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呼和浩特,通稱呼市,舊稱歸綏,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市域面積為17224平方公里,轄4區、4縣、1旗,2017年末常住人口為311.5萬人。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雲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縣境。民國時期為綏遠省省會,蒙綏合併後,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市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併而成,故名歸綏。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 2018年上半年,呼和浩特完成GDP總量1391.5億元,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第16名;GDP增速4.9%。

基本信息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範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準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準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併,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占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SNOqP;G n
+^X!J1],r;[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我國重要的毛紡織工業中心之一,現已成為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除傳統的民族用品工業、輕紡工業外,製糖、捲菸、乳品、醫藥、化工、冶金、電力、建築材料等工業都已形成較大規模。湧現出了仕奇集團、伊利乳業、蒙牛乳業、呼和浩特市捲菸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呼和浩特藉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乳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文明遐邇的"乳都"。 A f,cF(o4w"n;f6a

9Wdj I&O.b 呼和浩特市還是內蒙古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現有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醫學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呼和浩特市還有中央、內蒙古直屬和市屬的多家科研機構,學科遍及農、林、畜牧科學、社會科學、草原科學、水利科學等。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大量文化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XT_V CI/dj;y

!AC\7H NX#rOV.dm!S 呼和浩特市( 蒙語為"青色的城市"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歸綏市工作團進入歸綏。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稱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塞罕區。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71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5年11月21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的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呼和浩特市現行政區劃共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辦事處,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 095個村委會,土地面積17 224千方公里。2cXh N&j nj-Q5T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中心,地處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山腳下,全市總面積17,224平方公里,總人口197.7萬人,居住著蒙古(約占11%)、漢、回、滿、鄂倫春、鄂溫克等10多個民族,現已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蒙語“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人則通常省稱為“呼市”。
,A.L9[6yV.V:R 呼和浩特屬半乾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裡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呼和浩特屬半乾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裡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L;EP b/n/v
呼和浩特是一座擁有400年歷史的塞外名城。主要景點有明代大召(伊克召)、席力圖召(小召),清代五塔寺,清真大寺,博物館,昭君墓等,呼市北邊有大青山風景,可觀賞烏海風光、桌子山雄姿、鄂爾多斯草原、這裡地質奇特、植物珍奇,是旅遊觀光不可多得的地方。這裡居住的人們熱情好客,您不僅可觀賞到美麗的草原風光,還可品嘗到真正的內蒙古風味。
([*ChH$w$] B+fjH 呼和浩特市內有許多喇嘛廟,明清兩代時,已是遠近聞名的“召城”(召在蒙古語裡是“寺廟”的意思)。錫林郭勒路與中山路交會一帶為呼市最繁華地帶,錫林郭勒路以東的新城高樓林立,以西的舊城景點較多,極富觀光價值。2yi dBfC

J4@ fc!D2E]1g%q? 0I/~3m9I;k;y6v
[地形地貌] 境內主要分為兩大地貌單元,即:北部大青山和東南部蠻漢山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為土默川平原地形。地勢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傾斜。海拔最高點在大青山金鑾殿頂部,高度為2 280米,最低點在托克托縣中灘鄉,高度為986米,市區海拔高度為1 040米。大青山為陰山山脈中段,生成很多縱向的山脈山峰。境內,由西向東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龍山,虎頭山等,東南部是蠻漢山。
k[3N/[]0r0MD)D1? )a)un5L7|8ElC
[氣候] 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差異較大,其特點: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暫炎熱,春秋兩季氣候變化劇烈。年平均氣溫由北向南遞增,北部大青山區僅在2℃左右,南部達到6.7℃。最冷月氣溫-12.7~16.1℃;最熱月平均氣溫17-22.9℃。平均年較差為34.4-35.7℃,平均日較差為l3.5-13.7℃。無霜期:北部山區為75天,低山丘陵區110天,南部平原區為113-134天:日照年均1 600小時。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335.2-534.6毫米,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僅350毫米;平原區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區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鄉一前響村,年均降水達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鄉,年均降水量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鄉、黑城鄉、新營鎮一帶,年均降水量僅為335.2-362.8毫米.$@?!Ed?^h
QM.he:f ?VPo
[水文]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 萬立米。水磨溝,流域面積1 380.9平方公里,溝長6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4 972萬立米.1958年在溝口興建紅領巾水庫1座,庫容1 650萬立米,灌溉面積11萬畝。哈拉沁溝,溝長55.6公里,流域面積708.7平方公里,年均徑流量2 622萬立米。全市河流總長度1 075.8公里,河網密度為o.177公里/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