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元夜 憶群從
愁里仍蒿徑 ,閒中更蓽門
青燈聊自照 ,濁酒為誰溫
隙月知無夢 ,窗梅寄斷魂
遙憐好兄弟,飄泊兩江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元夜:元宵、元夕,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夜晚。由於這一天叫上元節,所以晚上叫元宵。唐代以來,這天晚上就有觀燈的習俗。群從:猶言諸兄弟;從,堂房親屬,此指堂兄弟,也叫從兄弟。
②仍:再加上。蒿(hāo)徑:周圍長滿了蓬蒿的小徑;是用漢代張仲蔚典故。張仲蔚曾在平陵隱居,院子裡長滿了蓬蒿,高可沒人,只有一條小路可通。
③蓽門:語出《左傳》,同“篳門”,用荊條或竹子編成的門,一般指貧困的人居住的地方。
④青燈:光照青熒的油燈。貧者無燭,只用油燈照明,一點微光,青熒如豆;有時也指學子的讀書燈,所謂“青燈照讀”是也。
⑤濁酒:指劣酒。濁酒味薄,非貴人所享用。
⑥隙月:從窗戶的縫隙中透過來的月光。無夢:睡不著覺。
⑦窗梅:指梅花被月光照耀而映在窗紙上的影子。寄:寄託。斷魂:斷腸,悲傷到了極點。
白話譯文
本來就閒愁無聊,再加上院中只有蒿徑、蓽門,荒僻簡陋,這就更增添了我的愁苦。
此時只有青燈為伴,聊以自慰,兄弟分離,無人共飲,雖有美酒又為誰而溫呢?
窗外的月光透過小縫來窺視不能入睡的人,梅花映在窗紙上,用梅影來分擔我的孤寂愁苦之痛。
值此佳節之際,飄泊他鄉的我,思念著遠在他方的兄弟。
創作背景
這是范成大傳世的最早詩作之一。寫作的確切年代、地點已難考定,很可能作於吳中。作者生於南北宋之交,戰亂頻仍,幼經離亂,漂泊不定,故有“飄泊兩江村”之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元宵是燈節,在盛世都市中,親朋相約歡聚,飲酒觀燈,分外熱鬧。而詩人當時的情況恰恰相反,時經劫後荒涼,人處僻幽江村,兄弟飄泊離散,自己孤身索居,又逢元宵佳節,就加倍地感到寂寞無聊。這就不免要“憶”起“好兄弟”們來了。這首詩抒寫的便是作者的這種心情。
該詩體裁採用五言律,律詩的開頭兩句叫“起”,就是起頭;三四句叫“承”,就是承接。 “起”與“承”要連線得十分緊密,有時,甚至四句一氣貫下,這首詩就是按這一起承章法來寫的。先說自已貧居孤獨,閒愁無聊: “愁里仍蒿徑,閒中更蓽門。” “仍”與“更”同義,都是“加之”、 “再加上”的意思。 “蒿徑”、 “蓽門”都是說居處貧賤。閒愁不樂,再加上陋居荒僻,主觀心情和客觀環境都不好,如此度過元夜,境況之不堪,可想而知。元宵佳節應該是“歡”的,卻寫“愁”;應該是“鬧”的,卻寫“閒”;應該看到繁華的,卻只有荒涼。全從反面寫來。
“青燈聊自照,濁酒為誰溫”,是上一聯的繼續發揮,也是承接上聯而來的:孤燈自照,正寫出閒極無聊;杯酒獨傾,乃為了排遣愁悶。 “青燈”、“濁酒”也都與上聯寫貧居的“蒿徑”、 “蓽門”相適應。前面提到“愁”與“閒”,非元夜所該有的;這裡說到的“燈”與“酒”,卻正好是時節的特點,只不過都市裡的習俗是大家結伴觀彩燈、飲美酒,火樹銀花、情酣興逸而已。眼前,燈,只是青燈,酒,只是濁酒,人,只有自己一個,情況大不一樣。“聊自照”的“聊”字,頗有自甘寂寞的意味,不但寫出處境,也寫出自己的操守志趣來。 “為誰溫”,酒須溫熱了再飲,東坡有“半瓶濁酒待君溫”詩句,還有所待,可現在自己除了獨酌外,別無所望,所以只好作感嘆語了。兩句都寫孤寂,且是對仗,而造語自然多姿,情態自不相同。寫到這裡,遙憶兄弟這層意思,雖然還沒有說,但已經可呼而出之了。
五六句叫“轉”,就是轉折,猶如文章的另起一段。詩中,從寫自身感受轉到寫懷人: “隙月知無夢,窗梅寄斷魂。”透過窗予的隙縫,看到了月亮,唯有這月亮知道我今夜愁緒縈懷,不能成眠;月光在紙窗上映出了梅花的身影,我只有憑這梅影來寄託我憂傷的思念。古人習慣用“斷魂”、 “消魂”, “斷腸”等詞來形容憂思感傷之深。有這一聯“隙月”、 “窗梅”的景物點綴,詩才不乾枯,才顯得豐腴起來。景物好象只是即目所見,信手拈來,其實,是經過精心選擇安排的。詩人之所以要寫“月”,是因為元宵是月半十五,正是月兒圓的時候,月圓人不圓,必然觸景傷懷,所以接“無夢”,說睡不著覺。而且措詞也很有講究,倘若說“月照人無夢”,則嫌太平直;說“隙月知無夢”,則是月自窗隙窺看室內而知道人之不寐,以物擬人,不但曲折有致,還能傳達出自己此時此刻“除卻天邊月,沒人知”的意思來。詩人之所以要寫“梅”,是因為元宵正月,正是梅花開放的時候,而梅花在傳統中又往往與思念親人發生瓜葛。比如南朝梁時,陸凱詩: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就是以寄梅來安慰家鄉親人的。所以下接“寄斷魂”,在某種程度上,已暗示出“斷魂”的原因。
末了兩句叫“合”,就是總結、結尾。有時它對前面六句起個概括述明的作用,以喚醒全詩的主旨。比如此首就以“遙憐好兄弟,飄泊兩江村”來點明題意。讀者讀了這兩句,再回頭去看前面所述,那些詩句的內涵就都豁然明朗了:知道詩中所說的“愁”與“閒”是什麼性質的了,知道為何要感喟“聊自照”、“為誰溫”了,知道他元夜“無夢”、 “斷魂”的原因何在了。
在律詩中,這樣明述題意的詩句,有時放在開頭,有時置於末尾,視需要而定,表達的效果各有不同。那些開宗明義的,也許在結尾處,用景語宕出遠神,或者在前六句的基礎上,把詩意更推進一步作結,也都能利用結構的合理髮揮優勢。但象這首那樣。先暗後明,逐步引出主題,它能給人以從容溫婉,蘊藉有致、回味生津、顧盼多姿的效果。“兄弟”前著一“好”字,已見彼此自幼情親,更用“遙憐”二字,乃透過一層,由己及彼,忘卻自身處境之可憐,反為兄弟之飄泊自異鄉、不能歡度佳節而生悲。詩,看以平淡,實則深摯。全篇無一字說到“元夜”,卻又字字句句都從元夜生出。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劉逸生《范成大詩選》:這首詩開始兩句點出“愁”字;中間四句暗示這是元夜獨處懷人之愁;最後才說明所懷者是誰。層層逼近,有“圖窮匕現”之妙。
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姜劍雲《名家選集卷:范成大集》:懷人是古往今來亘古不變的主題,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之際最易引起親人彼此思念的情懷。范成大這首詠懷詩獨到之處在於頸聯擬人、尾聯兼寫雙方的手法。頸聯將“隙月”、“窗梅”賦予人的情感。為什麼寫月,因為此時圓月當空照,而兄弟卻四散分離,月圓人不圓,見景生情,倍增其愁苦;為什麼寫梅,因為此時正是梅花盛開的時候,並且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梅花又常常與思念親人相聯繫。選景典型,且運用擬人的手法。“尾聯“遙憐好兄弟”既寫出了自己對兄弟的懷念,也寫出了兄弟對自己的思念,感情真摯,情調溫婉蘊藉。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