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和葉。
性味
苦,涼。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清肝明目,通便。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肝熱目赤,雲翳障目,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
採集加工
根、葉全年均可採收,根洗淨,切片曬乾;葉曬乾。
形態特徵
光葉決明,直立灌木,高1-2m。葉互生,偶數羽狀複葉,長約15cm;葉軸在每對小葉間有腺體,腺體圓形至線形;小葉4對,稀3對,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7cm,寬2.5-3.5cm,先端漸尖,基部狹楔形或楔形,有時偏斜,全緣,上面綠色,有乳突,下麵粉白色,有細凹點;側脈纖細。總狀花序生於上部的葉腋或頂生,多少呈傘房狀;總花梗長4-5cm,萼片5,不等大;花瓣黃色,5片,長12-18mm;雄蕊10,能育雄蕊4,花絲不等長;花柱內彎。莢果圓柱形,長5-7cm,果瓣略革質,2瓣開裂。種子多數。花期5-7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栽培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原產美洲熱帶。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通便,明目。主治感冒,角膜雲翳,慢性結膜炎,胃痛,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