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串連

特指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初,以大中學生紅衛兵組織或個人為主體,在全國範圍內免費乘車(或步行)、接待(食宿),互相串聯、交流和宣傳造反的活動。 毛澤東給清華附中紅衛兵的覆信、8屆11屆全會的“十六條”,先後造成的強大衝擊波,仍未打破各地黨政機關領導人對文革牴觸、控制的態度、做法。 1967年2月3日、3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兩次停止全國大串聯的通知,各地接待站陸續撤銷,串聯逐漸減少以至結束。

全國大串連在口語裡也簡稱“大串連”或“串連”。特指1966年下半年到1967年初,以大中學生紅衛兵組織或個人為主體,在全國範圍內免費乘車(或步行)、接待(食宿),互相串聯、交流和宣傳造反的活動。是毛澤東發動文革的社會動員措施之一。

大串連的緣起

聶元梓大字報向全國播出後,各大專院校和中學率先回響,受到壓抑的外地造反者奔赴北京大學取經,到“中央文革接待站”告狀、求援,7月29日到8月12日就有3.6萬個單位的71萬人次到北大。毛澤東給清華附中紅衛兵的覆信、8屆11屆全會的“十六條”,先後造成的強大衝擊波,仍未打破各地黨政機關領導人對文革牴觸、控制的態度、做法。8月18日、8月31日,毛澤東兩次接見首都紅衛兵和外地來京師生,更加公開了他對紅衛兵的肯定、支持,也以個人的權威、魅力吸引著各地青年學生源源不斷湧向北京——渴望得到毛澤東接見,渴望帶回不同於地方當權派壓制運動的中央文革小組的支持聲音。
[編輯]

發展

9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組織外地高等、中等學校學生代表和職工代表來京參觀、學習運動經驗,交通、生活補貼由國家財政開支。坐車、乘船不要票,吃飯、住宿不花錢;各大中國小校的宿舍、機關單位工廠房屋都騰出來開設接待站。與此同時,北京紅衛兵南下北上去各地煽風點火,各地紅衛兵間互相聲援,“造反是一家”,到處設立聯絡站,衝擊黨政機關、揪斗走資派,“破四舊”,達到了“天下大亂”。
串聯從單一的以北京為目的地,到開始向南京、上海、成都、武漢、廣州、長沙其他地方輻射分流。出現部分工人、幹部離開崗位參加大串聯,不少人乘此機會探親訪友、遊山玩水。引發了全國範圍的客運高峰:長途汽車、內河船隻、海運輪船、火車超載均達極限,限載100多人的火車車廂裝載到200-300人,茶几上、行李架上、座椅下、椅背上、過道里擠滿了乘客,連廁所里、車頂上都有人。步行串連就是在這樣的窘況下提出來的。參觀革命聖地的紅衛兵蜂擁而至,井岡山高峰時達到10萬人。井岡山革命鬥爭博物館閉館時間推遲到23點30分,其所轄17個接待站僅炊事員就有近千名,先後接待紅衛兵100多萬人,耗資250萬餘元。
[編輯]

作用

大串連造成的革命氛圍,使學生紅衛兵脫離日常生活角色和行為規範,進入自己確定行動目標的無政府狀態,虛假的自由、崇高感,刺激了革命造反、打破修正主義黨政體系的想像。與毛澤東1966年6月10日杭州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上“各地學生要去北京,應該贊成,應該免費,到北京大鬧一場才高興呀!”的預期相一致。這一舉措,造成了原有運轉秩序的全國性癱瘓。
[編輯]

尾聲

1967年2月3日、3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兩次停止全國大串聯的通知,各地接待站陸續撤銷,串聯逐漸減少以至結束。其餘波一直延續到了1968年。[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