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潘德列茨基生於波蘭東南部克拉科夫附近的德比卡,幼年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的慘痛場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58年從克拉科夫高等音樂學校畢業後留校任教。1973年至1978年又在美國耶魯大學任教。20世紀90年代末以後,他經常到中國訪問演出,並擔任中國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他是20世紀先鋒派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其是微分音樂。但是從70年代末期起,他轉向了“保守”的、帶有浪漫主義特徵的風格。
音樂作品
潘德列茨基作為先鋒派作曲家,做過很多驚人的嘗試。他經常要求樂手用非常規奏法在常規樂器上奏出新式音響。他的特色音響包括了 微音劃奏和 密集音簇,但他從未因此而放棄音樂的旋律性和情感深度這些“傳統”要素。例如在論及他1966年的作品路加受難曲時,潘德列茨基曾說道:“如何形容這部作品並不重要,說它是傳統的,是先鋒的,都不重要。對我來說它就是我的真情流露,這就足夠了。”他從70年代末的第二交響曲“聖誕”開始,回歸傳統的趨勢更為明顯。甚至有人認為他是“新浪漫主義者”。潘德列茨基作品中的宗教意識十分濃重,情感亦相當強烈。不少電影曾借用其某些作品作為配樂,例如2007年的波蘭電影《卡廷慘案》。
重要作品
為52件弦樂器而作的《廣島受難者的輓歌》(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作於1960年,此曲是潘德列茨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成名作,屬於相當激進的作品。
《路加受難曲》(St. Luke Passion),作於1962~1965年,這是潘德列茨基早年的一部重要的宗教音樂作品。
《波蘭安魂曲》(Polish Requiem),作於1980~1984年,但潘德列茨基曾多次修訂這部作品,包括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逝世之後的一次。
第二交響曲“聖誕”,作於1980年。
第七交響曲“耶路撒冷七道門”,有人聲,作於1996年。
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變形”,作於1992~1995年,為小提琴家安娜-蘇菲·穆特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