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釋義
頻更其陣, 抽其勁旅, 待其自敗,而後乘之①,曳其輪也②。
①句中的幾個“其”字,均指盟友、盟軍言之。
②曳其輪也:“語出《易經·既濟》紛。既濟,齡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離下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離為火。水處火上,水勢壓倒火勢,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濟”。既,已經;濟,成功。本卦初九?《象》辭:“曳其輪,義無咎也。”意為,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好比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勁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會坍塌,於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古人按語說: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樑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有。共戰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樑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並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
這則按語,主要是從軍事部署的角度講的。古代作戰,雙方要擺開陣式。列陣都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橫”,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現敵軍的主力的位置。如果與友軍聯合作戰,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樑柱,這樣一定使它的陣地無法由它自己控制,這時,立即吞併友軍的部隊。這是吞併這一股敵人再去攻擊另一股敵人的首要戰略。
以上的這段按語,反映了封建社會裡,軍閥割據,所謂“友軍”,不過只是暫時的聯合而已,所以“兼併盟友”是常事。
不過,從軍事謀略上去理解本計,重點也可以放在對敵軍“頻更共陣”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敵人變換陣容,然後伺機攻其弱點。這種調動敵人的謀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偷梁換柱,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矇混欺騙的目 的。“偷天換日”、“偷龍換鳳”、“調包計”,都是同樣的意思。在軍事上,聯合對敵作戰時,反覆變動友軍陣線,藉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有機可乘、一敗塗地之時,將其全部控制。此計歸於第五套“並戰計”中,本意是乘友軍作戰不利,藉機兼併他的主力為己方所用。此計中包含爾虞我詐、乘機控制別人的權術,所以 也往往用於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
歷史典故
趙高換詔
秦始皇稱帝,自以為江山一統,是子孫萬代的家業了。但是,他自以為身體還不錯,一直沒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宮廷內,存在兩個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一個是長子扶蘇、蒙恬集團,—個是幼子胡亥、趙高集團。扶蘇恭順好仁,為人正派,在全國有很高的聲譽。秦始皇本意欲立扶蘇為太子,為了鍛鍊他,派他到著名將領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軍。幼子胡亥,早被嬌寵壞了,在宦官趙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樂。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於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秘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秘詔,等待時機。
幾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盪,所以秘不發喪。趙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裡。 現 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果然心動,二人合謀,製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今後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呂后殺韓信
呂后殺韓信,歷史眾說紛紜。歷史上的是非功過,不是一下子說得清楚的。這裡並不想作什麼評價,僅用此例,再次說明“偷梁換柱”的計謀,在歷史上也往往發揮政治權術作用。
楚漢相爭,以劉邦大勝,建立漢朝為結局。這時,各異姓王擁兵自重,是對劉氏天下潛在的威脅。翦滅異姓諸王,是劉邦日夜考慮的大事。異姓諸王中,韓信勢力最大。劉邦藉口韓信袒護一叛將為由,把他由楚王貶為淮陰侯,調到京城居住,實際上有點“軟禁”的味道。韓信功高蓋世,忠於劉邦。當年楚漢相爭,戰鬥激烈之時,謀士蒯徹曾建議韓信與劉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韓信拒絕了蒯徹的建議,輔佐劉邦奪得天下。而今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心中怨恨至極。
公元前200年, 劉邦派陳烯為代相,統率邊兵,對付匈奴。韓信私下裡會見陳烯,以自己的遭遇為例,警告陳烯,你雖然擁有重兵,但並不安全,劉邦不會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機會,帶兵反漢,我在京城裡接應你。兩個人秘密地商量好,決定伺機起事。
公元前197年, 陳烯在代郡反漢,自立為代王。劉邦領兵親自聲討陳烯。韓信與陳烯約定,起事後他在京城詐稱奉劉邦密詔,襲擊呂后及太子,兩面夾擊劉邦。
可是,韓信的計謀被呂后得知。呂后與丞相陳平設下一計,對付韓信。呂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陳烯已死,皇上得勝,即將凱鏇。韓信聽到這個訊息,又沒有見到陳烯派人來聯繫,心中甚為恐慌。一日.丞相陳平親自到韓信家中,謊稱陳烯已死,叛亂已定,皇上已班師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慶賀,請韓信立即進宮。韓信本來心虛,只得與陳平同車進宮。結果被呂后逮捕,囚系在長樂宮之鐘室。
半夜時分,韓信被殺。後世稱“未央官斬韓信”。蓋世英名的韓信至死也不知道,陳烯已死的訊息,完全是謊言。陳烯叛亂,是在韓信死了兩年之後才平定的。
其它引用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偏偏鳳姐想出一條偷梁換柱之計,自己也不好過瀟湘館來,竟未能少盡姊妹之情,真真可憐可嘆。”
【案例】清朝康熙年間,有一糧店的朱老闆打算把秤調小,以提高利潤,他讓小兒子把制秤的王師傅請來,擺了一桌酒席,酒過三巡後,王師傅問朱老闆打算製作什麼秤,朱老闆說:“十五兩一斤的稱,這是定金。”說著把沉甸甸的五十兩銀子遞了過去,王師傅勉強的答應了,當時的計量單位為十六兩一斤,朱老闆的小兒子並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這樣只能騙一時,過不了多久人們就會察覺出來,不會再來買糧食,糧店也就黃了。但他沒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態度,當朱老闆讓他送王師傅時,出了二門後,他悄悄地對王師傅說:“我父親剛才說錯了,其實想讓您做十七兩一斤的秤。”說著把一塊足有七十兩的銀子遞了過去,並對王師傅說:“給你添麻煩了,請您笑納。”王師傅愣了一下,接過銀子,告辭走了。 三天后,朱老闆的小兒子取回了秤並用在櫃檯上。又過了一個月,朱老闆上店裡看生意時,一個小夥計對他說:“老闆真是有福,隔好幾條街的人都上咱這買糧食。”朱老闆一聽,心裡特別高興,但沒有細想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來。一晃到了年底,盤帳時比往年多賺了五千多兩銀子,當朱老闆神秘地把因為秤上少一兩才賺這么多錢的秘密告訴家人時,他的小兒子突然跪下了,在場的每個人都是一楞,朱老闆的夫人忙說:“孩子這是怎么了,快起來。”小兒子沒有動,只是磕頭請求父親原諒,當朱老闆問什麼事時,小兒子把讓王師傅改秤的事說了一遍。朱老闆聽後大吃一驚,讓大兒子把秤取來,驗證果然是多一兩。第二天,朱老闆對全家人宣布,小兒子升為店裡的掌柜,負責店裡的經營。
造句示例
他採取偷梁換柱的手法,將別人的科研成果據為己有。
三十六計
簡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來源
《偷梁換柱》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後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