁注《悟真篇》,主張“雙修”。

石泰

杏林翠玄真人石泰。真人姓石名泰字得之,號杏林,又號翠玄子。宋真宗乾興(1022—1023年)元年(1022年)生於常州(今江蘇常州)。石泰喜愛善行施化,利世助人,常以藥濟人,不惜酬謝,性願植一杏樹,久則成林,世人故稱之“石杏林”。杏子成熟時,任人摘取,自付其值於樹下。杏林取之買米、布,冬天以之濟貧。張伯端授之以金丹大道。著有《還元篇》(亦稱《還源篇》)行世。

薛道光

北宋時閬州(今四川閬中)人,一說為陝西雞足山人。內丹名家,石泰嫡傳弟子,為道教 全真南宗第三代傳人,道教稱為“紫賢真人”,薛道光先曾出家為僧,法號紫賢,又號毗陵禪師。後雲遊長安,在開福寺修習禪法,頓悟“無上圓明真實法要”。 據《陝西通志》載: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冬,遇石泰,得授口訣真要。後至京師,棄佛入道。以金丹導養術著稱,成為道教南五祖中第三代傳人。 著有《丹髓歌》、《還丹復命篇》、《悟真篇注》傳世。闡發全真南宗內丹思想。

陳楠

陳楠(公元?-1213)字南木,號翠虛。南宋全真派高道,惠州博羅(今廣東博羅)人,以箍桶為業。自雲“道光禪師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從毗陵禪師薛道光學習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後又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姆山神人,遂入道。 陳楠明確主張“獨身清修”,反對房中御女術。著有《翠虛篇》、《翠虛妙悟全集》、《羅浮翠虛吟》等。

白玉蟾

南宋 全真道士,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今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幼聰慧,諳九經,能詩賦,長於書畫,曾舉童子科。及長,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後出家為道士,師事陳楠九年,陳楠逝後,遊歷天下,後隱居著述,致力於傳播丹道。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後學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其哲學引儒家理學入道,丹法道儒結合。

白玉蟾不僅對道學或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傾拜得五體投地,塑朱熹遺像,並給予以極高的評價:

皇極墜地,公歸於天,武夷松竹,落日嗚蟬。 ——《誨瓊玉蟾先生文集》卷六議朱文公贊》

而且,他的《無極圖說》,就是仿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而撰寫的,他的著作中不僅吸收了很多程顥、陸九淵理學的思想和語彙,如“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海瓊白真人語錄》卷四),“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內外,一般風光”(同上,卷三((東樓小參》);而且,同樣吸收了大量理學家的思想資料和語彙,如“知止"、“道心”、“氣"、“精氣”等等。

彭耜

彭耜 南宋 全真道士。。字季益,號“鶴林”。長樂(今福福建)人,一說三山(今屬福建福州市)人。師事白玉蟾,得太乙刀圭火符之傳、九鼎金鉛砂汞之書、紫霄嘯命風霆之文,歸作《鶴林賦》,遂杜門絕交遊,不理家業。與妻潘蕊珠同志,晨夕薰修。在居處立鶴林靖,日以孔老娛其心,以符治病。沈酣道法,呼嘯風雷,人所敬慕。後屍解於福州。城東鳳丘山有鶴林院遺址。曾採摭宋代諸家注編為《道德真經集注》十八卷,今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