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例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的共生關係,藍藻或綠藻與真菌共生形成地衣等。有一種草履蟲,其體內有小的藻類與之共生,並能進行光合作用;過去說澳洲白蟻消化道內生活著一種所謂混毛蟲,實際由兩種螺旋體、兩種真細菌和一種纖毛蟲組成,它們能分泌有關的酶,消化纖維素。特別是近年發現的灰孢藻,它本身並無葉綠素,但有許多葉藍小體生活在體內,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食物。
相關詞條
-
內共生
內共生即內共生學說,是關於線粒體起源的一種學說。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假說,即內共生假說和分化假說。
簡介 相關介紹 參考資料 -
內共生學說
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tic theory)關於線粒體起源的一種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即細菌被原核生物吞噬後,在長期的共生過程中,通過演...
簡介 歷史 證據 存在問題 -
內共生體
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sis theory)是一種關於真核細胞起源的假說。由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在1970年出版...
假說內容 假說驗證 不足之處 -
內共生理論
內共生理論(endosymbiont hypothesis)關於線粒體起源的一種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即細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後,在長期的共生過程中,...
內共生理論 歷史 證據 -
非內共生學說
又稱細胞內分化學說。認為線粒體的發生是質膜內陷的結果。有幾種模型,其中Uzzell的模型認為:在進化的最初階段,原核細胞基因組進行複製,並不伴有細胞分裂...
-
共生假說
共生假說,線粒體體來源於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細菌。
-
細胞核起源
解釋線粒體和葉綠體起源的內共生理論(endosymbiotic...葉綠體起源於內共生的猜想,而Ivan Wallin在1920s提出了關於...並不容易。Margulis(1981) [2] 使內共生理論得到普及...
原核生物介紹 共營模型 自演化模型 起源模型 外膜假說 -
線粒體
方式”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半自主性及內共生學說1963年M. 和...內共生。按照這種觀點,需氧細菌被原始真核細胞吞噬以後,有可能在長期互利共生...
概述 形態與分布 超微結構 歷史 半自主性及內共生學說 -
線粒體[線粒體]
形態特徵大小 線粒體結構示意圖 線粒體是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狀、棒狀或細絲狀顆粒,一般為0.5-1.0μm,長1-2μm,在光學顯微...
形態特徵 研究歷史 主要結構 主要功能 起源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