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該級艦採用長首樓線型,首樓很長,一直延伸到了艦尾直升機機庫處,艦身細長,首部呈深V型,尾部呈圓形,首甲板末端明顯上翹且有外飄,顯示設計者在防止甲板上浪、保護武器裝備和提高適航性方面所做的努力,從艦體舯部到直升機甲板兩側有明顯的折角線。上層建築幾乎全部布置在首樓,整體上低矮的上層建築被一高聳的鈍頂金字塔式主桅和雙通道向艦舷兩側排煙的煙囪分隔成前後兩個部分,艦橋前的02甲板占據艦首大部分面積,且兩邊接舷,形成的平台專門用於安放艦空飛彈系統。全艦標準排水量5340噸,滿載排水量7130噸,比“肯達”級加大了近2000噸。艦長155.6米,艦寬16.8米,吃水6.2米。動力系統由四台KVN-98/64型蒸汽輪機加兩台TV-12型汽輪機組成,總功率90000馬力(66150千瓦),另外還有四台總功率2000千瓦的ASDG-500/1型柴油發電機和兩台總功率1500千瓦的TD-750型渦輪發電機,最高航速33節,經濟航速14節,續航力2400海里/32節和5000海里/14節,海上自持力15天,人員編制312人(軍官30人)。武器
艦首靠前布置兩座RBU-6000型“龍捲風-2”火箭深彈發射裝置,共配備RGB-60火箭深彈192枚;“龍捲風-2”的後面是02甲板,甲板前部安裝一套使用改進型ZIF-102發射裝置的“波浪”艦空飛彈系統,艦上共裝備兩套這種飛彈系統,另一套位於首樓尾部的上層建築末端,緊挨直升機機庫,總備彈量為64枚。“波浪”飛彈的後方兩側安裝兩部首次上艦的PK-2型雙聯裝140毫米箔條誘餌發射裝置,該系統備彈100枚,能同時干擾5~7枚來襲飛彈。艦橋的兩側是兩組使用KT-72型雙聯裝發射筒的“萼片”飛彈,I級上為4枚,且艦上無彈庫。煙囪後部兩舷,布置兩座PTA-53-1134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管內可裝10枚“浣熊-2”反潛魚雷或反艦魚雷。緊跟魚雷發射管的是兩門位於低矮甲板室上的AK-725型雙聯裝57毫米全自動艦炮。AK-725全炮重12噸,身管長為80倍口徑,單管射速每分鐘120發,射程12千米,射高5000米,初速度每秒1000米,最大俯仰角85°,彈丸重2.7千克。在首樓尾部的直升機機庫兩側安裝兩套RBU-1000“龍捲風-3”六聯裝火箭深彈發射架,兩套系統共備48枚RGB-10火箭深彈。“龍捲風-3”具有自動裝填功能,口徑為300毫米,長度1.8米,射程1000米
艦載機
Ⅰ級在艦尾設計了一個機庫,機庫內可停放一架卡-25直升機。直升機的上艦使該級艦成為蘇聯海軍首級可獨立作戰、無需岸基飛機援助的艦隻。電子系統
艦橋頂部有一部制導“波浪”飛彈的“果皮群”雷達,另一部安放在兩門AK-725之間的平台上;主桅頂有一部“頭網C”;煙囪頂有一部MR-500“三角帆”,這是一種工作在D/E頻段的大型遠程對空搜尋雷達,最初於1959年服役,採用橢圓形狀拋物面反射體結構,由架在桁樑上的懸掛式喇叭饋源照射,天線背後有兩塊平衡翼片,它對中空飛機的作用距離為185千米,對高空飛機的作用距離為370千米。“頭網C”下面的小型前支平台上有一部MR-212/201“伏爾加河”導航雷達,這種雷達除導航外還用於監視近海情況,外形是鈍角形橢圓拋物面反射體,作用距離46.5千米,從1985年開始取代“頓河”系列雷達;“伏爾加河”再下是制導“萼片”的巨大“雙杓”;主桅側面各四個大型的圓形外凸式球形裝置是MR-403“邊球”主動雷達干擾系統,其主要任務是干擾敵方的機載搜尋雷達,保護載艦不受敵方飛機的攻擊;四個“邊球”中間的主桅側面平台上各布置有一部“柱網”雷達;主桅中部前置平台上上大下小的兩個底部相挨的長筒形物什是MRP-15-16“灣”電子干擾裝置,“雙杓”雷達平台後部的主桅兩側是MRP-11-12電子干擾裝置;主桅頂部“頭網C”雷達後面高細的小桅上,從上到下分別是“高桿”敵我識別器、“鬱金香”、“石墨”、R-613通信天線等。
最後,在煙囪中後部平台上有兩部控制AK-725火炮的MR-103“皮手籠”火控雷達。部分加裝了AK-630近防炮的艦還在SS-N-3B飛彈的上部平台上增加了兩部“低音帳篷”雷達。
“克列斯塔”Ⅰ級使用MG-312“大力神”聲吶和MG-311“維切格達河”聲吶。
使用情況
艦名 艦隊 開工 下水 服役 退役 備註佐祖利亞海軍上將 北方 1964.7 1965.10 1967.10 1994.9 1986.10調入波羅的海艦隊
海參崴 波羅的海 1964.12 1967.8 1969.9 1991.1 1969.10調入北方艦隊。1970.2調入太平洋艦隊
德羅茲德海軍中將 波羅的海 1965.10 1966.11 1969.1 1990.7 1975.4調入北方艦隊
塞瓦斯托波爾 北方 1966.6 1967.4 1969.10 1989.12 1980.2調入太平洋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