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1974年開始其寫作生涯,曾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他的作品已經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獲獎無數。 《傑夫代特先生》是帕慕克的處女作,1982年出版,獲得《土耳其日報》小說首獎和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 其他作品:《我的名字叫紅》《白色城堡》《伊斯坦堡》《雪》《新人生》《黑書》《寂靜的房子》。
書評
沒有《伊斯坦堡》中的呼愁,也沒有《雪》中的陰謀;沒有《我的名字叫紅》中的奇麗,也沒有《黑書》中的詭異;沒有《白色城堡》中的身份糾紛,沒有《新人生》中的角色追問,也沒有《寂靜的房子》中價值觀衝突的是是非非。奧爾罕·帕慕克的處女作《傑夫代特先生》,初讀之,只覺得平淡;再讀之,方領會其中蘊藏著“刻意”二字。
《傑夫代特先生》敘寫(請注意不是描寫)了在20世紀土耳其風雲變幻的歷史中,傑夫代特先生一家三代人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瑣事。傑夫代特先生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小有成就,1905年在土耳其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前夜娶了一位帕夏的女兒為妻。正當讀者期待著看攀了高枝的傑夫代特先生如何大展鴻圖之時,時間一下跳到了1936—1939年,呈現在讀者眼中的已經是一個事業發達、祖孫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小說的大部分場景都是在這個大宅門中展開。
其間演繹的都是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傑夫代特先生與妻子尼甘夫人、大兒子奧斯曼與大兒媳婦奈爾敏及其一兒一女、小兒子雷菲克與小兒媳婦裴麗漢、待字閨中的女兒阿伊謝,還有迎來送往的訪客朋友,大家彼此相互間的閒聊、午茶、散步,等等,都是一些平淡生活平淡事。正因為平淡,所以難免有點無所事事。不甘平淡生活的小兒子雷菲克與有著遠大抱負的同窗好友奧馬爾、穆希廷之間的神侃則是小說演繹的另一主線。
傑夫代特先生在小說進行到大約三分之一的篇幅時就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了,一家之主的去世難免會給大宅門增添一點憂傷氣氛,但這並沒有讓大宅門中的平淡生活有任何改變。最終,不甘寂寞的小兒子雷菲克決定賣掉他的公司股權,籌建一個於國於民更有益的出版社,並與妻子裴麗漢搬出大宅門單過。正當讀者又期待著看雷菲克怎樣施展他的抱負時,時間一下又跳到了1970年,雷菲克已患癌症去世,他的兒子阿赫邁特已經是一個而立之年的小伙子,一個依然生活在四世同堂的大宅門中的滿懷理想的畫家,想走出大宅門卻又流連在大宅門中感嘆時光的流逝。
我相信,22歲的帕慕克在動筆寫這部小說時,或者說在立志不當畫家而要當作家之時,一定已經閱讀了不少歐美的經典現代意識流小說———從牆上的一個斑點可以牽連出無邊的意識流聯想,從茶几上冒著熱氣的一杯咖啡可以生髮出廣闊的人生百味,並且從這些經典小說中領悟到現代小說的妙諦之一在於淡化乃至消解故事情節,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瑣事解構生命的意義,凸顯人生的無奈,然而在解構中卻充滿了作家執著的追問。
然而,年輕的帕慕克卻把意識流小說的這些特質用在了現實主義的敘寫中(我不知道,年輕的帕慕克這是在藏拙還是在逞能,總之看得出來他是在刻意消解情節),並且用得還算成功。《傑夫代特先生》這部670頁(中譯本)厚的沉甸甸的小說,沒有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沒有抓人眼球的故事情節,平平淡淡的敘事卻讓人讀得饒有趣味,讓人體會到由祖孫三代人平淡生活所折射出的土耳其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無奈。
帕慕克曾經說他父親“用極富感情和充滿誇張的語言”表達了他對自己兒子的處女作《傑夫代特先生》的信心,我想,這若非出自做父親的舐犢之情,便是他父親真的讀懂了這部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