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現象
對於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電視劇同一題材扎堆之積弊,業內和媒體人士用“××年”呼之。
紅色經典
自從紅色經典劇颳起一股收視旋風后,許多製作公司紛紛效仿,一大堆紅色影視劇就扎堆出現在螢屏,呈目不暇接之勢。當然紅色劇並不等於就是經典,最風光的、讓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仍然還是當年的《激情燃燒的歲月》。
歷史劇集
隨著《康熙王朝》、《漢武大帝》等劇的熱烈受捧,浪費人力、物力、財力的歷史劇就開始洶湧而來。可不是所有的歷史劇都有好收成,很多都是費力不討好,像《貞觀長歌》。不過,同樣是唐朝那點事,《大唐芙蓉園》則很有觀眾緣,大概是因為趙文瑄和范冰冰這樣的俊男美女。
偶像套路
偶像劇之所以稱之為偶像劇,是因為裡面有偶像,賞心悅目。其實偶像即便放到紅色劇和歷史劇中仍然是為電視劇大大增分的。可是這並不等於演偶像劇的就是偶像級別的。
金婚熱
2006年,張國立、蔣雯麗之《金婚》熱播,一股“金婚熱”席捲螢屏,遂成“金婚年”。
潛伏年
2009年,《潛伏》把諜戰劇推向了潮頭,“潛伏年”又成了共識。
名著之年
2010年一開年,“三國”《紅樓夢》輪番殺到,接踵而來的“西遊記”和“水滸”又要迅速上檔,“名著年”似乎要概括2010年。
特點
本土化
中國對外國劇的“克隆”演變至今,已經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借鑑然後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
2000年以來,台灣的偶像劇正慢慢崛起,克隆韓劇兩男追一女、女主角患病等情節的台灣偶像劇《薰衣草》、《雪地里的星星》卻贏得了大量觀眾,捧紅了一個個新人演員,因為他們的克隆作品是模仿而不是抄襲,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在故事中加入新意,在細節設計上更本土化,這種模仿但不抄襲的誠意打動了觀眾,帶動觀眾和作品一起成長。
雷同
經典劇中類似的情節被一再演繹,類似的結構被一再套用。然而從商家的觀點來看,被冠以“中國版XXX”的電視劇確實有著穩定的市場,有著成功的珠玉在前,人們不可能不想看看其兒子女兒、弟弟妹妹會長成什麼樣。二從收視率來看,就好像一部《還珠格格》救活了無數的格格,雖然在表達方式上驚人雷同,劇情冗長而無聊,但君不見幾年前的台灣百集長劇《懷玉公主》在春節期間在上海播放時仍能高居收視率的榜首。
在《還珠格格》之後,《格格要出嫁》、《十三格格》等大小“格格”相繼出爐,劇情上毫無新鮮感,既無港台劇的時尚感,也找不到內地劇的本土意識,創作者明知道是在欺騙自己的創作感覺,但依然在收視率的強烈刺激下繼續編造一些很幼稚的“藝術品”。
背後原因
涉嫌抄襲
21世紀初美國的季度單元長劇開始在中國走紅,國內電視人對偶像劇的克隆也“蔓延”到種種現實題材的電視劇,一部《反恐24小時》竟可以在內地生出《危情24小時》、《非常24小時》等多種“24小時”,而一部《急診室的故事》也有香港的《妙手仁心》、內地的《永不放棄》等多個版本,國內製作人還將如此種種驕傲地稱為“中國版XXX”。
功利思想
2009年全國衛視播出電視劇的時間占據了總節目時長的34%,而地市級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更甚,“領銜”者已占總節目時長的八成,“殿後”者也已經過半。
今朝乃趨錢趨利時代,電視劇吸引了眾多看客,其價格便水漲船高,甚至可以用“飛速增長”狀之,幾年前幾萬元一集現已飛漲至近200萬元一集,最新版《西遊記》一“開盤”,單集售價竟超過300萬元。
“趨錢趨利”,影視劇價格暴漲,圈外投資人紛紛“觸電”,又出於“財‘狼’”本性,競打“短平快”戰略,製作商隨之“十分功利”起來,主創們在劇本上下的功夫只能越來越少。啥題材火就拍啥,甚角紅就“追”誰,關雲長孫悟空白娘子們,遂蔚為大觀矣。
觀眾反響
回到影視圈。對此種泛濫,大部分觀眾的反映是“一點就是‘老面孔’,一點就是‘克隆劇’,誰愛吃餿飯、折籮?煩死了!”
當下,“克隆劇”過濫過多招致反感的聲音可以說是如雷貫耳。即使是作為某幾位明星的擁躉,對於這明星飾罷關公又演楊家將再扮楊子榮,像“當紅炸子雞”一樣,在螢屏上晃來晃去,他們也照樣要大吐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