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仁輯

傅仁輯,連城縣新泉畲部村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早年就讀於連城縣立中學,畢業後投身於教育事業。

傅仁輯,連城新泉畲部村人,生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早年就讀於連城縣立中學。畢業後投身於教育事業,先後在東塔國小、朋口國小、儒川國小、金溪國小、魚潭國小等校任校長、教員。1955年被選為連城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被評為省先進教育工作者。
仁輯辦學主張自力更生,勤儉建校。30年代,朋口國小借用當地一所祠堂作校舍,但附近村莊的學生大多希望到學校寄宿讀書,可是校舍有限無法容納。當時仁輯主持該校校務,為滿足學生的要求,他四出奔走,日夜操勞,一方面向熱心教育的人士募捐,一方面帶領師生勤工儉學,勤儉建校。經過一年的艱苦創業,建起了教學樓和師生宿舍。40年代,仁輯調往儒川鄉林屋坪創辦儒川國小,他不辭勞苦深入社會各階層人士中做好發動工作,採取社會集資和學生勤工儉學的辦法,逐步建起了可容納200多學生的國小校舍。
仁輯治學嚴謹,循循善誘。他重視學生的德育與智育平衡發展。抗戰初期,經常運用進步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和《畢業歌》等激發學生的抗日情緒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的思想。他經常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提高學生遵守校規的自覺性。儒川國小附近的林屋坪村盛產李子,每到成熟季節,為了防止學生違犯校規偷摘民眾的李子,便借“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的故事,教育學生不要進入果園,更不要去竊取非分的東西。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育,學生聽得有味,易於接受,易於記憶,效果也比較理想。教學上,他誨人不倦,要求嚴格。他常說:“嚴師出高徒”,所以對學生的學習毫不放鬆,他具有嚴父一般的威懾力,又富有慈母般的愛撫,深得學生信賴和敬愛。他關心學生的生活,經常三更半夜起來巡查學生宿舍,給學生蓋被、關窗,以防止學生受涼感冒生病。
新中國成立以來,傅仁輯熱愛中國共產黨,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他在給學生張於鑾的一封信上寫道:“不管在什麼情況下,我一定要以有生之年,繼續搞好黨的教育工作,以報答黨和人民對我的關懷。”
1972年傅仁輯年屆68歲高齡始辦理退休。回鄉後仍熱心公益事業,發揮餘熱。1982年8月在家病逝,享年78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