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德育工作、勞動技術課、藝術教育均已形成特色,獲“雲南省學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雲南省中國小勞動技術教育先進集體”、“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等稱號。 學校既重視學生素質教育,又重視教師素質的提高。學生在國際、國內及地州舉行的物理、數學、化學、作文、美術、書法等大賽中屢創佳績,贏得榮譽。教師每年參加省、州級舉辦的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均有名列前茅的獲獎者。各科教師在省(部)級刊物及地州級刊物上發表論文190多篇,參加省級以上論著編寫或個人著作13本,有68篇教師論文獲省級以上獎勵。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刷新歷史紀錄,2004年榮獲雲南省一級高完中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估第十名,獲二等獎。近幾年來,允景洪中學中考升學率已保持在92%以上,高考升學率已保持在85%以上。
新的世紀,允景洪中學將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努力把學校辦成州內乃至省內具有一流設備,一流師資,一流管理,一流質量,校園環境優美,教有專長,學有特長,辦學特色明顯,社會效益顯著的現代化省一級一等高級中學。
2009年5月21日,四川成都軍區在允景洪中學舉行拄扎儀式,望向國防等大學輸送更多優秀學子。
發展歷程
1962年10月
景洪中學遷入初級師範學校後,原景洪中學的校舍(即現在的允景洪中學校址)劃歸允景洪國小作教室使用。不久,州工委決定籌辦工讀中學班。1963年,州文教科及州工委宣傳部通知允景洪國小教師王昭、王震和具體籌辦職業中學。1964年,附設於允景洪國小內的“職業中學”秋季招收第一班學生27名,1965年面向全州繼續招第二班學生(民族班)。此時,州文教科又為學校增派一名教師杜立根。為認真貫徹教育“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州工委決定“職業中學”與允景洪國小分離並更名為“允景洪半工半讀學校”。“半工半讀學校”開設語文、數學、幾何等基礎學科,以學習把握適用技術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上山伐木解板,做木工、做家具、做漆工,走“實踐出真知、實踐出人才”的辦學路子。州工委宣傳部長吳祥祉為了支持學校辦學,特地把自己的兒子送到學校讀書。1969年3月,兩個班(又稱兩個排)的半工半讀學生全部參加分配安排工作,他們成為景洪縣農具廠等單位的骨幹技術力量。同年,州軍管會指示允景洪半工半讀學校走毛澤東主席“五·七”指示的道路,並與州化肥廠(江北思茅化肥廠)實行廠校掛鈎。1969年5月7日,學校在州化肥廠正式上課,並將允景洪半工半讀學校改名為州“五·七”中學。
為了加強學校的師資力量,州文教科從景洪中學抽調李強(後為省教廳督導室主任)、李兆麟、童傳厘、周世瓊四位老師到州“五·七”中學任教。在州文教科的安排下,將學校搬遷到州化肥廠內,原校舍讓給景洪縣國小使用。隨後,州“五·七”中學成立革命領導小組,由王昭老師任組長併兼化肥廠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69年底,一批州級機關幹部得以“解放”,被“解放”的幹部楊宏勛同志作為革命領導幹部調到州“五·七”中學任學校領導(該同志1970年調思茅工作)。全校教職工11人,專任教師7人。從此,帶有濃厚“文革”色彩的州“五·七”中學,開始了她在艱難困惑中探索的歷程。
1970年5月
州“五·七”中學招收國中第四班學生。因學校茅草房教室漏雨而且嚴重破損,經請示後學校由州化肥廠遷回原學校所在地,景洪縣國小讓出使用的校舍。同時,州革命委員會把江北“樣板山橡膠試驗基地”劃撥給學校作“勤工儉學基地”使用。
1971年9月
州“五·七”中學招收國中第五、第六、第七班新生(第七班為民族班)。1972年州“五·七”中學開辦高中,招收了高一班學生(學制為兩年)。此時,由於景洪縣第一中學創辦,城區國小畢業生均被縣一中錄取,國中四班畢業後,生源不足,州“五·七”中學未能招錄國中新生,僅招高中1個班。
1973年9月
州“五·七”中學招收國中第八、第九、第十班新生,招收高中1個班新生。至此,學校發展到8個班的辦學規模(國中6個班,高中2個班)。有教職工17人,專任教師10人,在校國中生533人,高中生106人。1974年底,州委宣傳部長許錚同志代表州委在全校大會上宣布,州“五·七”中學更名為“西雙版納州允景洪中學”,於是結束了州“五·七”中學的歷史。
這個用毛澤東主席“五·七”指示命名的學校,開設的課程是毛主席語錄“天天讀”、工農業基礎知識、政治、數學、革命文藝等,實行的是開門辦學,開門考試;結合教學搞生產,聯繫階級鬥爭抓批判;突出的是無產階級政治,強調的是勞動;上課極不正常,更談不上什麼教學質量。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這所學校仍然畢業了16個國中班,為我州的勞動技術隊伍增添了一批新生力量。
州“五·七”中學階段,學校辦學條件十分簡陋,學校師生雖有痛苦的磨難,但也有成功的喜悅,留給學校和學生的是艱苦奮鬥的歷史足跡。老師和同學朝夕相處,結下了純真的師生情誼。在州化肥廠辦學時的頂班勞動,以工人為師;在半工半讀、全面開展勤工儉學的活動中,自己養魚、養豬、種蔬菜;在校園裡,師生自己打草排,砍林木蓋房子建校舍。學校師生融為一體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學會了生活,養成了自信、自立、自強的優秀品質。師生們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銘刻在西雙版納教育歷史的記憶之中。
1974年底
以“西雙版納州允景洪中學”稱謂冠名之後,學校以矯健的步伐,開始了她茁壯成長的歷程。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隨著時局的好轉,允景洪中學充滿了生機和活力。1980年被列入雲南省24所重點中學之一,學校的教學管理更為規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1994年允景洪中學被州政府確定為“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首批學校,為了促進學校的全面發展,學校制定了“三年發展規劃”並認真組織實施。在州委、州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一批州內的優秀教師被調入允景洪中學,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教育教學質量走在全州的前列,成為我州社會信譽較高的視窗學校。1997年,經省級專家評審組評定:允景洪中學進入雲南省一級完全中學行列。
2010年
“允景洪中學”正式更名為“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