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文整理校勘選用的底本是清?道光20年嘉陵孫右廉重刻本和青?道光29年恩平縣張享焊翰墨園發兌刻本,並補充了"鬼胎"、"種子"兩大部分。整理後,有以下特色:在每一章節前說明,簡介或提示該章節的內容;在每論之末,附有注釋、譯文、注者按及現代參考資料並使用白話文,使閱讀淺顯易懂;每論注文均結合現代中醫理論和知識,並相應結合西醫相關疾病的診治認知加以簡單介紹;為便於檢索,將每論後的附方,以〝方名索引〞,附於書末。
一、本文整理校勘選用的底本系清·道光二十年嘉陵孫右廉重刻本和清·道光二十九年恩平縣張享?翰墨園發兌刻本。補充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1月第一版中刪去的“鬼胎”、“種子”兩大部分,保留本書內容的全貌,對全書採用新的標點符號。
二、此次整理釋譯本書所加的項目為:在每一獨立章節前加一“說明”,簡介或提示該章節的內容,以便讀者展卷而明義知大要。
三、在每論之末,加上註解、譯文、注者按及現代參考資料。註解用白話文,主要參考《中醫大辭典》、《簡明中醫辭典》、《中醫名詞術語選釋》、《中藥大辭典》等。譯文以直譯與意譯相結合;名詞術語與行文用語均用現代中醫所習用者。現代參考資料根據每論內容,選摘近三十年刊登在國內各醫學雜誌上相關病證的論文題目,以方便讀者查閱參考。
文摘
【注釋】
①肝為。腎之子:肝在五行屬木,腎在五行屬水。水能生木,木為水之子,水為木之母,所以稱肝為腎之子。
②顧復:《詩·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箋》:“顧,鏇視也;復,反覆也。”言父母育子,反覆顧視之意。後因以“顧復”喻父母養育之恩。
③繾綣:牢結不離散之意。《詩·大雅·民勞》:“無從詭隨,以謹繾綣。”
【白話解】
有的婦人經水斷斷續續,時有時無,或前或後,無有定期。人們一般認為這是氣血虧虛引起的。又有誰知道這是肝氣鬱結導致的呢!經水由腎而出,而肝為腎之子,肝氣鬱結,子病犯母,就會引起腎郁;。腎郁則氣必定不會正常宣散,經水或前或後,或斷或續,正是腎氣有時通暢有時閉郁的表現。有人認為肝氣鬱結不一定會影響到腎,而腎氣不郁,不一定會像上面所說的那樣。這是不知道子母之間相互關聯,子若有病,則母必定會產生照顧養育的情懷。冊氣鬱結,腎就不會沒有情意纏綿的情誼,肝氣有時開,有時閉,則腎氣就有時去,有時留,這是母子之間相互影響造成的,沒有什麼可懷疑的。治療方法宜用疏肝解郁,就是開宣腎郁,肝腎鬱結得開,則經水就自然會有一定的規律。方用定經湯:
菟絲子(一兩,酒炒)白芍(一兩,酒炒)當歸(一兩,酒洗)大熟地(五錢,九蒸)山藥(五錢,炒)白茯苓(三錢)芥穗(二錢,炒黑)柴胡(五分)
以上藥物用水煎服。服用二劑,則經水乾淨;服用四劑,則經水就能形成規律。定經湯具有疏肝腎之氣的功能,而沒有用通經的藥物;定經湯能補肝腎之精,而沒有用利水的藥物。肝腎之氣舒暢則精通,肝腎之精旺盛則水利,沒有治而取得了治療效果,正是治的非常精妙啊。
目錄
女科上卷
帶下
白帶下
青帶下
黃帶下
黑帶下
赤帶下
血崩
血崩昏暗
年老血崩
少婦血崩
交感血出
鬱結血崩
閃跌血崩
血海太熱血崩
調經
經水先期
經水後期
經水先後無定期
經水數月一行
年老經水復行
經水忽來忽斷時疼時止
經水未來腹先疼
行經後少腹疼痛
經前腹疼吐血
經水將來臍下先疼痛
經水過多
經前泄水
經前大便下血
年未老經水斷
種子
身瘦不孕
胸滿不思食不孕
下部冰冷不孕
胸滿少食不孕
少腹急迫不孕
嫉妒不孕
肥胖不孕
骨蒸夜熱不孕
腰酸腹脹不孕
便澀腹脹足浮腫不孕
女科下卷
妊娠
妊娠惡阻
妊娠浮腫
妊娠少腹疼
妊娠口乾咽疼
妊娠吐瀉腹疼
妊娠子懸脅疼
妊娠跌損
妊娠小便下血病名胎漏
妊娠子鳴
妊娠腰腹疼渴汗燥狂
妊娠多怒墮胎
小產
行房小產
跌閃小產
大便乾結小產
畏寒腹疼小產
大怒小產
難產
血虛難產
交骨不開難產
腳手先下難產
氣逆難產
子死產門難產
子死腹中難產
正產
正產胞衣不下
正產氣虛血暈
正產血暈不語
正產敗血攻心暈狂
正產腸下
產後
產後少腹疼
產後氣喘
產後惡寒身顫
產後噁心嘔吐
產後血崩
產後手傷胞胎淋漓不止
產後四肢浮腫
產後肉線出
產後肝痿
產後氣血兩虛乳汁不下
產後鬱結乳汁不通
產後編上卷
產後總論
產前後方症宜忌
正產
傷產
調產
催生
凍產
熱產
橫產
盤腸產
難產
死產
下胞
斷臍
治產秘驗良方
新產治法
產後用藥十誤
產後寒熱
胎前患傷寒疫症瘧疾墮胎等症
產後諸症治法
血塊
血墨
厥症
血崩
氣短似喘
……
作者簡介
作者:(清代)傅山 編者:張保春
序言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工業革命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極大發展.給人類的生存與生活帶來了翻天復地的變化:但是人們發現中醫學所強調的“天人相應…‘內外合一…’辨證論治”,這些認識生命、認識疾病的思想仍然有著極大的生命力,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防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中醫學的發展和套用受到了世界的矚目.中醫藥學理論和臨床診治的發展也成了基礎醫學關注的領域。
我們知道,創新是學術發展永恆的主題,但是創新需要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大量知識的積累。繼承包含著積累,繼承是學術發展的基石。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中醫的發展與創新仍然離不開熟讀、繼承中醫古籍。讀懂中醫經典是繼承的基礎。在專業領域裡名師和大師是學術發展的主力軍,古今中醫名家的產生推動著中醫學的發展。大量事實也告訴我們,中醫學的名家無不是在熟讀中醫經典醫籍,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而成熟起來的。
為此,我們和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學者合作。對一些流傳於世、廣為套用的中醫藥經典古籍。加以整理出版。為了便於讀者的閱讀理解,我們在編寫整理時,對難字加了【注釋】。大部分條文另附有【白話解】同時配以經文分析,並以小叢書的形式.單獨成冊刊行,以饗讀者。期望本叢書的出版能有助於中醫人才的成長,也希望讀者多多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我們更好地為讀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