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薦重元寺閣

蘇州重元寺閣,一角忽傾。 斫:削。 說“貫”。

僧薦重元寺閣
〖原文〗
蘇州重元寺閣,一角忽傾。計其扶薦之功,當用錢數千貫。有游僧曰:“不足勞人費錢。請一夫斫木為楔,可以正也。”寺主從之。僧每食畢,輒持楔十數,執柯登閣,敲入其間。未逾月,閣柱悉正。
〖注釋〗
扶薦:此指扶正薦直。
游僧:雲遊四方的和尚。
斫:削。
楔:一頭厚一頭薄的木片,俗稱“楔子”。
柯:斧頭柄;此指斧頭。
〖譯文〗
蘇州的重元寺的樓閣,一個角突然傾倒。計算把樓閣扶正所需要的費用,應當要用幾千貫錢。有一位雲遊四方的和尚說:“不用勞動別人和花費錢財。請一個人削木頭做成楔子,可以使它直。”寺廟的住持聽從了。游僧每次吃完飯,就拿幾十個楔子,拿起斧頭上閣樓,在上面敲敲打打。不到一個月,閣樓的柱子都正了。
〖簡要評析〗
這篇文章是一片古代寓言故事。雖然這在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是這說明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文言知識〗
說“貫”。古代把銅細作為貨幣的單位。歷朝歷代鑄造各色各樣的銅細。它圓而扁平,中間有孔,所以後人把銅細稱為“孔方兄”。銅細多了,要用繩子串起來,“貫”是穿連的意思。一千個銅細為“一貫”。崑曲《十五貫》就是寫婁阿鼠偷了十五貫痛惜。上文說把重元寺閣薦直要花“數千貫”,意為要用去幾百萬個銅細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