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

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

《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是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儒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是儒家禮制經典。《儀禮》主要是記載婚喪、祭祀、朝聘、宴射等典禮中的禮儀制度;《禮記》側重闡明禮的作用和意義。《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特選擇《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中的重要章節,譯成現代漢語,並從倫理學、社會學的角度予以分析。為了適合讀者的閱讀口味,《儀禮·禮記:人生的法度》更以全新的版式風格,並配以精美的插圖呈獻給廣大讀者。

目錄

出版說明

前言

第一章 禮——文明的腳步

一、禮從何來

二、人獸之別

三、禮與儀

四、緣人情而制禮

五、不變與可變

第二章 親親——血緣的紐帶

一、孝為人倫之本

二、事親之禮

三、珍重手足情

四、五服——人倫的集中體現

五、宗族與家族

第三章 尊尊——權力的表現

一、君與臣

二、世卿制及其影響

三、爵祿與選士

四、等級的標誌

第四章 長長——宗族外的人倫

一、敬老與養老

二、師道尊嚴

三、朋友之誼

四、待客和送禮

第五章 男女之別——性別的不平等

一、禮之本

二、一夫多妻

三、男外女內

四、貞淫觀

篇目索引

序言

《儀禮》、《禮記》與《周禮》為儒家禮制經典,合稱三《禮》,但在先秦,這三種書名都沒有。《周禮》稱《周官》,《禮記》則尚未成書,那時但說到《禮》,指的就是現在的《儀禮》。

《禮》本來記載的是各級貴族在冠昏(婚)、祭祀、喪葬、朝聘、宴射、軍旅等典禮中“登降揖讓進退酬酢”程式以及衣著陳設等的禮儀制度。關於《禮》的作者,歷來有兩種說法:周公或孔子。周公攝政期間,天下初定,正是建立各種制度以鞏固統治秩序的時候,史言周公制禮作樂,應屬可信。但經過犬戎之亂,王室東遷,舊典的佚失錯簡,在所難免。若為孔子所作,則周開國數百年竟無禮儀制度,或雖有制度卻無片簡隻字流傳,似乎都不可能,也與孔子“述而不作”的宗旨不符。魯是周公封國,特許使用天子禮樂祭祀。略早於孔子的吳公子季札聘魯,曾遍觀周樂,應該說魯所保存的周禮也較為完備。孔子一向留心歷史文獻,他少年時,足跡未出魯國,就以知禮聞名,有人向他學禮,那么他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應得益於對魯存周禮制文獻的閱讀學習。後來周遊列國,曾查考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兩地所存夏、殷典籍,認為:“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並把二代的禮與周比較,得出“吾從周”的結論。為了深入研究、掌握周禮,又專門赴周,向擔任柱下史的老子請教,解決了古今禮異同的若干疑問,還跟隨老子為人家助行葬禮(見《禮記·曾子問》)。此時的孔子已經是精通禮學的大師,採集搜錄了當時所能得到的周代禮儀制度,《漢書·儒林傳》說他“綴周之禮”,即將蒐集所得進行整理,編次成書。

文摘

經文第一段,勾畫了上古的“大同”社會,確實使人嚮往。你看:人人各盡所能,勞動成果共有,領導人由選舉產生,沒有陰謀欺詐,沒有竊奪侵害,這是一幅何等美妙的圖景!正因為“經”的這段描寫,歷代儒家無不以堯舜時期所代表的“天下大同”為最高政治理想。唐代詩聖杜甫的大志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宋神宗即位之初,頗想有所作為,對王安石說:以唐太宗為榜樣如何?王安石答道:“陛下應當效法堯舜,何必學唐太宗呢?”

這裡有一點頗堪玩味。儒家是最重視禮、推崇禮的,《禮記》中隨處可見的如“禮本於天”、“禮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直接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也多處提到如“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等等,不可勝數。然而,在關於這個至美至善的大同世界的敘述里,卻連一個“禮”字也尋不到,難道大同世界的“天”與後世不同,大同世界是不講道“理”的嗎?當然不是,也並非聖人疏忽,而是那時還根本沒有禮。所謂的大同世界,不過是被高度美化了的原始社會形態,一個空想的烏托邦,一點兒也不值得羨慕。

我們據《管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等古籍所記並加上一點註腳,情況大體是這樣的:太古(原始社會)時,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像獸群般聚居以抵禦猛獸長蛇,生吃野果蚌蛤,腥臊惡臭;沒有多餘的食物養活多餘的人,不“各盡所能”就會餓死;沒有多餘的財物可供“藏於己”(私有);男女雜交群婚,知母不知父,無所謂親子關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智慧型不發達,爭鬥憑力氣,耍不出計謀;既無私財,又無男女之別,關大門(在“巢居穴處”時期,恐怕連大門也沒有)防誰?氏族、部落內部雖然和平共處(講信修睦),彼此間戰鬥卻異常激烈殘酷;部落聯盟的大首領由組成聯盟的各部落酋長共同推選,並非現在的公民投票。堯、舜、禹就是原始社會末期最後三位大首領。又據《史記·太史公自序》總結《墨子》、《韓非子》等書記載堯的生活狀況說:堯住的堂屋,地基高三尺,土階三層,茅草蓋頂不剪齊,伐樹為椽不刮削;吃的是盛在瓦缶里的糙米飯、野菜豆葉羹;夏天穿葛衣,冬天披鹿皮。這種生活,大概比一般公眾也好不到哪裡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