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蝮蛇

偽蝮蛇

偽蝮蛇分布於台灣全島中低海拔地區,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也有分部。棲居在山區林內的底層、草叢或溪澗附近,原本是常見蛇類之一,但數量已不多見。

基本信息

簡介

偽蝮蛇偽蝮蛇
中文名:頸棱蛇

物種分類:爬行類→蛇目→游蛇科→頸棱蛇屬

拉丁名:Macropisthodon rudis

英文名:False viper

屬中文名:頸棱蛇屬

國內分布:河南及長江中下游各省區。

是否藥用動物:

是否經濟動物: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生境:生活于海拔600-2650m的山區和林木茂密的丘陵地帶。

體型:全長1m左右,上唇鱗7或8,不入眶,眶前鱗3;眶後鱗3或4;腹鱗123-158;肛鱗2片;尾下鱗37-61對。

食性:食蚯蚓、蛙、蜥蜴等。

生境分布

河南及長江中下游各省區。

生活于海拔600-2650m的山區和林木茂密的丘陵地帶。

繁殖方式

為胎生繁殖,夏末秋季生產,每窩可產12~27條幼蛇。剛孵化的小蛇全長13~20公分,重約2~5公克。

習性

性溫馴膽小,幾沒有攻擊性。但擬龜殼花遇敵害時,很容易做防禦性的動作,原來稍呈三角形的頭變成標準的三角形,身體則呈上下扁平,一幅窮兇惡極準備攻擊的姿態,讓敵人誤以為它是蝮蛇類的毒蛇,不過這些動作只是裝腔作勢,它的攻擊性其實不強,且不具備毒液。夜行性無毒蛇類,以蟾蜍和蛙類為食,也有捕食台灣鈍頭蛇、蜥蜴、昆蟲和蚯蚓的紀錄。

體形特徵

中小型蛇類,體粗短,全長90~120公分左右。身體中線兩側,各有大型的黑斑,前段的黑斑常相連成一大塊。頭頂為一致的棕色,具大型鱗片。自吻端經眼睛到頭後方,也就是頭側淺黃色和頭頂交接處,有一深棕色的縱帶。頭略成三角形。前中段的體鱗為23列。各鱗片的稜嵴明顯,粗糙而不光滑。瞳孔圓形。上頜齒12枚之後,有一明顯的齒間隙,然後有2枚大型的牙齒。以狀似龜殼花而得名,但龜殼花瞳孔垂直,可作為辨別二者的依據。尾短,驟縮為細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