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體育運動有益健康,古人也是知道的。被西方國家稱為醫聖的希波克拉底說過“陽光、空氣、水和運動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法國的著名思想家伏爾泰也說“生命在於運動”。中國古代有“五禽戲”叫人學習各種鳥獸的動作以健身,據說發明者是著名的醫學家,曾經給關雲長刮骨醫毒的華佗。
通過運動來達到強身健體的道理應該說自古以來是明白的。但是時至今日卻要重點強調了。因為據統計全世界與缺乏運動有關的死亡每年達200萬人,美國人在其中占了30萬,他們驚呼:缺乏運動對生命和健康的危害僅次於吸菸!
全球調查
根據對全世界數千萬兒童的調查,他們不如父母年少時跑得快、跑得遠。平均來看,現在的孩子跑1英里(合1.6公里)比30年前的同齡人要多花90秒。自1975年以來,9到17歲少兒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每十年減退5%。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表明,全球80%的年輕人鍛鍊不夠。健康專家建議,6歲以上少兒每天應累計進行6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美國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做到了這一點。
衡量標準
跑步健康狀況是心血管健康和耐力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調查涉及1964年至2010年28個國家的2500萬名9到17歲少兒。這些研究測評了少兒在5到15分鐘內能跑多遠以及跑完從半英里到2英里不等的特定距離需要多長時間。研究人員得出的結論是,當今孩子的體質比父輩下降了約15%。但不同地理區域的情況有所不同。
各國下降趨勢
歐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少兒的體質下降趨勢似乎趨於穩定,北美大概也逐漸穩定下來。然而,中國少兒的體質在繼續下降,日本則始終沒怎么下降——該國少兒的體質始終如一。接受調查的2500萬少兒約有2000萬來自亞洲。
原因猜測
肥胖可能起了一定作用,因為它會增添跑步或進行有氧運動的難度。他們認為,其他原因還包括看電視和玩視頻遊戲的時間太多、社區治安狀況不佳致使孩子們沒有充裕的戶外活動空間等。
家庭自測
身體素質
提麵粉袋測手勁
檢查目的:握力能反映一個人上肢力量強弱。
在家自測:從超市買袋5公斤的麵粉,拎著走100米,就覺得手上沒勁了,或者拉拉力器五六下就拉不動了,毫無疑問,你的握力有待增強了。
運動補救:除了藉助握力圈、拉力器等健身小工具增強握力,平時在手掌里轉轉核桃、金屬球等,都有助於增長手勁和提高手部靈活性。
夠腳趾看柔韌性
檢查目的:檢測身體柔韌性,柔韌性好的人,一般身體機能都比較好。
在家自測:雙腿併攏站直,上身前屈,手指尖儘量去夠腳趾頭,可以夠到說明柔韌性還不錯;如果手掌能放到地上,說明柔韌性很好;手掌到了膝關節處就下不去了,那你的身體就太僵硬了。
運動補救:平時可以經常把腿翹到高處,壓壓腿,然後上半身側身向腿夠。
跳一跳測爆發力
檢查目的:縱跳可以檢測你的爆發力,而且是判斷下肢肌肉力量的一個指標。
在家自測:站在地上儘量向上跳起,女性跳躍應高於20~25厘米,男性應高於35厘米。
運動補救:平時沒事時,經常跳一跳,站著跳,蹲著跳,前進跳,後退跳都可以。
抓尺子測反應快慢
檢查目的:眼手反應時間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反應能力,以及眼手協調性。
在家自測:一個人拿著尺子,垂直,零刻度朝下,突然鬆手,另一個人去抓尺子,如果抓住的刻度在5厘米左右,說明反應比較快,超過20厘米則反應比較遲鈍。
運動補救:兵乓球、網球等球類運動,需要眼手有很好的配合度,可以幫助訓練反應能力。
閉眼站立測平衡
檢查目的:閉眼單腿站立可以判斷平衡力,平衡力好的人身體機能也比較好。
在家自測:閉上雙眼,金雞獨立(單腿站立),測測能站多長時間。15~20秒以上說明平衡能力比較好,10秒以下就要注意了。
運動補救:經常做做閉眼金雞獨立,還可以練習倒著走,走模特步等增強平衡能力。
身體形態
量腰臀圍測體形
檢查目的:幫你正確認識自己的體形。
在家自測:腰臀比=腰圍÷臀圍。腰臀比可以反映出脂肪堆積在身體什麼部位,理想比值是:男性0.85~0.90,女性0.75~0.80。腰臀比過大,不僅“大肚腩”讓體形難看,高血壓、糖尿病等也容易找上門來。同樣是胖人,蘋果型身材(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比梨型(脂肪主要堆積在下半身)身材的人更不健康。
運動補救:健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是塑造健康體形的最好方式。
身體機能
走台階測心功能
檢查目的:判斷心臟對運動負荷的承受能力,反映心功能的強弱。
在家自測:大約每兩秒鐘上下台階一次,連續3分鐘後停止,計算一分鐘脈搏(可以反映心率),坐下休息3分鐘,再計算脈搏。心功能較好的人,3分鐘運動後的心率差不多是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70%,不應超過80%。休息3分鐘後心率不應高於120。
運動補救:爬樓梯就有強心效果,只要膝關節沒有問題的人都可鍛鍊。
雙語解讀
Healthdegeneration 健康退化
Duetosocial,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dvancements,people'sphysicalconditionsaredecliningbecauseofalackofexercise.
(互動百科與《環球時報》英文版聯合推出)