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入關
【拼音】rùguān
【詞性】動詞
【結構】動賓式合成詞
詞語解釋
(1)(古義)通過關隘進入內地。例: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史記·項羽本紀》)
(2)(古義)通過邊關進入中原,與“出關”相對。例:清軍入關。
(3)(今義)通過海關口岸進入內地,通關。例:進口藥品入關檢驗報告書。
(4)(今義)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後來改為世界貿易組織)。例:中國就入關問題同美國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漫長談判。
(5)(佛教用語)即閉關,閉門修養道業。例:入關修煉。
吳均詩作《入關》
《入關》是漢樂府舊曲,用於軍隊出行。南朝詩人吳均以此題創作了一首五言詩,全詩八句四十字,主要狀寫為國赴難的勇士的英雄氣概。
作品原文
入關
羽檄起邊庭①,烽火亂如螢②。
是時張博望③,夜赴交河城④。
馬頭要落日⑤,劍尾掣流星⑥。
君恩未得報,何論身命傾⑦。
作品注釋
①羽檄:即羽書,是報告軍情的文書,插上羽毛以示緊急。
②烽火:也稱烽燧,是古代邊關報警的信號。
③張博望:西漢使者張騫,因出使西域有功封博望侯,後人稱之張博望。
④交河:古城名,在今新疆吐魯番西北。
⑤要,同“邀”,此處為攔截意。
⑥掣:拉,拽。
⑦傾:倒塌,此處為死亡意。
作品評析
吳均,是梁代著名詩人,史稱“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梁書》卷49)。所謂“清拔有古氣”,是相對於當時文壇的纖細艷麗的風尚而言。樂府詩《入關》寫為國赴難的勇士,就體現了吳均那不同於時尚的清峻雄健而樸實的風格。
“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詩一開始就描繪出一幅軍情緊急的忙亂景象:邊關的烽火台上,夜間燧火點點,在黑暗中紅光閃爍。報告敵情的軍使,身攜告急的羽書,日夜兼程,馳向京城。邊關的形勢十分嚴峻。作者以“羽檄”、“烽火”這些最具特徵的事物來代表邊關戰事的發生,用“起”與“亂”的動態描寫來強調軍情之危急,渲染出戰爭時刻那種忙碌、緊張、充滿了危險的氣氛。詩的主人公,就在這緊急而危險的氣氛中出台亮相。
“張博望”就是漢代的張騫。他身負聯絡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重任出使歸來,以功封博望侯,故後人也稱他為“張博望”。此處是以張騫代指心目中的邊塞英雄。“交河”,古城名,曾為西域車師、高昌等國都城。西漢時,曾在交河設屯田校尉。這裡用來泛指西北的邊關。“夜赴”二字,以連夜奉命、奔赴沙場表現了勇士的忠誠和高度的責任感。
“馬頭要落日,劍尾掣流星。”描寫勇士身佩寶劍,揚鞭策馬,馳赴疆場的颯爽英姿。黃昏時分,紅日西沉,勇士在大漠上賓士了一天,此刻依然精神抖擻,駿馬四蹄如飛,追逐著天邊的落日。黃色的沙漠,火紅的夕陽,絢麗的霞光,映襯著勇士那疾馳而去的身影。他似乎在與西落的太陽賽跑,就像傳說中的夸父一樣。一個“要”字,體現了勇士急於奔赴疆場的迫切心情。“劍尾掣流星”,接著寫勇士在夜間疾馳的景象。兵器是戰士克敵的憑藉,是他的第二生命。駿馬、寶劍,襯托著勇士的非凡氣概。詩中的主人公也佩帶著一把珍貴的寶劍,劍柄上鑲嵌著稀世的珠玉。當勇士在黑夜裡策馬飛馳,腰間所佩寶劍上的珠玉便流光閃爍,猶如天上的流星。馬蹄響處,黑夜的大漠上留下了一道耀眼的光亮。這兩句以奇妙的構想,美麗而壯觀的景象來形容勇士奔赴戰場、渴望殺敵的決心和意志,表現了他勇敢無畏的精神和氣魄。這兩句以人寫景,壯麗的景觀正見出人之英雄。
最後兩句是勇士的自白:為了報答君恩,一身之安危,又何足道!古人視君、國為一體,因此,這裡的“君恩”應當也包括了“國恩”。這兩句,體現了為國捐軀的無私胸懷,進一步點明主題。
《入關》是漢樂府舊曲,屬橫吹曲,為軍中出行所用。南朝文人的擬橫吹曲辭,諸如《隴頭》、《出關》、《入關》一類,主要是依題描寫邊塞之事。此詩是其中一例。這一類樂府詩,開了唐代邊塞詩的先聲。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漢族政權與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對峙,雖時有北伐之舉,但終無成功,到後來更只能以偏安一隅為滿足。但是,昔日漢帝國的天下一統、聲威顯赫,在漢族人的心中始終是不可忘懷的榮耀,尤其是那些民族意識強烈的士大夫。因而在南方文人擬寫的邊塞樂府里,常常是以漢代的人和事作為描寫的對象,以寄託他們統一中國的理想;對於一部分人,或是以過去的偉績來滿足民族虛榮心。如這首詩以“張博望”代勇士,以“交河城”代邊關,就屬於這類情況。這一點,也為唐代邊塞詩所繼承。高適《燕歌行》開篇即謂“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岑參《輪台歌》稱“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台北”;莫不如此。就這首《入關》的寫作看,詩篇開始以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出場,結尾以自白抒發人物的懷抱,中間襯之以寫景,在寫作手法上也給唐代邊塞詩以啟發和借鑑。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癢。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公元507年(天監六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文筆清麗,韻味雋永。《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