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兒童時期是進行語言訓練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獨立意識的絕好機會。
具體操作
根據兒童期孩子的心身發展特點,可以進行如下訓練:
1.配合感覺機能的迅速發展,全面豐富感覺刺激 發展神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儘管腦細胞開始的增殖主要涉及遺傳因素,但早期感覺經驗可以改變不受遺傳控制的微神經元的功能特性。應經常抱嬰兒出外,感受豐富多彩的世界,聽小鳥、動物的叫聲、聽人的談話。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聲音,也可以聽聽早教磁帶、音樂等。在嬰兒的小床邊掛置各種色彩鮮的吹塑玩具、汽球等(但不要離孩子眼睛太近,並要隔一段時間,換一些新的玩具),可以每天讓孩子立姿看些美麗的圖畫、掛曆或商場的廚窗、街上的廣告等,並有聲有色地給孩子講解。讓孩子面對面看著成人表情和口形與成人“交談”。常使孩子品嘗飯菜水果的不同味道、及時補充蛋、奶、水果汁、蔬菜汁、魚、肉等。食前有意讓孩子嗅到各種香味。多領孩子接受陽光沐浴、聞沁人心脾的花草芬芳、觀自然的藍天綠樹、聽鳥語蟲鳴、觸摸各種無危
險的物質。對一歲內孩子在醒覺時,抱起他拍拍搖搖、輕輕撫摸他的皮膚。對會走以後的孩子,可以帶他到沒有危險的各種地方,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感知、擴大認識領域。
所有這些作法是為增加對各種刺激的感受,使機體有豐富的早期感覺經驗,隨著各種感覺機能的迅速成熟,使孩子學會通過各種感覺綜合認識事物。這有助於將來對人對事物的全面準確的認識理解,也可以避免出現“感覺統合失調”。
2.以言語訓練為先導,促進智慧型的全面發展 語言是人際交流的工具,嬰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心理發展的過程。3歲以內是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關於兒童語言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已經做過大量細緻的工作。蘇聯學者認為:對兒童越注意,兒童聽到周圍人的言語越多,第二信號系統方面的暫時聯繫發展得越快。因此父母要常與孩子講話。一般是從嬰兒3、4個月開始,教孩子發音、逐步增加到稱呼、問候等各種單詞,然後教一個名詞(或代詞)加一個動詞的簡單句,如“寶寶吃”、“小貓跑”等,再根據孩子的掌握程度慢慢增加難度。可以選兒童感興趣又壓韻的兒歌、小詩等教孩子。也可以講小故事。可以利用“催眠記憶法”在孩子睡前的淺睡眠時期,緩緩輸入與他生活相關的各種辭彙。也可以在嬰兒醒覺時讓他看到大人的口型,慢慢引起孩子對談話的興趣。應該從開始就象孩子懂事那樣與他常說話。但切忌說得太多、太難。避免孩子失去興趣,甚至導致口吃。一個較早掌握語言的孩子,其思維活動和整個心智都會得到促進。
3.注意嬰兒情緒和性格的培養 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從胎內就逐步建立。這種依戀的建立有助於孩子形成安全感和對人的信任。如果2歲以內的孩子因母親工作太忙或出國、調工作等原因沒能建立起母子依戀,父母一定設法使其儘快彌補,如到3歲仍未建立這種依戀,就可能造成兒童情感或個性發展方面的問題或障礙。另外,對嬰兒充滿好奇的“危險”舉動或表現出的“不聽話”,要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恰當的引導。一定不要嚇唬孩子;更不要打罵。對孩子不小心摔倒或擦破皮流血,家長都不要表現出緊張。可以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告訴他塗一點藥水就會好的,以後多注意就行。這樣孩子將來遇到其它困難挫折也不會驚慌、緊張。對嬰兒學說話時偶爾接觸到罵人等髒話,覺得說著好玩時,家長一定不要大驚小怪。可以嚴肅地告訴他這樣不好,並很快轉移孩子的注意,逐漸“淡化”。以免因父母的暴跳如雷,反而對孩子的這類不良行為形成了強化。
4.嬰幼兒的學習形式是玩 高爾基說:“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因為嬰幼兒時期有意注意時間很短,尚未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又有極強的好奇心。這時只能通過發展較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思維來認識他周圍的世界,不斷發展無意想像和再造想像。事實上成人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也正是在積累了大量遊戲經驗的基礎上才發展起來的。所以兒童教育家告訴我們:玩是兒童的天職。小時候沒有充分玩過的孩子,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包括現在心理諮詢中常見的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現象,也被專家歸因為:主要是都市化和小家庭的現代生活模式剝奪了孩子與同齡孩子一起下水、上樹、玩沙子、和泥等接近自然的遊戲才導致的。
因此對嬰幼兒進行早期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寓教於玩。當孩子有興趣在戶外摸爬追打的時候,可以引導或帶領他們玩些有利於肢體雙側協調運動、鍛鍊平衡和靈活性的活動。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在基本遊戲及規則之後,儘可能放手讓他參加小朋友的遊戲。在遊戲中,孩子們會有許多想像、創造。通過遊戲,孩子能在自然的情況下充分發展智力,同時學習與他人交往、學習相互謙讓、學習共同遵守規則……,這些都是將來接觸社會時必須掌握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有充分的玩的機會,可以得到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各種訓練。同時對預防某些心身障礙和心理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以成人的學習形式來教兒童,只能引起孩子對學習的逆反,導致不愛學習。
5.嬰兒期的培訓要與胎教銜接 現在已經有許多孩子經過胎教訓練。因此生後的教育要注意與胎教的連續性問題。再好的胎教訓練,如果沒有出生後的不斷強化,已經形成的條件反射也會逐漸消退。
對嬰兒的早期教育同樣要根據孩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感覺及本體平衡覺的迅速發展,給予足夠的相應刺激。如常聽孩子在胎內已熟悉的胎教音樂。經常重複胎兒時的親子對話內容,並不斷更新內容。雙手扶著孩子腋下助其跳起或做“散步”,以鞏固“宮內散步”,可以使生後無意識的踏步,儘早轉為皮層的、有意識的踏步行為。而這些如果不在孩子出生後不斷強化,不久就會消退了。所以胎教的效果要鞏固,不可能一勞永逸。但具體做時,父母也不必很緊張、很累。只要在帶孩子玩時有目的的做就可以。
6.父母身教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好象一架攝像機,把父母的言語都一一記錄在心。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放映”出來。父母要意識到這一點,主動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家庭氣氛,想讓孩子將來豁達開朗,自己就不能斤斤計較、對人尖酸刻薄。要讓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先得做出榜樣。心理諮詢中常見有些來反應孩子緊張、焦慮的家長,表現得比孩子更加緊張。因此,對模仿力強、暗示性也高的幼兒進行早期培訓,最有效的辦法是父母以身作則。包括互敬互愛、對人生和社會的正確認識、言行一致、父母態度的一致、不斷克服自身的缺點和不良習慣、積極進取、勤奮、熱情等都是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作出表率。而父母互相猜疑、怨恨、吵架甚至離異,將給孩子的幼小心靈投下陰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7.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幼兒期的情感與嬰兒期接近,具有易變性特點,不善於自己調節。但隨年齡的增長,在幼兒晚期已經發展起一定的控制能力,並出現了高級的社會性情感。因此幼兒期的情感發展是隨環境和教育發生著迅速改變的。他們喜歡看卡通片、崇拜英雄、欣賞美的東西。這時候父母通過引起幼兒情感體驗的事物因勢利導,可以幫助孩子建立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和穩定的情節。幼兒期也是人一生個性形成的關鍵期。一些不良的環境因素或父母的教育失誤,都可能形成某些情節,影響孩子個性的發展或造成一生的不幸。首先,父母會發現,3歲以後孩子就出現了獨立的願望,開始自行其事、心理學上稱之“第一反抗期”。這時家長不可對孩子強行治“倔勁”,以免形成“逆反”。要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實踐。同時給予必要指導。在孩子因沒經驗或不小心弄錯、弄壞了事情時,要給予寬慰,鼓勵他總結經驗教訓,繼續實踐。當孩子受到挫折失敗時,要及時表示理解和支持。比如孩子為同情接近一個沒朋友的小孩而被其他孩子孤立時,要肯定他善良的同情心,同時教他一些方法,使之既不失老朋友,也結交新朋友。幼稚園的孩子有時還分不清想像與現實的區別,說話與事實不符。這時不要輕易說孩子“說瞎話”“撒謊”。那樣有礙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有時孩子也會把別的孩子或幼稚園的玩具帶回家,因為他們對所有制觀念還沒有明確的理解。出現這類事一定要及時教育,態度要平靜、嚴肅,曉之以理。很快孩子就會明白道理。現在的獨生子女智力水平一般都較高。但由於缺少同齡孩子的密切交往,會出現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出去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更多積累交往經驗。這對以後適應社會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