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首次建園
1911年(宣統三年),興風道道尹越臣翼會同安東采木公司理事長程德元與自治會共商建園事宜,在商會總理王純熙,王筱東及全體會員支持下,籌款六千元,著手建園。三月動工,歷時三月而成。以後數年,幾經增修,終成大觀。公園落成,正值辛亥革命功成之際,安東開為商埠未久,民心煥然,百業俱興,公園遊人四時不絕,名人雅士多有題詠。一時間,元寶山公園竟成為“邑中之冠”。“九·一八”事變後,元寶山公園境況大不如前。
重建公園
為徹底改變公園面貌,讓元寶山公園成為最美邊境城市靚麗的一景,2007年,元寶山公園恢復建設工程啟動。規劃方案最初選址有二處,經市委、市政府優中選優,最後將公園入口確定在八道溝杏花村。
規劃方案確定園區面積76.21公頃,主景區面積8.53公頃。因元寶山公園修建之初就有鐘鼓,所以這次將重新擴建鐘鼓,使丹東能擁有全國最大的鐘鼓樓。
2009年“五一”期間,重修後的元寶山公園簡易開放,與廣大市民及外地遊客見面。在保持原有自然景觀的基礎上,新修的門區廣場、聽濤亭、秋爽亭、翼然亭、青松亭等令參觀者耳目一新。
山上新建了聽濤亭、秋爽亭、翼然亭、青松亭四座涼亭,三條登山園路、山門和噴水池。元寶山公園這座昔日名園將再現繁華。整座公園就像丹東市區的一座綠島,為這座秀美的城市增加很多新鮮的綠色與空氣。站在山頂,整座城市猶如浮在綠海中的島嶼,一條綠色的鴨綠江緩緩從城市東北方向伸向西南方向的大海,那就是黃海。也正因為如此,這片熱土也是北黃海岸邊的一顆璀璨明珠。
主要景觀
自然景觀
元寶山公園以西南麓腳下的“天后宮”諸廟宇為中心。入口,位於天后宮西。入園,有石橋一座,橋名“大同”。橋東北溪流之上,有一貯水池。池水自攔河堤壩上的三個龍頭形出水口噴出。遊人至此,莫不駐步。堤旁,設有各式小賣餐飲攤床。橋南,有一花園,園內建有六角亭形園丁寓室。園之四周遍植物、柳、松、藤、海棠、丁香、山玉蘭。園中花草萬紫千紅,菊花蒔弄尤具特色。園兩側,建有玻璃花窖。花園旁,大同橋邊,有鐵籠熊舍一座,熊舍旁,有一小鐵籠。兩籠內飼養黑熊、火雞(吐綬雞,市人稱為“外國雞”)各一隻,供遊人觀賞。過熊舍西上百十步,有精舍三間,“窗開四面,層宇宏敞”,周圍廣植杏樹,舍名“杏花村”。其東側,有一石階胡同,直達山下。胡同寬丈余,長約百米,名為”杏花村胡同“。杏林中,設多組石制桌凳,是遊人聚餐、雅士唱和的好去處。沿階東下,有一網球場,四周豎有鐵絲網,與林科中學實習苗圃相間隔。出網球場,有一橋,名“惠泉”。其旁有井一眼,水質清澈甘甜,遊人來此,多汲而飲之。攜帶水具,汲泉水而登山者也不乏其人。“惠泉”之名,似由此而出。惠泉橋則因泉而得名。橋南,有一荷塘。橋東北,有一“迎仙橋”,是天后僧眾汲水必經之處。其名“迎仙”,當取此意。過迎仙橋,東北又一亭,即“池心亭”,又稱“燕宜亭”。環亭有小池多處。亭北所置石桌凳做工精巧,頗具古風。離亭東去,登一土坡,即達運動場。場內鞦韆、浪橋、木馬、單槓等運動設施齊備。由此西下轉而北上,經火神廟,可至“且憩亭”。過亭西去,經“蟠橋”即至“蟠窟”。此處古木參天,冠蓋蔽日,巨石交錯,清幽至極。巨石多呈卵形,絕少稜角,或袒露,或半藏,石上皆有題刻。“蟠窟”旁即是橫亘山腰,斜穿茂林,全長一千四百餘米的馬路,由“蟠窟”折向西北,路側林木葳蕤。樹木以櫟、柞、松、槐、榆、桑為主,尤以櫟柞為多。至半山腰,可見“青松亭”茶室。每歲重九,軍、政、警、各界要員皆聚會於此,已成定例。
寧南踟邊,臨溝壑有一青磚鐘樓,內縣“大時辰表”一具,每逢報時,鐘聲悠揚,滿園皆聞。至此,山坡漸陡,草豐而樹漸稀,樹木多為板栗、山花椒、山里紅、榛子等低矮灌木、喬木。由鐘樓轉而向東南,上一高丘,即見“翼然寧”。亭外修有轉欄,兼作凳幾,供遊人供憩。北上,又一亭,稱“聽濤軒”。入軒,“憑欄俯瞰全市,遙望三韓,歷歷在目”。“鴨綠江流煙浩渺,風帆上下,亦一覽而無餘”。由此拾階而上,凡九十二級,有一平台,約五六十平方米,旁邊建有房舍三間,人稱“俱樂部”,專為健身習武所設。向上,有羊腸小道直達山顛。由“聽濤軒”向北,沿窄徑可達離中峰不遠處的“讀書亭”。這裡便是公園的最高處。登上山巔,可見山後懸崖壁立,石上苔蘚斑駁,映山紅叢生。每歲春風乍暖,映山紅迎風吐蕊,紅艷一片,也不失為一景。由山巔沿小路直向東南,即可見到一木亭,造型樸拙,俗稱“乘涼亭”。由此沿元寶山東南脊而下,即到達“天后宮”東面的小山崗。崗上建有一亭,四周遍植櫻樹,亭中立有建園紀念碑,上鐫《安東元寶山公園碑記》。碑文撰於辛亥農曆六月十五日,系東邊道署秘書馬超群代趙臣翼所作,蓬萊葛長所書。由此南下,西折至天后宮東側,即達公園出口。黃海明珠塔
“黃海明珠”廣播電視發射觀光塔屹立在元寶山公園海拔155米處,總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總高度138.1米,其獨特的造型與元寶山公園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道別致的風景線。電視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座為圓形,分為地下室、地上裙房、塔筒、觀光平台和天線塔架五部分。頂部的觀光廳為海藍色,穹頂呈半球形為玫瑰紅色,由猶如浪花的三條飄帶將其托起,象徵著美麗的丹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升起在黃海岸邊,因此冠名“黃海明珠”。
步入“黃海明珠”一樓共享大廳,立刻被兩側充滿藝術美感的浮雕所吸引,“水潤山靈”將丹東山川美景、人文歷史巧妙地運用浮雕的藝術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遊客面前。在塔筒72米處是380平方米的旋轉觀光廳(餐廳),可容納160人用餐。登上位於塔高78米處的露天觀光平台極目遠眺,丹東風貌一覽無餘。塔筒82米處是江南園林風格的茶室,遊客可以在品茗茶的同時盡情飽覽賞鴨綠江兩岸旖旎風光。
據介紹,“黃海明珠”的廣播電視功能已經啟用,作為丹東市區無線廣播電視傳輸和發射中心,發揮著廣播電視信號的傳輸與轉播功能,提高了廣播電視覆蓋效果。同時,作為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提升了丹東城市的文化品位。
走出黃海明珠塔,眼前是2600平方米的塔前廣場,依山就勢造景,鑲嵌在山石中的LED大螢幕,隨時播放丹東人文景觀,景中有畫,動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