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779~831)

元稹(779~831)

穆宗即位後,以詩文為穆宗所知。 元稹初居官,勇於諫諍,彈劾權貴無所規避。 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元稹集》,附詩文集佚。

元稹(779~831)

正文

中葉詩人。字微之。河南洛陽人,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父寬,曾任比部郎中。稹八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十五歲明經及第。二十四歲以書判拔萃科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二十八歲時,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居第一,拜左拾遺。屢上疏議論時政,為宰相所憎,出為河南尉。後為監察御史。元和四年先後劾奏故東川節度使嚴礪等地方大吏的不法行為。宰相怒其不庇親黨,藉故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後徙通州司馬,移虢州長史。穆宗即位後,以詩文為穆宗所知。他在《連昌宮詞》里提出的“努力廟謀休用兵”的主張也深合穆宗之意,故很快由膳部員外郎轉祠部郎中,知制誥,不久又遷中書舍人、翰林承旨學士。長慶二年(822)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元稹初居官,勇於諫諍,彈劾權貴無所規避。經過十年摧折困頓之後,急於求進,與宦官知樞密魏弘簡相善,並陷入與李宗閔、裴度爭權位的鬥爭中。不久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大和五年(831)卒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任所。在任地方官期間,他比較注意民生,在同州曾令百姓自報土地頃畝以均平賦稅,在越州命屬吏組織百姓修築陂塘,春貯雨水,夏溉旱苗。
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所寫樂府詩有組詩《樂府古題》十九首、《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以及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等。或“寓意古題,刺美見事”,或直接揭露現實黑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情況。他與白居易為詩友,詩名相埒,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元和體。元詩傳入宮廷,妃嬪近習皆誦之,宮中呼為元才子。他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著名的元代雜劇《西廂記》就是根據它改編的,但思想內容有較大區別。傳世詩文集有《元氏長慶集》。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元稹集》,附詩文集佚。

配圖

元稹(779~831)元稹(779~831)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