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言語

《光影言語》,是(美)白睿文編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光影言語

謝晉 我一直希望貢獻最美好的東西……我一生的志業都希望經由我的電影。我的電影裡美好的東西,給予他們一些希望。

田壯壯 我自己老有一種感覺,風箏挺像中國人,中國人有時候很希望能夠飛起來,但又希望有人牽著他飛。離開這條線他反而飛不了……

陳凱歌 我覺得我所有電影的人物都是叛逆的,都是對社會懷疑的。都是對現存的環境挑戰的,其實在《霸王別姬》里,張國榮飾演的程蝶衣是非常典型的這樣一個人。

張藝謀 說心裡話,喜歡濃郁的顏色、強烈的顏色,我還真沒有什麼理論……是感性的選擇勝過理性的選擇……就是本能地喜歡。

候孝賢 當導演若不懂得編劇,基本上是吃虧的。變成只是技術上的,永遠要仰賴別人,那樣是很難的。你必須有想法、有結構,做導演一定需要這些。

楊德呂 我一直認為,電影或藝術本身,其實並不關聯到國族性,只關聯一件事,就是人性。對人類來說,電影提供了與生活經驗最貼切的東西。

李安 我總愛拿烹飪比擬電影。拍片像是在辦雜貨……越好的食材在手,拍出你要的電影的機會越大。剪接是當你下廚時,你必須忘掉你在想什麼……而不是把拍到的看成結果,那只是一部電影的烹調原料

許鞍華 他(胡金銓)覺得導演的工作是在陶冶觀眾,不過他也認為導演不應認定電影的首要目標是商業,即便它必須是商業的。這些都是我向他學到的最重要的事。

馬丁·斯科塞斯 我看到白睿文對當代華語電影有著極高的熱忱。而他似乎就是為這段歷史留下新頁的不二人選……這本著作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提供中國內地、香港及台灣(而非局限一處)的絕佳寫照。

大衛·波德維爾 白睿文與這些電影工作者極為珍貴的互動。以及他對中國文化和華語片歷史的深厚學識,使他得以對這些主要創作者有尋根究底、洞見非凡的描畫。

內容簡介

眾聲多元的藝術寫照, 華語電影的輝煌記錄。

美國當代新秀學者對當代兩岸三地二十位華語電影要人的深入訪談

大陸:謝晉、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張元、王小帥、賈樟柯、李楊

台灣:侯孝賢—朱天文、楊德昌、吳念真、李安、蔡明亮、張作驥

香港:許鞍華、關錦鵬、陳果、陳可辛、陳耀成

這部傑出的訪談錄,以探究各位華語電影工作者的重要作品為主,關注他們的成長歲月和美學追求,兼及藝術、商業和政治之間複雜交纏的關係,並展望全球化大背景下華語片的未來。在作者的精心準備的提問中,“第五代”、“第六代”、“台灣新電影運動”、“香港電影新浪潮”……這些華語電影“最好的時光”,如草蛇灰線,浮現在更寬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之上。這本集子將為當代華語電影世界最傑出的一些導演的想法和理念提供第一手資料。

作者簡介

Michael Berry(白睿文),1974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東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華語文學、電影、流行文化和翻譯學。著作包括Speaking in Images:Interviews with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akers(2005),《痛史: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A HistoryofPain:Trauma in Modem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2008)與《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XJiaZhangke’SHometown Trilogy.2009)。中英譯作包括王安憶《長恨歌》(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2007)、余華《活著》(To Live,2004)、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Nanjing 1937:A Love Story,2003)、張大春《我妹妹》與《野孩子》(Wild Kids:Two Novels About Growing Up,2000).現正在進行舞鶴《餘生》的英譯。

目錄

中文版自序

謝辭

內地

謝晉 電影創作六十年

田壯壯 放風箏的盜馬賊

陳凱歌 歷史革命的反叛電影

張藝謀佻達飛揚的色彩

張元 在電影的桑拿里的出出汗

王小帥 禁拍中國

賈樟柯 捕捉轉變中的現實

李楊 中國電影的希望?

台灣

侯孝賢 與朱天文 文字與影像

楊德昌 幸運地不幸

吳念真 在文化殖民的陰影下書寫台灣

李安 電影的自由度

蔡明亮 困於過往

張作驥 從邊緣拍攝

香港

許鞍華 影語年華

關錦鵬 從幽冥懷舊到身體欲望

陳果 香港獨立電影

陳可辛 泛亞洲電影的先驅

東耀成 最後的中國人

參考書目

書摘插圖

內地

謝晉 電影創作六十年

半個多世紀以來,謝晉一直是中國電影的一位真正先鋒,他在整箇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上扮演了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謝晉是富裕的上海會計師之子,在戰時的四川即參與話劇演出,一路成為中國屹立不搖,創作力最為豐沛的電影導演。他出生於1923年,1941年進入四川江安戲劇專科學校就讀,1940年代早期至中期即參與包括《黃花崗》在內的多部舞台劇的演出。1946年抗戰結束,謝晉回到南京國立戲劇學院繼續接受兩年的戲劇教育,學習導演。

1948年,謝晉由舞台轉到銀幕,他在大同電影公司任副導演,參與拍攝《啞妻》及《歡天喜地》等作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繼續以副導演的身份拍攝多部劇情片。雖然他很早即交出導演處女作,但直到1956年才憑《女籃五號》在中國電影界真正確立地位。這部影片探索中國兩代運動員不同的命運,是當時少數不以主流工農兵形象為主題的電影。這部電影同時標誌了謝晉拍攝女性電影以及著重刻畫強有力的女性角色的開始,這個興趣貫穿了謝晉的電影生涯。

在謝晉關注女性在現代中國命運的作品之中,1959年的《紅色娘子軍》和1965年的《舞台姐妹》稱得上是當代中國電影最為重要的兩部影片。《紅色娘子軍》追溯了吳瓊花(祝希娟飾)的傳奇故事,以及她從農奴,巾幗英雄,最終成為共產黨黨代表的轉變過程。這部電影獲得的成功也是傳奇性的:這個故事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表演形式,並且獲得1962年第一屆百花獎的最佳影片獎。而《舞台姐妹》則追蹤了兩個女演員在1930年代的經歷,雖然當時被貼上“毒草”的標籤,遭到嚴厲批評,但今天已成為真正的經典,被許多評論者視為謝晉的代表作。

“文化大革命”浩劫後,謝晉以一系列極為成功的電影確立了他作為第五代興起之前最受歡迎的導演的地位。包括《天雲山傳奇》,《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在內的電影都獲得了評論與票房的一致肯定,並以1986年改編自古華的茅盾文學獎得獎作品《芙蓉鎮》為巔峰。《芙蓉鎮》是迄今刻畫“文化大革命”最大膽、最敏銳的作品之一,劉曉慶與姜文…也因此片而綻放光芒。

謝晉的影響力所及,塑造了當代中國電影界的風景。他的電影風格通常被稱為“謝晉模式”或“謝晉情節劇模式”,1990年他甚至在上海創辦了戲劇學校。謝晉也發掘了多位當代中國電影的重要演員。好幾位中國內地最重要的電影明星都因主演謝晉的影片而奠定地位,《紅色娘子軍》的祝希娟即是一例。“文化大革命”之後,謝晉仍繼續培養有才華的演員,包括1977年出演《青春》的陳冲,隨後因《末代皇帝》(ne LastEmperor,1987)一片獲得國際讚譽,更近一點的,還有趙薇,她就讀謝晉的表演藝術學院,出演《女人谷》,之後在多部電視連續劇與電影中擔綱,包括《少林足球》(2002)、《夕陽天使》(2002)和《天地英雄》(2003)。

進軍國際的不只是謝晉的多位重要演員,在1980和1990年代,謝晉有多部電影在日本和美國拍攝,包括《秋瑾》,《清涼寺的鐘聲》和《最後的貴族》。1997年攝製的《鴉片戰爭》是當時中國電影史上投資最巨的電影,本片慶祝的是又一件國際性事件:香港結束英國殖民統治,主權回歸中國。《鴉片戰爭》是對總督林則徐抵抗鴉片輸入及背後的殖民力量的傳奇描繪。謝晉還有野心更大的計畫在籌備中,包括改編南京大屠殺期間納粹英雄約翰·拉貝(John Rabe)日記的大型製作。就在電影生涯六十年之後,謝晉依然創作不輟,持續拓展中國電影的疆域。

這次訪問於2002年12月27日進行,地點在謝晉的上海辦公室。

問:1949年之前您在上海和香港都生活過。能不能談談您的童年,還有成長過程中接觸過哪些電影?

我出生在浙江的農村。祖父參加過1911年的辛亥革命。國小三四年級時日本人入侵東北,製造九一八事變,1932年又建立偽“滿洲國”,扶植溥儀(1906—1967)的傀儡政權。之後又打到華北,占領北京,那時候叫北平。1937年,日本人打到上海,我念國小最後一年。我們那時候才十二三歲,我父親馬上把我們送回家鄉避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人來說很短,美國人是從自本偷襲珍珠港以後才參加大戰的,之前都在旁觀;但對我們來說是整整八年的時間,跟你這么一說你就知道了:我國小畢業那年戰爭開始,一直到念大學抗戰才結束。後來我父親調到香港工作,我們跟到香港。回來以後先到上海,再到四川省的重慶,當時中央政府遷到那兒,很多大學也都跟著政府搬到重慶去,我就到那兒念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