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宗教習俗

雲南省西漢版納的傣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亦稱小乘佛教。據傳西雙版納地區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傳進來的,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傣族稱宗教為”沙煞納”,把他們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納帕召戈達麻”.帕召戈達麻指的就是佛教教主悉達多·喬答摩----釋迦牟尼。
傣族所信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漢文佛教經典中被譯為聲聞乘.是佛教中的正統派別,傳說這個教派最初的那批教徒曾親耳聽佛傳教講經。在佛教出現大乘後.才把正統的聲聞乘稱為小乘。南傳上座部佛教宣揚人空、生空、我空,把人的生、者、死都說成是苦,主張以布施””積個人的善行,修行來世,達到自我解脫的目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有經三乘,一為經藏(修多羅藏),傣語彌”蘇點打比打嘎”,主要宣傳靜心,第二乘經是律藏又叫奈凰藏,傣語叫”維奈”,主要宣揚佛教的教規戒律,第三乘經是論藏,又叫阿昆達磨藏,傣語“阿昆達磨比打嘎”,主要宣揚”慧”,即佛教的基本理論。這三乘經文有刻在貝葉上的,也有用綿紙”嘎拉沙”抄寫的,每座佛寺都有保存。
南傳上座部佛教是一種自利教,它主張自我解脫、自我拯救,通過布施”賧”來行善、修行而達到涅磐,即達到一種幼想的超脫悲歡苦樂和超脫生死的境界。南傳上座部佛教對人生提出了一種因果報應的理論。宣傳人生有生死輪迴的三世說,即過去前生、現在今生、未來來生。這三世輪迴都在天堂、地獄、人、阿修羅、畜牲、餓鬼之間輪迴。如果今生不修行積善,死後就要入”磨姆納火”--地獄,遭受油鍋煎熬後,分身等罪,來世也只能轉生為餓鬼、畜牲。由於這種理論的影響和恐嚇,使得傣族形成普通信教,對佛萬分虔誠。
按照傳統的宗教習俗.傣族男子都應出家為僧,只有這樣才算有教化。誰不出家為僧,誰就是”岩里”--生人。生人即沒有教化的人,是被人瞧不起的。
傣族僧侶統稱為”都帕桑卡”,”都”指佛爺一級的僧侶;”帕”指和尚一級僧侶。”桑卡”是梵語,就是漢語中的僧伽。出家為僧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當見習和尚,傣語叫”科勇”。傣族男童到七八歲時便送入佛寺初學教規教義.學習傣文字母,進行出家前的教育;第二步是置辦出家用具。請教父主持出嫁儀式,披上黃色袈裟正式受戒,削髮為僧,稱“帕囡”(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內既認字學習傣文,又念經學習佛教經典。以後又隨著年齡和所掌握的經文程度和年齡晉升為大和尚、二佛爺、大佛爺……。從和尚晉升佛爺要在中心佛寺的”波蘇”(佛亭)內舉行晉升儀式。
佛爺精通經文,又對教規教律堅信不疑,並願意終身實踐者,又可繼續晉升為祜巴、沙彌、桑卡拉扎、松溜、阿嘎牟尼等高級僧侶。佛爺以上各級高僧的晉升、告假、還俗都要經當地召勐(土司)審核批准。
僧侶要按等級披”帕楞”(黃袈裟).柏囡的帕楞是一塊長方形的黃布.叫”帕耶”;帕楞和帕囡相似,只是稍微寬大一些,都(佛爺)這個等級的帕楞規格是由長方7個小塊、橫方9個小塊拼縫而成的黃袈裟.叫”帕拉那”;祜巴級以上的僧侶則披長11小塊、寬9小塊拼成的黃袈裟。
都帕桑卡都要守十戒,其秩序是:巴納(禁殺生)、阿頂納(禁偷盜)、阿明(不通姦不玩弄女性)、茂薩(不說慌,又云:不記前仇)、書拉(不酗酒)、唯、嘎拉(不吃夜飯)、咱污(不坐高處)、省打魯(不掌握經濟包括不經商賭博)、拉雜幾(不娛樂歡躍)、麻拉(禁戴花、不打扮)。
此外,佛寺內還有六條有關規定:
1.寺內佛爺在無人接替自己管理佛寺時均不許還俗,私自決定還俗或逃出佛寺者,要負責賠償寺內所遺失的一切物資。
2.不滿一百戶的村寨內的佛寺不許選升祜巴以上的高僧,否則有罪。
3.大佛爺不能歧視本寺的其他佛爺,也不許歧視外寺的佛爺。
4.佛爺違背巴難律西哈(十五條教規教律)或違背佛教經典者有罪無禮。
5.開門節與關門節時,村寺佛爺應集中於”景”(城子)的佛寺內向松溜松瑪(懺悔、祝福)。
6.僧侶玩弄女性者罰”盆悶”、”思版”,意為蠟條一萬,銀子一千。
僧侶從事宗教活動和居住的寺院;傣語稱為瓦。西雙版納最早的佛寺是位於景洪曼聽、曼龍之間的八治寺,建於一千多年前.那是比較簡易的佛寺,據調查傣歷931年,當時的召片領(宣慰使)刀應勐在允帕鈧修建了一座佛寺。從那以後.傣族地區佛教盛行,瓦越修越多,幾乎遍及各村各寨。據省邊委1955年的統計,當時僅勐龍、勤罕、勐混、景真、勐往、打洛、勐遮、勐捧、勐寬、勐醒等勐的230個自然村便有佛寺183個,佛寺的數目占自然村的79%。
關於佛寺.傣族民間有著這樣一種傳說:相傳在佛主(釋邊牟尼)涅磐一千年時,世上降生了一個叫帕雅蘇克的人。帕雅蘇克一生都忙於建佛寺和佛塔。據說他在世間建佛寺84000座,佛塔84000座。西雙版納的第一座佛寺就是帕雅蘇克親自動手修建的。
西雙版納的佛寺由維罕、哄、和波蘇三個部分組成。維罕(佛殿)是佛寺的主要建築,雕粱畫棟,重檐飛角,雄偉而壯觀。維罕內供著佛祖釋迦牟尼的巨型塑像,像前是寬敞的經堂,僧俗每日雲集堂內念經拜佛。它是從事宗教祭祀動的主要場所一般都屬於瓦告(中心佛寺).波蘇是僧侶議經、推算宗教節日、舉行懺悔和晉升佛爺之地。
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宗教活動名目繁多,主要的有下面幾項;
1.賧毫瓦薩.時間在傣歷9月15日。屆時全勐佛寺的主持帶著隨身和尚和寨內阿章集中至波蘇勐(瓦拉扎灘)念經。波蘇勐所在地的百姓要做齋飯送到寺內讓僧侶享用。舉行過毫瓦薩儀式,娛樂活動及婚戀活動一律停止,淨居齋期正式開始。
2.賧薩拉,時間在9至12月期間,各地不盡統一。賧薩拉實際上是祭死者,屆時各戶都重做一幢帕沙(冥房)及衣物、用具的模型送進佛寺,並請佛爺念經、滴水祭祀自家死去的親屬。
3.賧坦,一般在傣歷11月。屆時村內住戶可根據自己的心愿抄寫一部經文(也可出錢請人抄),送進佛寺獻給佛祖,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種賧經書的活動;傣語叫坦比鋪”.即
一年一戶要賧一部經書。當經書送進佛寺後,家人應跪在佛像前.請佛爺誦經。賧坦期間,往往還在寺內賽鼓。
4.賧帕,時間一般是在傣歷12月15日(有些地方則在傣歷5月)。賧帕就是向僧侶布施袈裟.屆時每對夫婦都得準備一段能做袈裟的黃布,送入佛寺布施僧侶,並念經文以示虔誠。
5.賧考倫壩和幾光咯(燒白柴),時間在傣歷2月。這兩次賧同時舉行.從2月3日開始至15日止。屆時每家每戶便開始在佛寺內豎竹桿掛幡,傣語叫做”波懂”。所掛之幡一種是賧給帕召的,一種是賧給自家死去的親屬或祖宗的。自做波懂之後,佛教信徒便輪流到佛寺內滴水悼念帕召.也悼念祖宗。到15日上午.每產挑一跳新谷和少許新米到佛寺內舉行考倫壩活動,即從高處往下倒,祝賀五穀豐登,並將穀物全部布施給寺內僧侶。15日下午開始幾光咯。幾光咯就是各戶居民將一捆剝掉樹皮的家需用的黃袈裟、小圓帽和一切出家用品,在教父家舉行祝賀儀式後,將其歡送(有騎馬的、人背的,也有坐馬車、拖拉機的)進佛寺念經文,受戒出家為僧。
6.翁瓦薩(開門節),即淨居齋期結束。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其活動與毫瓦薩相似,只是每戶還需備辦紙花、銀花,用黃布包著布施僧侶。舉行過翁瓦薩儀式後,齋戒解除,村齋內重又開展娛樂活動,男女開始談情說愛,並準備辦婚禮蓋新房。
除了上列屬於佛教的活動外,西雙版納傣族地區還有一些用於巫教的活動。
1.豎寨心,傣語叫”波宰曼”。寨心即村賽之心。寨心是村寨的守護神,豎寨心時要舉行儀式,而後每年都要由召曼主持舉行一次祭袍寨心的活動,祈求寨心保佑全寨人畜平安。
2.寧披曼披勐。披曼就是村寨神,被勐指的是一?
披曼又稱丟拉曼,他往往是指本寨建寨最早的人或首領的靈魂。祭招披曼的活動一年要舉行兩次.一次是在栽插之前,一次在栽種結束之後。祭祀時要殺豬宰牛,封住寨門不許外地人進寨。在人們的心靈中,披曼是有靈性的,因此住戶遷出或遷入都要以米酒、蠟條、雞等祭物祭祀披曼,請求披曼準許外遷和進寨入籍.披勐又叫丟拉勐,他往往是開創當地的戰功卓著的首領。寧披勐的儀式由波勐主持,屆時要宰殺特定顏色的牛、豬等祭祀。參加祭祀的人應穿統一的服裝.通過祭祀祈求披勐保護本勐百姓及一切生靈的平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