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宗教
克欽邦人口以克欽族為主體民族,約36萬,邦內還雜居有撣、傈僳、漢族、阿依、臘西、央宛、瑪魯、格堵、格蘭、摩些等少數民族,還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僑民。克欽族主要信仰是佛教和基督教。中國少數民族景頗族和克欽族是同一民族。男人喜穿黑色對襟上衣,下穿圍布或短褲並配刀於身上。婦女一般穿黑色短衫和花圍裙。
歷史
克欽邦被人們稱為“緬甸的北大門”,1948年緬甸獨立後,根據1947年的“彬龍會議”決議,緬甸政府正式將密支那和八莫兩個縣劃出,建立了克欽邦,邦首府在密支那。每年1月10日為邦慶日。
1947年緬甸各邦向英國爭取獨立,同年翁山將軍依據彬龍協定同意將克欽邦、撣邦等地,劃為自治區。
克欽邦北部18世紀起曾為中國領土,包含江心坡地區、坎底地區、胡康地區,但在20世紀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放棄該地區主權,故劃為克欽邦領土。
1962年出現克欽獨立軍和克欽獨立組織,除了主要城鎮和鐵路沿線外,克欽獨立軍可說實際控制了克欽邦,對外貿易主要是走私玉和毒品到中國大陸。
1994年與緬甸政府簽訂和平協定,允許克欽獨立組織可以控制克欽邦,但仍有少數克欽邦獨立軍和克欽獨立組織的成員仍不滿意,因此目前克欽邦的政局仍不穩定。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克欽邦位於緬甸最北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相接壤、與緬甸的撣邦和實階省相連,位於北緯23度45分和28度31分及東經95度45分和98度45分之間,面積為34379平方英里。
地形地貌
全邦地勢北高南低,有四條南北走向的山脈,自東而西分別是高黎貢山、江心坡、枯門嶺、那加山。四條山脈之間奔流著三條大河,即恩梅開江、邁立開江、塔奈河,都屬於伊江水系。
北部山區有許多河谷平原,最大的是胡康河谷,面積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自密支那以下,盆地漸漸拓寬,呈現出一馬平川的景象。
密支那以北為高山深谷地,有孟崩山、仙糯山、高黎貢山,海拔多在2000米—4000米之間,北部最高峰達5887米。邦內有邁立開江和恩梅開江兩大江河,谷深坡陡,多為熱帶雨林覆蓋。山地人煙稀少,除密支那往北至葡萄有公路外,交通比較閉塞。密支那以南地區多為高山森林。
克欽邦有戶拱、孟拱、孟養、密支那和八莫等谷地,地勢低平,多水稻田和沼澤地。連線緬北和緬中、緬印的重要交通線均由這些谷地通過。
氣候
由於克欽邦位於北回歸線以北,南部屬溫濕氣候,而北部則屬寒溫帶氣候。北部山脈常年積雪不化,低海拔地區夏季平均氣溫為華氏80度,冬季平均氣溫為華氏60多度。雨季雨量充沛,冬季雨量很少,八莫的平均降雨量約60英寸,密支那的平均降雨量約80英寸,最北邊葡萄的降雨量為180多英寸。
城鎮
克欽邦共設密支那、八莫和葡萄三個縣和18個鎮區。
八莫為緬北政治、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克欽邦的一大重鎮。位於伊洛瓦底江和太平江匯流的右岸,地當水陸交通要衝,距中國隴川縣章鳳鎮99公里。八莫水路南通曼德勒,北抵密支那、孟拱、加邁;公路可達中國怒江州的片馬與緬甸最北端的孫布拉蚌。八莫附近的伊洛瓦底江寬800米左右,全年可通航。全市人口約7萬人。
葡萄鎮為一盆地,是緬北最北端的一個鎮。南北長約56公里,東西寬10至15公里。除至密支那有簡易公路外,有馱運路和小路向東、向北至我境怒江洲的福貢、貢山和西藏的察隅等地,及向西北至印度阿薩姆地區。人口近5萬人。
孟拱為一谷地,是緬北一交通樞紐,長約65公里,寬5至18公里。孟拱距密支那鐵路長約60公里,有通往加邁和拉班的公路。孟拱一帶地區是緬甸玉石的主要產區。人口有835萬餘人。
孟養谷地,長約140公里,寬6—12公里,密支那至曼德勒的鐵路由此通過。孟養東北地形平坦,多為稻田和甘蔗地,西南多為丘陵地,周圍全為柚木林所覆蓋。人口6.3萬餘人。
人口民族
人口
克欽邦約120萬人,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里約34人。其中山區人口密度更小,平壩人口密度較大。在平原較集中的八莫和莫拱鎮每平方英里的人口密度為100到100人以上。
民族
居住在克欽邦的民族均為克欽族及其支系、撣族、水泰族和緬族等。大部分克欽族聚居在克欽邦以北地區,緬族和撣族及其支系大部分聚居在曼德勒和密支那的鐵路沿線,伊洛瓦底江流域及葡萄盆地也有部分撣族及其支系聚居,克欽邦的最北邊有為數不多的藏族居住。
交通
航空:密支那機場、八莫機場、葡萄機場。
公路:滇緬公路、中印公路。
鐵路:曼密鐵路 (曼德勒到密支那的鐵路)。
內河航運
內河航運主要通航河道為伊洛瓦底江,從密支那至八莫,全長169公里,河寬400至800米,洪水期可通航小輪船。八莫至曼德勒,長510公里,河寬800至1500米,全年可通航400噸以下的輪船。
經濟
工業
克欽邦工業較落後,現僅有一些碾米廠、鋸木廠、製糖廠和捲菸廠等。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已收歸國有。克欽邦內的南木底和沙莫兩個國營蔗糖廠平均年產糖600至700噸。
有幾座小發電廠,總發電量304萬度,全邦已有15個鎮區和15個村組使用電力照明。在密支那、八莫等城市,商業開始發展。
農業
農業以稻米為主,有70%的可耕地,其他作物為高粱、玉米、甘蔗、油菜等。
特產
克欽邦生產的翡翠和柚木是主要經濟來源,翡翠分布於漢巴、龍欽等地,柚木則分布於八莫、密支那。但由於最近柚木盜採相當嚴重,使克欽邦政府蒙受相當大的損失。
礦藏
北部山脈為古生代變質岩構造,南部山脈為中生代和新生代岩石組成,有玉石、琥珀等部分寶石和黃金等礦藏。
旅遊觀光
伊洛瓦底江
伊洛瓦底江鋼橋是中國上海援建的工程,是緬甸的第三大橋。過橋後便進入克欽邦首府——密支那市區。她是緬北的鐵路終點站和公路、水路、航空樞紐。她安詳地坐落在伊江西岸的江堤下,緬人稱其為密支那,原來密支那是緬語,意為“大江邊”。
跑馬堤是早年沿江而築的一段約莫兩公里長的江堤,當年喜愛遛馬的英國紳士將其當作跑馬道而已。這裡是觀賞伊江風光的“好望角”,既可窺林中江上紅日升,又可睹伊江一瀉千里之壯觀,還可以賞長堤下的街區美景。從跑馬堤拾級而下,是彎莫渡口,江邊泊著十多艘機動船,有客輪也有貨輪,北可通敏宋等地,南可達八莫、曼德勒和仰光等地,並可直通印度洋。
臥佛寺
密支那光復戰役,中美聯軍共擊斃日軍3400人,俘虜70多人;在那場血戰中,一個名叫坂口睦的福岡士兵逃離虎口,成為為數不多的日軍倖存者。晚年他捐款新建了這座為日本侵略軍超度亡魂的臥佛寺。大殿中的臥佛長30.5米,高4.75米,寬7.56米,是僅次於仰光的全緬第二大睡佛。寺門東側豎著2001年11月12日立的“招魂之碑”,碑文大意是為二戰期間在拉孟(臘勐)、騰越(騰衝)、密支那等地被打死的日軍招魂。
目瑙祭壇
1958年密支那修建了永久性的目瑙祭壇,嗣後每年都在這裡舉行全邦性的目瑙會。目瑙埸建在江邊,埸地寬闊,設有西門和北門。兩門頗有民族特色,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門枋是一對象牙抬著一扇鋩,兩側是四根交叉的雌雄目瑙柱,門衛是兩位手持長刀和梭鏢的克欽先民武士。目瑙祭壇與德宏的大同小異,德宏的是四根直立的雌雄柱,中間是兩把雌雄刀;密支那的是十根交叉的雌雄柱,中間有一根橫桿固定其交叉部位。其共同點是基座均為犀鳥,雌柱上繪的蕨葉藤和雄柱上的三角圖案相似,中間兩根雌雄柱頂端各繪著月亮和太陽,南側建有祭鬼崗樓。目瑙柱北邊矗立著一座龐大的目瑙房,這是一所典型的克欽族現代建築,不僅氣派豪華,而且極富民族特色。尤其是陽台上的7根粗實巨大的中柱,繪滿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圖案,它象徵著克欽族由7個支系組成,在牛頭文化精神的引領下,克欽族將獲得新生。
飛鷹樓
飛鷹樓矗立在密支那東北郊的山崗上。登上這座密支那壩最高塔樓的頂層平台,涼風勁吹,暑氣頓消;憑欄遠眺,密支那城鄉風光一覽無餘。1877年基督教傳入克欽邦,1977年為紀念基督教傳入100周年,在這裡舉行了規模空前的目瑙會。1978年教會籌資新建飛鷹樓,至1993年才落成。飛鷹樓山下是緬甸第二大基督教培訓基地——弄朗基督教大學,現有教師20多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學生500多人。基督教雖是外來宗教,但今天的克欽人已離不開基督教。
三江口
敏宋北距密支那43公里,又叫“三江口”,是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的匯合處。敏宋是伊江的神來之筆,是克欽邦的精典景點。站在碩大的白體金塔前的草亭內,江風習習,俯瞰壯麗的三江口,頓覺胸襟開闊,思緒萬千。東邊那條叫恩梅開江,西邊這條就是邁立開江,兩江之間礁峭石奇,江水奔涌,在巨大的魚嘴石處交匯,合二為一,浩蕩南行,氣勢如虹。恩梅開江發源於西藏察隅縣境內,藏語叫“美爾東曲”;南下入雲南怒江州貢山縣境後稱獨龍江;進入克欽邦後更名為恩梅開江。邁立開江源自中緬邊境的大雪山南麓,其東邊是江心坡,西邊是枯門嶺。這兩條江的性格一陰一陽,一剛一柔,陰陽結合後,便成了緬甸的“天惠之河”和“母親河”。恩梅開江如同一條充滿野性的克欽漢子,受不了高黎貢山和江心坡的挾持,於是一路咆哮狂奔。克欽話稱恩梅開江為“恩梅卡”,意為“不可跨涉的河”。邁立開江則像一位花枝招展、溫柔多情的少女,體態婀娜,步履輕盈地從雪山聖地款款而來。“邁立”是一種紅艷的山花,“邁立卡”即為“花之江”。由於江水平緩,機動船可駛入“花女”美麗的胴體縱深處。沿途可見江岸邊停泊著幾台正在車水淘金的大船。兩岸有不少簡易工棚,皮膚油黑的土著人在烈日下採用古老的土辦法在淘金。江岸高處的林子裡躺著一條不寬的瀝青車路,七八家餐館一溜兒臨江而建,主打菜都是伊江特產——烤江魚。半肘長的江魚用竹籤串著烤熟,皮脆肉嫩,又香又甜,特別鮮美。
同中國聯繫
克欽邦同中國的關係極為密切,克欽邦境內的克欽族、傈僳族與中國雲南省怒江州、保山地區、德宏州境內的景頗族、傈僳族是跨國境線而居的同一民族,他們語言相通,習俗相同,交往頻繁,通婚、互市,親如一家。伊洛瓦底江(即中國所稱之大金沙江),發源於中國西藏昌都地區的察隅,南入緬甸,由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里處匯合而成,橫貫緬甸南北。伊洛瓦底江於八莫收納大盈江,於伊洛瓦收納瑞麗江。陳毅副總理生前所作《贈緬甸友人》的詩中寫道:“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彼此情無限,共飲一江水。”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中緬兩國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和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關係。
早在唐宋以前,中國人民就與克欽族人民和居住在克欽邦內的其他民族有交往。古代南方陸地“絲綢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從現今的騰衝、梁河、隴川一帶進入八莫等地,再從緬北克欽邦通往印度的。到了元、明、清三代,在經濟上與我國的關係更為密切,八莫和老光屯(八莫以南14餘公里處)兩地是中緬邊民從古至今貿易的中心。密支那以東的的昔董有兩條通道直通中國邊境,一條從騰衝經高田、猴橋和昔董到密支那,從中國邊境到密支那,全程約250公里;另一條經南甸、盈江和茅草地等地至緬甸的八莫,全程約225公里。這兩條通道從古到今均為中緬兩國的重要商道。另外,從盈江可至緬甸的當帛、甘道延、曼千、洗帕河等地;從隴川有路可通八莫和密支那;從怒江州的貢山、福貢、瀘水等地有馱運路及小道可通緬甸北部邊境的葡萄、孫布拉蚌、勞康、密支那等地。
衝突
緬甸有七個省和七個邦,七省的居民主要是緬甸的主體民族緬族,七邦是指克欽邦、撣邦、欽邦、克倫邦、克耶邦、孟邦和若開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自緬甸獨立後,政府軍與各邦追求更大自治權的民族地方武裝不時發生衝突。夾在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克欽邦面積大約8.9萬平方公里,在緬甸全國居第二,首府密支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二戰中,中國遠征軍和盟軍與日軍在此進行激烈的戰鬥。該邦資源豐富,《紐約時報》把它稱為“玉石與黃金之邦”。克欽獨立軍
組建於1961年2月5日,當時,緬軍中的一支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少數民族軍來到克欽地區,宣布成立了“克欽獨立軍”和獨立的“克欽政府組織”、“克欽政黨”,並實際控制了克欽邦。克欽獨立軍與政府軍於1994年達成停火協定,緬政府承認其為“克欽邦第二特區”,其轄區為位於緬甸克欽邦東北部,與中國雲南及印度的阿薩姆邦接壤,下設12個縣。
克欽新民主軍
除了克欽獨立軍掌握的“第二特區”,克欽邦還有克欽新民主軍控制的“第一特區”。克欽新民主軍是1989年10月由緬甸共產黨101軍脫離緬共另立門戶的武裝組織。現控制區約6000平方公里。
緬甸內部各武裝派別山頭林立給中國的邊境安全帶來巨大挑戰。與騰衝隔界相望的是緬甸的甘拜迪市。該地區名義上由緬甸軍政府控制,但緬甸的另外兩支武裝———克欽獨立軍和邊防軍也在附近盤踞。邊防軍又是由緬甸政府軍改編的三支少數民族地方武裝組成,其中就包括克欽邦第一特區的克欽新民主軍。儘管邊防軍在表面上歸順政府軍,但該武裝的首領並不願意為打擊獨立軍而損耗自身實力,因此三方一直以來都處於緊張的僵持狀態。
中國在緬甸的商業利益也受到挑戰。《紐約時報》稱,北京政府對緬甸爆發的這場戰爭沒有做出正式的聲明,但是分析人士說,中國官員希望看到戰爭得到解決,“由於這場軍事衝突,在該地區做生意的中國公司受到很大影響,中國顯然希望緬甸政府和當地的克欽族政權能夠達成和解,把地區發展做為優先任務。”而當地克欽族人則抗議這項工程。不過,有熟悉情況的學者說,事情並不是那么簡單。
自由撣邦網9日刊出的評論說,在緬共時期,中國曾直接或通過緬共人民軍給克欽獨立軍以支援。2011年,克欽與緬甸政府關係惡化以來,克欽獨立軍不是與中國溝通,而是拿中國在其境內的投資來要挾中國,克欽獨立軍不能看透西方反華勢力的用意,和西方反華勢力一唱一和,反對中國承建的密松大壩。本來克欽在地理上有和中國搞好關係的優勢的,中國在其境內投資電站,石油管道通過其境內等等,如果克欽獨立軍能處理好這些事情,既能提高自己的收入,也能和中國搞好關係,但由於克欽獨立軍處理不當,把優勢弄成了劣勢。
緬甸行政區劃
省 | 首府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 | 鎮區數 |
伊洛瓦底省 | 勃生 | 35 138 | 7,330,200 | 26 |
勃固省 | 勃固 | 39 404 | 5,581,300 | 28 |
馬圭省 | 馬圭 | 44 820 | 4,760,100 | 25 |
曼德勒省 | 曼德勒(瓦城) | 37 024 | 6,727,900 | 31 |
實皆省 | 實皆 | 94 625 | 5,663,200 | 37 |
德林達依省 | 土瓦 | 43 343 | 1,347,700 | 10 |
仰光省 | 仰光 | 10 171 | 5,836,200 | 45 |
欽邦 | 哈卡 | 36 019 | 541,900 | 9 |
克欽邦 | 密支那 | 89 041 | 1,327,700 | 18 |
克耶邦 | 壘固 | 11 733 | 247,300 | 7 |
克倫邦 | 巴安 | 30 383 | 1,553,100 | 7 |
孟邦 | 毛淡棉 | 12 297 | 2,470,400 | 10 |
若開邦 | 實兌 | 36 778 | 3,004,700 | 17 |
撣邦 | 東枝 | 155 801 | 8,461,500 | 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