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日本占領中國東北之後,生長在東北的中國人吃大米就犯經濟罪,吃大米的中國人是“經濟犯”,最嚴重的會被“抄家”。當年日軍侵占東北期間明確規定,中國人不準吃大米,大米只能留給他們這些“高等民族”的人吃,吃大米的中國人是“經濟犯”,會受到嚴懲。最輕的是打嘴巴,日本人當街對吃大米的中國人左右開弓,下手特別重;或者讓他們在毒太陽下,當街罰跪;最嚴重的,日本人會用刺刀當街挑開所謂“經濟犯”的肚子。
詳細信息
日本一貫奉行“米往東去,人往西來”,朝鮮的氣候、土質等天然因素適合種稻,中國東北產的小米運往朝鮮,朝鮮產的大米運往日本,這叫“米往東去”,日本人移往朝鮮,把朝鮮人擠入“滿洲”,這叫“人往西來”。1923年後,美國排擠日本的移民,日本主要依靠“滿洲”為其生命線。由以前的日本人人朝鮮,朝鮮人入“滿”推移為日本人直接移住“人往西來”,這對於日本解決內地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糧食總量的短缺是一個很好的策略。1944年隨著日本在中國的戰局越來越被動,日本在中國加緊掠奪資源,緊急增產糧食,特別是稻米,日偽當局開始強制實行所謂緊急農地造成,農地造成就是開墾造田,重點是造水田。計畫造田18萬公頃,相當於日本長野縣水稻種植總面積的兩倍,計畫兩年完成。勞動力完全使用“勤勞奉公隊”和徵招的“勞工”。造成的水田歸日本移民耕種,所產糧食——大米全部運往日本。
東北人民的生產、生活被完全捲入了戰爭體系中。
偽滿洲國的居民有漢、滿(含其他通古斯民族,如鄂倫春、赫哲等)、蒙古、朝鮮、俄羅斯與和族。居民按種族區分,存在等級差異,規定當地的非日本平民禁止食用大米和白麵粉,一經發現,以“經濟犯”處理。 而在滿洲的日本移民大約有200萬,並未加入偽滿洲國籍,仍然是日本國民1943年3月30日 偽滿興農部、治安部制定《飯用米谷配給要綱》,實行糧食配給。法律上明確規定,甲類糧(細糧),只供給優秀的大和民族,乙類(粗糧)供給劣等的中國人,在偽滿全國實行了糧食配給制度,而在實行配給制的城市裡,給日本人發紅皮的糧本(通帳),規定紅糧證每人每月供應大米、麵粉30斤,黃豆10斤,朝鮮族是日本籍的半島人,可以吃混入大米的小米飯。
給偽滿中國人發綠皮糧本,規定每人每月供給高粱米或玉米面24斤和部分雜豆,到後期隨著糧食供應的惡化,中國人只能食用由玉米、小米、甚至榆樹籽和鋸末混合磨成的“協和面,還得半夜三更就去排隊。日本把從農村強征的大米、麵粉,除了大批運往日本本土外,就是供應東北的關東軍和移民到東北的日本人。大米白面等細糧,成為日本人的專用,嚴禁中國人食用,發現中國人食大米、白面,就是經濟犯,就是在偽滿的學校里,日偽統治下內地的配給制度。
麵粉對中國人變成奢侈品,只有在象中秋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才能夠配給,按人口每人配給一斤麵粉一個月餅。偽康德五年(1938年),日偽當局對民族工商業的限制越來越嚴格,“統制”越來越殘酷,點心老號老鼎豐開始走上下坡路。首先是日偽施行原料配給制,老鼎豐每天只能領到配給的一袋面、幾斤糖,後來只能配給一點混合面,每天只能用這點原料生產幾十斤混合麵餅乾。老仁義餃子館和所有的民族資本一樣,有過鼎盛時期,此時同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經濟統制而瀕臨破產,1941年“七二五”物價停止令後,每月只能領到配給的糧油,這點東西每天賣40斤餡的餃子,10天就可以賣完。為了保住仁義館的風味,只好忍痛縮短營業時間,一天開館二、三小時。
日本推行新經濟政策,把用武力在農村強征的出荷糧(公糧)中的大米、白面、大豆定為甲類,把高粱、玉米、小米等雜糧,定為乙類。法律上明確規定,甲類糧(細糧),只供給優秀的大和民族,乙類(粗糧)供給劣等族(中國人),在偽滿全國實行了糧食配給制度,給日本人發紅皮的糧本(通帳),規定紅糧證每人每月供應大米、麵粉30斤,黃豆10斤,給中國人發綠皮糧本,規定每人每月供給高粱米或玉米面24斤和部分雜豆。
他們從農村強征的大米、麵粉,除了大批運往日本東京、大阪等城市,供給大和民族外,就是供應東北的關東軍和移民到東北的日本人。大米白面等細糧,成為日本人的專用嚴禁中國人食用,發現中國人食大米、白面,就是經濟犯,就抓進監獄或出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