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誘導

光誘導是生物學名詞。通過對固體表面親水性作用原理的分析,提出“納米TiO2薄膜本身就具有良好的親水特性,並建立了TiO2薄膜光誘導超親水性的作用模型,分析了影響光誘導超親水性的主要因素。

W.J.V.Osterhout(1871-1964年)和A.R.C.Hass用石蓴(Ulva)第一次觀察到光合作用的光誘導現象,即從黑暗中轉到光下時光合速率由低到高逐步達到穩定的過程。
當把光合機構,如葉片、葉肉細胞、原生質體或葉綠體從黑暗中轉移到光下,或從弱光下轉移到強光下之後,它們的光合速率在經過一個或長或短的逐步增高過程之後,才達到一個穩定的高水平,也就是穩態水平。這個現象被稱為館合作用的光誘導現象,這個過程稱為光合作用的誘導期。
光合作用誘導期的長短差別很大,短的幾分鐘,長的可達1-2 h。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低溫、光照前較長的暗處理時間和過高或過低的無機磷濃度都會使光合誘導期延長。土壤水分虧缺或空氣濕度低時,光合誘導期也明顯拉長。而且,在這些條件下光合作用達到穩態後,即使僅僅施加短短5min的暗處理,再次光照後仍然需要通過一個較長的誘導期光合作用才能重新達到穩態。但是,在土壤水分充足和空氣濕度高的情況下則不然。
在光合作用研究中,二氧化碳吸收測定歷來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室內測定二氧化碳吸收時,要注意光合作用的光誘導期問題,在將植株或葉片從黑暗中轉移到光下或從弱光轉移到強光下的時候,測定前一定要在測定光強的光下照射一段時間(0.5-1h或更長),使被測定葉片結束光合作用的誘導期,達到穩定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