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忻平教授的新著本書即將由復旦大學出版社付梓出版,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國慶六十周年大慶剛剛過去,改革開放30年給中國帶來了大變化。“文革”的結束給當時的年輕人上大學造就了機會,忻平就是其中之一,一晃30年過去了。忻平在學史30周年之際,選出了30篇論文編成此書,頗有意義。翻閱著厚可盈尺的書稿,我甚感欣慰。作者向我索序,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忻平中學畢業後,正處“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當時不發展生產力,城市無法容納新增的勞動人口,因此那個年代的中學生被冠以“知識青年”(簡稱“知青”)的名義統統下鄉當農民。作為下鄉“知青”,他曾在安徽滁州市來安縣農村歷練了多年。在農村,他學會了當農民必備的十八般武藝,直面當時中國農村現狀,這對他以後學習中國歷史是十分有益的。1978年恢復高考後忻平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1982年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數年後他報考我的博士研究生,我建議他不斷開拓感興趣的新的研究領域。他提出希望以現代化和社會史為切入點研究中國近現代史,我十分支持。三年後,他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以其博士論文為主體的《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一書199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學界引起了反響。一些高校還將此書列為研究生參考教
作者簡介
忻平,祖籍浙江鄞縣,1954年8月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博士。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兼任上海市歷史學會理事,上海市中日關係史學會、上海市黨史學會、上海市民俗學會、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毛澤東思想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與研究。曾於1996年、1997年先後赴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和美國交流和講學。1999-2000年作為日本文部省國際交流基金學者在日本進行學術交流研究一年。代表作有《王韜評傳》、《民國社會大觀》、《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1937:深重的災難與歷史的轉折》、《上海的日本人社會》(合著)等。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先後主持教育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課題多項,曾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系列項目首席專家。
學術格言:“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則無所得矣!”
目錄
序
史學理論與方法
全息社會史觀:一種新史學方法的探索
論王韜的史著及其史學理論
治史須重考據科學人文並重——南加利福尼亞州何炳棣教授訪問記
時代的變遷與黨史研究的拓展
中國現代化之路
甲午戰爭: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與加速器
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論孫中山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貢獻
抗日戰爭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邊緣化現象——透視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幫會
論辛亥革命時期新知識階層的尚武意識
民國時期農村現代化之一例:20世紀20-30年代江蘇農村合作
運動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